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福州船政學堂從培養目標、課程設置、廠校一體的辦學體制、工學結合的培養模式可以看出具有鮮明的職業教育特點,對中國近代職業教育產生深遠的影響,對高等職業教育文化建設和創新現代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有諸多啟示。
關鍵詞: 船政模式 近代教育先驅 船政文化 人才培養 職業教育
一、近代教育先驅學堂
福州船政學堂(原名“求是堂藝局”)創自左宗棠(1866年),成于沈葆楨,是中國近代最早引進西方教育模式的海軍院校,是中國近代首創留學生教育制度的高等院校,是近代中國職業教育的起點。福州船政學堂派遣的近代中國最早的留歐學生,在中國近代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中國近代化進程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船政學堂把育才作為根本,關注的就是教育。船政學堂辦學模式,采用法國教育體制,把船舶工程學校與海軍學校合二為一,是一所按學科分設專業與課程的近代高等學校。前學堂學習法國語言文字,專學制造,又稱法同學堂或制造學堂,采用法國軍港士官學校的科目訓練;后學堂學習英國語言文字,專學駕駛,又稱英同學堂或駕駛學堂,采用英國海軍的培養方法訓練。后來,根據實際需要,又增設測繪事院、藝同、管輪學堂、練船等。這樣前學堂就由制造學堂、繪事院、藝圃三部分組成;后學堂由駕駛學堂、練船、管輪學堂三部分組成(見下表)。這些都是當時中國前所未有的思想變革和開創性實驗。傳承船政教育模式,創新現代人才培養,對今天國家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具有重要的現實借鑒意義。
二、福建船政學堂“船政模式”的特點
(一)具有職業教育特色的培養目標和課程設置
船政學堂的辦學目標采用重金聘請外籍正副監督和首批36名洋人擔任船政的教師和技工(聘期5年),并引進西方國家的先進的造船技術和設備,以培養造船、駕駛等應用型技術人才。船政學堂的組織模式、教學模式、學生管理模式、留學模式及人才培養目標帶有顯明的職業教育特點。其課程設置是緊緊圍繞培養目標制定的(見上表),這種人才培養和教育模式的內涵和特點相當于德國的“雙元制”。
(二)廠校一體的辦學體制與工學結合的培養模式
船政學堂采用獨創性的“廠校一體、產學一體、多元結合”的辦學體制,使得廠校相連,二者相互依存,即教學與實踐密切結合,教育與生產勞動密不可分。福建船政局同時創辦學堂、鐵廠和船廠,既不是廠辦學校,又不是校辦工廠,更不是廠校聯合或合作。這種廠校一體化的辦學體制和產學合作模式,體現了教育與生產勞動的緊密結合,對于當前的高等職業教育可供一些啟示。其一,體現教育與生產勞動的緊密結合,教師是“雙師型”的,既是老師,又是工程師;既教理論,又教操作。學生既是學員,又是學徒;既學習,又參加勞動;其二是更能體現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例如造船專業“學校成立的兩年中,每門實習課,每天都進行數小時的體力勞動,以便讓學生熟悉車間工作”;其三,外國監督既管學堂的教學,又管工廠的生產,便于統籌兼顧.協調管理。
三、船政學堂對中國近代職業教育的影響
福州船政學堂對中國近代職業教育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創辦船政是非常之舉,一方面面對“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傳統文化觀、教育觀提出挑戰,當時的思想觀念已發生革命性的變化,逐步打破舊封建知識分子不屑從事技藝工作的傳統觀念,改變人們鄙視職業教育的理念和輕視職業教育的社會風氣。從思想上為近代職業教育的發展開辟道路,其教育工作意義十分深遠。
另一方面,福州船政學堂的創辦為近代中國新的教育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礎,成為“開山之祖”,引起各地紛紛效仿,從而促進中國近代教育制度的誕生,使職業技術教育(實業教育)在整個教育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四、船政學堂對職業教育文化建設的啟示
船政學堂之所以名留青史,成為“開山之祖”,根本原因在于它順應了歷史發展方向,創新革變、開放自主,追求科學、追求真理,為社會發展,為近代海軍建設、機器制造、鐵路、礦業冶煉、電信、外交等領域培養一代如啟蒙思想家、教育家嚴復、鐵路之父詹天佑、外交家陳季同、造艦專家魏瀚、軍事將領薩鎮冰、葉祖珪、民族英雄鄧世昌、劉步蟾等社會精英和國家的棟梁之材。
船政學堂為后人留下了物質層面、精神層面、政治層面等獨特豐富的船政文化,這極大地豐富、發展了我國職業教育文化,有效地破解了我國職業教育文化的現實困境等。借鑒和弘揚船政精神,研究、整理和挖掘船政文化職業教育精髓,探索創新現代職業教育辦學思路,深化內涵建設,形成辦學特色,對振興現代職業教育、創新現代職業教育人才培養和文化育人體系具有深遠的借鑒意義,為實現教育強國提供支撐。
參考文獻:
[1]沈巖.船政學堂[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1.
[2]金秋蓉,沈斐敏.船政文化對我國職業教育文化的豐富與發展[J].職業技術教育,2008,3l(29).
[3]3.張玉山.福州船政學堂與中國近代職業教育[J].新鄉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4(4).
[4]邢海燕.福州船政學堂——中國近代工學結合模式的發端[J].高等理科教育,2015(2).
[5]金秋蓉,沈斐敏.略論船政文化對中國職業教育文化的豐富與發展[J].交通職業教育,2008(12).
[6]金秋蓉,沈斐敏.論船政文化對中國職業教育文化的豐富與發展[J].職業技術教育,2008,29(31).
[7]金秋蓉,沈斐敏.近代中國“船政文化”與近代職業教育[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9(3).
[8]金秋蓉,沈斐敏.略論船政文化對中國職業教育文化的豐富與發展[J].中國交通教育研究會,2009(1).
[9]沈巖.略論船政學堂的高職教育特色[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04(4).
[10]陸瓊瑤.論船政文化及啟示[J].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0,26(1).
[11]沈巖.福建船政學堂歷史地位新探[J].福建農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9(2).
[12]許友孝.船政教育模式對現代職業教育的啟示[J].現代企業教育,2010(12).
[13]沈巖.船政學堂的教育模式與特點[J].閩都教育與福州發展,2012(20).
[14]武杰希.馬尾船政文化對高等職業教育的影響與啟發——以高等職業教育法律專業為例[J].高等職業教育(天津職業大學學報),2015(4).
[15]盛海洋,盛京.福建船政發展過程及設立的意義[J].考試周刊,2015(09).
[16]盛海洋,柳燕妮.開發利用船政文化的啟示與建議[J].文教資料,2016(15).
[17]許友孝.借鑒福建船政辦學模式發展現代高職教育[J].統計與管理,2015(1).
[18]柳靖,黃鹍.福建船政學堂的辦學體制與特點[J].燕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1).
[19]劉傳標.船政職業技術教育與中國工匠精神養成(一)[J].福建史志,2017(1).
[20]王冬凌.福州船政學堂及其科學教育[J].大連海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1).
[21]陳清輝.論福建船政學堂與福建教育的近代化[J].福州黨校學報,2006(2).
基金項目:本文系福建船政交通職業學院2017黨建思政研究立項課題(DJ1713)部分研究成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