【摘要】高中歷史教學對于培養學生的歷史素養,拓寬學生對歷史研究的視野,提升國家民族的認同感,對國家的發展與成長的歷史的了解,以及對于高中生后續的高等教育等多方面具有很好的支撐作用。本文以高中歷史中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為研究目的,試圖通過豐富日常教學手段來喚醒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
【關鍵詞】高中歷史 教學手段 家國情懷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45-0067-01
根據《普通高中歷史學科課程標準(實驗版)》的解讀,高中歷史教學的主要目的是通過客觀真實的歷史史料,結合當前社會發展的主流價值觀和國家管理層的國家頂層設計,通過引導學生系統學習歷史事件,歷史史料和歷史人物傳記等來了解國家發展的歷史脈絡和中國人民從古至今在社會生活中遺留下的精彩財富與物質財富。這是家國情懷的具體要求,也是歷史素養的具體體現??梢姡囵B學生的家國情懷,是高中歷史核心素養中的重要內容,因此,本文基于此,提出了幾點自我的設想。
一、借助歷史名人案例 以史實促自豪
家國情懷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沒有家國情懷的人是靈魂與信仰上不完整的人。家國情懷是學習和探究歷史應具有的社會責任與人文追求。學習和探究歷史應具有價值關懷,要充滿人文情懷并關注現實問題,以服務于國家強盛、民族自強和人類社會的進步為使命。國家發展的歷史核心思想需要我們用愛國之心,正確的歷史觀和價值觀去引領與踐行。而名人效應是比較好的能激發學生國家意識,家國情懷,報國意愿和現身精神的最好的范本。文天祥被元俘虜,誓死不降,英勇就義;林則徐主持虎門銷煙,抗擊英帝國的殖民侵略;錢學森淡泊名利,為黨為國為人民傾其一生……歷史名人的事跡感人煽情,事例鮮活,振奮人心,只要教師善加引導對于培養學生的國家情懷有很好的價值意義。
二、活用影像資源 以視聽促感受
以往的歷史課堂教學注重概念性的知識的傳輸,大量的實際性的信息輸入,讓學生逐漸對歷史教學產生厭煩,逐步失去學習興趣。所以面對浩瀚的文字,老師必須要改變課堂教學手段,重新喚醒學生的歷史學習熱情。例如充分利用多媒體播放一些激發學生家國情懷的革命影片,歷史戰斗英雄,為了國家興亡而奮斗終生的名人故事或紀錄片。學生看到這些畫面,聽到聲音,視覺與聽覺更感官都受到刺激,這些畫面與影視故事為學生營造一種特殊的氣氛,沒有國就沒有家,只有祖國強大,人民生活質量提高,國家才能穩步發展。這些深刻的道理通過多媒體輔助,結合影視資料的熏陶,對于培養學生的家國意識,形成愛國熱情,形成報國意識要比教師的口頭講解效果更明顯。
三、巧用地方歷史 以鄉鄰促認同
歷史教學同樣具有地域性的特點,根據學生所在的區域,可以充分挖掘當地的名人愛國故事或者教育故事提升學生的國家認同感。將地方歷史文化資源融入歷史教學中,既能為歷史教學提供更多教學素材,又能調動學生積極參與,提升學生的自我情感體驗。以筆者家鄉南通名人張謇為例,他是中國清末的著名實業家,一介儒生高中狀元后本可安樂余生。但甲午戰爭爆發后他以救國救民為己任,毅然棄官回鄉,從此走上了實業救國的道路,以“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實際行動和超前精神為當時南通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鄉土歷史不僅可以促進學生對故土的眷戀,同時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提升學生家國情懷的認同感。
四、開展社團活動 以興趣促情懷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歷史社團可以作為課堂教學的重要補充。通過學生動手操作與實踐調動學習興趣,學校社團可以組織學生去參觀當地的歷史博物館(清明上河圖、唐詩宋詞的孤本,抗戰名將的雕塑與簡介,不同朝代的器物??谷占o念圖譜,南京大屠殺印象圖譜等),組織學生打掃學校歷史資料文化室部,讓他們通過擺放物件,整理歷史書籍和名人資料等感染他們,熏陶他們;這種實物感染,歷史情境的再現對孩子的愛國情懷的培養是深入直接的。歷史社會團活動是正向的積極的引導與潛移默化的熏陶,最終點燃學生的家國情懷,讓他們從內心深處萌生積極的愛國,報國之心,用正確的思想認識去踐行當代的青少年應該具有的品質,以服務國家,報效祖國為終身的目標。這才算真正培養了學生的家國情懷。
本文結合近幾年高中歷史教學中學生“家國情懷培養”欠缺的問題,就當下的教育教學理念,結合實際需要,從四大方面闡述了如何豐富歷史課堂教學手段,提升歷史教學培養“學生國家情懷”的策略,解決了實際性的問題。比較有借鑒價值。
參考文獻:
[1]張干一.高中歷史學習中的家國情懷[J].《課外語文:上》2017(2)
[2]皋銀飛.高中歷史教學中的家國情懷教育[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16(17).
作者簡介:
吳珍珍,1987年8月出生,漢族,江蘇如皋人,中學二級教師。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