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惠婷++吳珊瑚
DOI:10.16658/j.cnki.1672-4062.2017.13.082
[摘要] 目的 分析不同麻醉方法對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圍手術期的護理效果。方法 將2014年1月—2017年3月該院收治的64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兩組均采取相同的圍手術期護理,觀察組32例患者在手術期間接受硬膜外麻醉,對照組32例患者手術期間接受全麻,分析2組患者手術期間不同時間段的血糖水平變化情況,并分析治療期間出現不良反應的情況。結果 觀察組患者切割時刻、胎兒娩出3 h后、胎兒娩出7 h后這3個階段的血糖濃度變化情況優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觀察組患者發生不良反應的概率低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妊娠期糖尿病圍手術期患者使用硬膜外麻醉的方法,麻醉效果更顯著,對患者血糖濃度的影響更小,對患者造成的不良反應較小,是一種安全性較高的麻醉方法。
[關鍵詞] 全身麻醉;硬膜外麻醉;妊娠期糖尿病;血糖濃度;不良反應
[中圖分類號] R4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7)07(a)-0082-02
妊娠期糖尿病是孕婦妊娠期間出現的一種常見疾病,是對孕婦妊娠期間出現的糖耐量異常現象以及糖尿病等病癥的總稱[1]。由于孕婦妊娠期間有較多的藥物禁忌,因此對該病控制不僅僅會影響到孕婦的身體健康,還會嚴重影響到腹中胎兒的健康成長。為了保障孕婦及胎兒的安全,需要對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圍手術期進行嚴格的護理,來控制患者的血糖濃度水平,確保手術過程的順利。該文選取2014年1月—2017年3月在該院治療患者64例為研究對象,研究了不同麻醉方法對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圍手術期的護理影響,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在該院接受治療的64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作為該次研究對象用隨機分組的方法將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32例患者。其中對照組32例患者年齡25~34歲,平均年齡(30.12±0.84)歲;觀察組32例患者年齡23~36歲,平均年齡(31.42±1.06)歲。該組研究中兩組患者的基線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比性良好。
1.2 方法
1.2.1 護理方法 2組患者在手術治療期間均接受相同的圍手術期護理,包括保持手術室溫濕度的適宜,以患者適宜為宜,幫助患者盡快的熟悉病房內的環境,以更好的配合手術治療,緩解患者治療過程中出現的緊張、焦慮等不良的情緒。護理人員協助患者擺好手術體位,以確保手術治療的順利進行,此外,還要及時的為患者做好輸液及必要時的輸血護理。
1.2.2 麻醉方法 開始手術治療前對所有患者的生命體征進行檢測,檢測內容包括心率、血壓水平、血型、動脈壓等。術前30 min為患者靜脈注射復方乳酸鈉,讓患者在病床上保持側臥位,確定穿刺位置并實施穿刺操作,穿刺完成后用利多卡因對患者做麻醉過敏測試,確定患者無過敏現象后持續注射利多卡因,做好麻醉前的準備。對照組患者在上述基礎上注射琥珀酸堿(國藥準字:H20080285),按患者體重給藥,一般給藥規格為15~30 mg/kg體重,注射丙泊酚(國藥準字:J20080023),誘導劑量按體重計為1.5~2.5 mg/kg,此外注射咪達唑侖(國藥準字:H20143222),可以與5%的葡萄糖溶液,0.9%的氯化鈉溶液配伍應用,根據患者的個人情況確定適當的用藥劑量。之后以5 mg/(kg·h)的丙泊酚進行麻醉維持[2]。觀察組患者接受連續性硬膜外麻醉,將L1~L3作為該次手術的主要穿刺部位,在頭側置管,后利用置管向患者注射利多卡因,利多卡因(國藥準字:H11022388)注射濃度為1.5%,注射劑量為3 mL,檢測患者有無麻醉過敏現象,若無過敏,繼續增加利多卡因的劑量,使其最終劑量為5 mL[3]。
1.3 觀察指標
1.3.1 血糖濃度水平 對麻醉前、切割時刻、胎兒娩出時刻、胎盤娩出時刻、胎兒娩出3 h后、胎兒娩出7 h后的患者血糖濃度進行檢測記錄[4]。
1.3.2 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記錄患者有無惡心、呼吸困難、嘔吐等癥狀,并計算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5]。
1.4 統計方法
利用Epidata 3.0軟件錄入所有的數據,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對該次研究的觀察指標進行統計,其中包括計量資料(血糖濃度水平變化情況),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不良反應發生率),采用[n(%)]表示,并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2組患者圍手術期間血糖濃度水平變化情況比較
2組患者在切割時刻、胎兒娩出時刻、胎兒娩出3 h后、胎兒娩出7 h后這4個時間段的血糖濃度均高于麻醉前,胎盤娩出時刻的血糖濃度低于麻醉前,切割時刻、胎兒娩出3 h后、胎兒娩出7 h后觀察組患者的血糖濃度變化情況優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1。
2.2 2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患者出現惡心的例數為1例,未發現有呼吸困難以及嘔吐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為3.1%,對照組中出現惡心的患者例數為2例,呼吸困難患者為1例,嘔吐患者為3例,為18.8%,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010 0,P=0.045 2)。
3 討論
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不同于一般的妊娠孕婦,在圍手術期內容易發生高血糖、酮癥酸中毒等并發癥,嚴重時還會影響到患者腹中胎兒的生命健康[6]。有大量的臨床研究資料表明,如果在妊娠時期出現血糖增高的情況,就會極大的提高新生兒出現低血糖的概率,而持續的低血糖會使得新生兒的中樞神經受到損害,進而會嚴重影響新生兒之后的成長發育[7]。因此,加強對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血糖濃度水平的控制對于患者圍手術期來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endprint
患者在妊娠期間由于激素分泌的變化,內分泌系統功能與為未妊娠前相比出現了較大的變化,因此容易出現血糖濃度在短期內升高的現象,且進行胎兒分娩時由于疼痛級別較高,會進一步造成患者體內血糖水平的紊亂。為了降低新生兒出生后發生低血糖的概率,就必須要提高對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圍手術期血糖濃度的控制率。
全身麻醉和硬膜外麻醉是常見的麻醉方法,但是對患者實施全身麻醉后,容易使患者出現反流、惡心、嘔吐等并發癥,且患者術后需要耗費較長的時間來進行恢復。而硬膜外麻醉是一種椎管內麻醉方法,患者在接受了這種麻醉方法后可在短時間內恢復,且麻醉效果較好,因此是一種安全性、麻醉效果較好的麻醉方法。這與上述研究結果相一致。
上述研究數據表明,觀察組患者在進行剖宮產手術時使用了硬膜外方法來進行麻醉后,在不同的手術階段患者的血糖水平都得到了較好的控制,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此外,硬膜外麻醉方法與全身麻醉方法相比對患者造成的不良反應更小,患者出現惡心、嘔吐、呼吸困難等不良反應的概率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對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實施硬膜外麻醉,可以高效控制患者的血糖濃度,與全身麻醉方法相比,硬膜外麻醉方法的安全性更高,可有效的預防新生兒發生低血糖癥的概率,是一種應用價值較大的麻醉方法,值得在臨床圍手術期患者治療過程中使用。
[參考文獻]
[1] 王媛媛.不同麻醉方法對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圍手術期的護理體會[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電子版,2013,13(5):332-333.
[2] 孫琳,孫小玲.不同麻醉方法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圍手術期的護理探析[J].糖尿病新世界,2017,20(2):118-119.
[3] 李升文.不同麻醉方法對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圍手術期血糖的影響[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電子版,2012,12(8):60-61.
[4] 余凡,廖海明,殷文靜,等.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動與新生兒出生體重、母體及新生兒不良妊娠結局的相關性研究[J].中華婦幼臨床醫學雜志:電子版,2016,12(3):305-311.
[5] 吳征,黃曉曉.對行剖宮產手術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采取不同麻醉方案導致其出現低血壓的情況分析[J].當代醫藥論叢,2015(16):221-222.
[6] 馮利霞,徐穎華,張云豪,等.不同時間段綜合干預對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圍手術期應激反應及母嬰預后的影響[J].中國婦幼保健,2015,30(19):3165-3167.
[7] 趙麗萍,瞿健,沈曉鳳,等.不同麻醉方式對妊娠期糖尿病產婦圍術期血糖的影響[J].臨床麻醉學雜志,2011,27(11):1091-1092.
(收稿日期:2017-04-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