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翠玉

【摘要】目的:探討標準化病人在內科護理學教學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90例學生隨機分為觀察組以及對照組,觀察組45例接受標準化病人培訓,對照組45例實行傳統教學方式教學,實驗結束后,比較分析兩組學生的臨床能力評估得分。結果:觀察組患者臨床能力評估得分相對于對照組較高,P<0.05。結論:在內科護理學教學中應用標準化病人可提高教學效果,教師可通過優化標準化病人的培訓內容以及安排合理的培訓時間來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
【關鍵詞】標準化病人 內科護理學 教學 應用效果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45-0222-02
標準化病人主要是系統化培訓從事非醫療技術工作以及沒有醫學知識的慢性病人或健康人,使其將病人的臨床特征準確表現出來,在充當病人角色的同時還需充當指導者以及評估者的角色,并將受試者的表現進行客觀記錄。護理學專業的核心課程為內科護理學,在教學過程中加強臨床實踐可有效培養學生的專業操作能力、綜合人文素養、護患溝通能力以及臨床思維能力,可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職業道德[1]。當前由于護患關系的緊張以及護理專業的不斷擴招,實習護生的數量不斷增加,由于其缺乏相關的臨床經驗,所以越來越多的患者不愿接受實習護生的相關護理操作,主要是護生的臨床教學資源匱乏所導致,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要不斷更新教學理念,引入全新的教學方法,不斷提高實習護生的臨床護理經驗[2]。本次研究主要對標準化病人在內科護理學教學中的應用效果進行探討,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90例學生隨機分為觀察組以及對照組,每組45例,所有學生均為女性,其中觀察組年齡區間17~21歲,平均年齡(18.5±1.5)歲。對照組年齡區間16~20歲,平均年齡(17.5±1.5)歲。對兩組學生的上述研究資料進行比較發現差異不明顯(P>0.05),表明研究資料可比性較好。
1.2方法
1.2.1對照組實行傳統教學方式教學,具體方法如下:
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通過分析相關病例以及展示相關典型病理的書面資料,然后對學生進行分組,讓其以小組的形式展開討論并撰寫報告,然后提交病例報告,教師對學生的報告進行評分,評分的最終結果即為學生實踐課的最終得分。
1.2.2觀察組予以標準化病人培訓,具體方法如下:
1.2.1標準化病人選用
按照我校的實際情況選取數名護理專業二年級以上的學生作為標準化病人的培養對象,所選學生必須具備較強的表演能力以及表達能力,且性格較為外向,然后安排具有豐富診斷學以及內科學教學經驗的教師對學生進行培訓,培訓內容可從心理感受、走路姿勢、面部表情、身體動作、病史癥狀自述以及疼痛程度等方面進行[3]。
1.2.2具體教學方法
首先學生自主分為9組,每組10人,然后教師根據學生的性格特點以及學習基礎對其進行適當調整。在進行課堂教學之前,教師需要向學生發放根據教學內容模擬設計的病例,然后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圍繞模擬病例展開討論,并對病例的整體護理程序進行設計,小組成員通過組內分工的形式為標準化病人展開整體護理,并做好課堂演示的準備工作。在課堂實踐中隨機抽取一組學生對標準化病人進行護理,小組成員根據預先分工相互合作并完成護理,其他學生在觀摩的過程中需要找出其中存在的問題并進行記錄,待演示結束后各小組對所存在的問題進行討論以及評價,教師根據討論內容進行總結并給出合理的建議[4]。
1.3評價指標
比較分析兩組學生的臨床能力評估得分。臨床能力評估得分的參照為客觀結構化考試模式,主要包括臨床處置能力、溝通能力以及健康教育能力,各項指標均分為10分,評分越高表示學生能力越高。
1.4統計學方法
研究中對數據的分析以及整理均采用軟件SPSS17.0進行,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P<0.05表示統計值有統計學差異。
2.結果
2.1臨床能力評估得分比較
觀察組患者臨床能力評估得分相對于對照組較高,P<0.05。詳見表1:
3.討論
標準化病人是指經過專業化訓練的、可將病人的臨床癥狀以及真實情況進行反映的健康人,可將其用于臨床評估、臨床技能教學以及職業態度的培養等方面。當前,護理學在教學的過程中均以臨床醫院見習的方式進行教學,但難以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主要由于部分院校的學生較多,教學資源不足,加之患者拒絕實習護生的情況越來越明顯,導致實習護生不能盡快參與真正的實踐中,無法有效提升護生的專業技能。
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患者臨床能力評估得分相對于對照組較高,P<0.05。原因分析為:①標準化病人均為真人,在教學課堂中所扮演的為患有某種疾病的患者,學生通過對標準化病人進行問診以及制定護理計劃可完成見習,該種模式可讓每位學生接觸到“患者”,教師還可利用統一指標評價學生,可有效提高護生見習評價的公平性。通過讓醫學知識扎實的學生扮演標準化病人可讓他們真切的感受到患者的病情以及癥狀,有助于更好地掌握相關疾病的臨床癥狀以及生命體征,而且教學所需時間較短,效率較高[5]。②標準化病人教學模式的實行可激發學生的興趣,不斷提高其學習成績,還可培養學生良好的護患溝通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臨床綜合能力以及健康教育能力,在教學過程中還可避免學生出現緊張以及恐懼的情緒,可有效提高培訓效果。在教學過程中學生還可向教師及時反饋自己發現的問題,使得教學方案不斷優化,所存在的問題也能得到最及時的解決,進而不斷提高護生的護理技能以及服務意識[6]。
綜上所述,在內科護理學教學中應用標準化病人可提高教學效果,教師可通過優化標準化病人的培訓內容以及安排合理的培訓時間來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參考文獻:
[1]王夢玉,周英,朱亞麗,等.學生標準化病人與高仿真模擬人相結合在內科護理學實踐教學中的可行性探討[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4,35(1):118-119.
[2]柴囡楠,趙莉.學生標準化病人在健康評估教學中的應用[J]全科護理,2014,12(4):291-293.
[3]董婷.護生標準化病人在內科護理學實踐教學中的應用[J].衛生職業教育,2017,35(18):122-124.
[4]童虎,吳迪. 標準化病人在助產專業婦產科護理學實踐教學中的應用探討[J]. 衛生職業教育,2015,33(01):72-74.
[5]繆捷.標準化病人培訓及在《內科護理學》教學中的應用探析[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7,4(32):6317-6319.
[6]鄧璐璐,劉少鵬.學生標準化病人在內科護理學實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研究[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7,15(07):3-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