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宗輝
淺談高校理工科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路徑
何宗輝
隨著“雙創”時代的到來,各高校將創新創業教育擺在了重要位置。當前各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中,在課程大綱、師資力量、孵化平臺、政策支持等都有了大幅的提升,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特別是在理工科大學生的“雙創”教育方面,針對性不強,本文在從課程設置、創業方向、隊伍建設、平臺建設、制度保障這五個方面淺談創新創業教育教學改革,為構建一個更加符合時代要求的理工科大學生“雙創”教育模式提供參考價值。
創新創業 教學 改革
李克強總理在2014年9月天津舉行的夏季達沃斯論壇上,首次提出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倡議。在2015年全國的兩會上,李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再次提到要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這迅速在社會上,特別是高校中,得到了積極的響應,“創新創業”已然成為高度熱詞。在國務院辦公廳頒布的《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中,將創新創業(以下簡稱為“雙創”)教育提升到了教育改革的高度。隨后,眾多高等院校在原有的基礎上,大力開設相關課程,或者成立創新創業學院,眾多與“雙創”教育相關的研究成果也不斷出現。與此同時,在構建“雙創”教育體系的探索中,如何將“雙創”教育與專業教育相融合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
當前,全國各高校都在“雙創”教育上下功夫,在創業意識激發、創業能力培養、創業平臺支撐、創業項目孵化上,提供了“一站式”的創業服務,在取得一些成績的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現有的課堂教學模式與“雙創”教育改革之間的錯位
前不久,美國的杜克大學提出了“推倒重建式”的本科教育教學改革模式并開始實踐,從課堂教學、課程體系以及師資配置上做文章,以培養學生“雙創”能力為主要目標進行了全面的改革,這樣的教學模式,讓學生獲得知識的同時,更加注重創新思維的培養。然而,在高校里,我們仍然有一部分老師沿用以往的教學方法,他們習慣于傳統的灌輸式教育,照本宣科,標準答案考試都是他們常見的標簽。在這種傳統教育模式下培養出來的學生,往往缺乏自我思考以及批判精神,從而導致他們的創新思維和創造能力相對較弱。
(二)現有的創業師資力量與“雙創”教育任務之間的錯位
目前,隨著我國高校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進入高校任教的門檻越來越高。從整體上看,高校教師學歷水平與學術水平都較高,但是大部分教師是從高校畢業后直接到學校任教的,很少有企業從業經歷或者創業經歷,缺乏對創業整個過程的體驗以及具體項目付諸實施的體會,這樣無形中制約了他們去勝任“雙創”導師的能力。當前,我們的教師大部分都是經過應試教育或者在應試教育的背景下鍛煉出來的,對于新形勢下“雙創”教育理念的理解還不是特別透徹,從課程備課到授課、考核等方面還是傾向于傳統的應試教育,這樣的環境下培養的大學生,缺乏獨立思考能力和創造力。
(三)現有的專業課程體系與“雙創”教育要求之間的錯位
當下,國內部分高校有些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沒有與時俱進,依然按照十幾年前或者更加久遠的目標和定位。按照國家教育發展的步伐,特別科技更新這么頻繁、信息化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我們看到,部分高校開展了“雙創”教育,但是僅僅停留在開設課程上,而沒有將“雙創”理念與人才培養體系,特別是理工科學生的培養,與專業發展目標沒能很好相融合,這導致學生雖然接受創業教育,但是對于結合本專業下如何去理解創業教育的內涵、要求、目標等存在思維盲區,這對于學生在本專業上的創新發展起到的促進作用并不是特別明顯。
(四)現有的實踐教學平臺與“雙創”教育標準之間的錯位
目前,很多高校紛紛建立了大學生創新創業孵化基地、大學生創業企業園等,以加強“雙創”教育的實踐。但是,我們還看到,部分高校的“雙創”實驗教學平臺以及社會實踐平臺,還是停留在基礎的技能訓練上,這對于開設了創業課程的學生來說,并不能很好地培養實操能力。更進一說,在“應付式”的實驗課程下培養的學生,往往缺乏批評思維和創新精神,這與當下“雙創”教育的標準并不是特別的契合,還是急需高校相關部門去思考,如何創造更多的實踐教學平臺,去助力“雙創”教育的落地生根發芽。
在高校中,理工科大學生相比于文科大學生,有著一些顯著的特點,如動手能力、邏輯思維、空間推理等方面有較為突出的優勢,但是在人文素養、經營管理知識等方面,則稍有欠缺。在理工科大學生中開展“雙創”教育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僅靠開設一些創業課程、提供項目孵化基地還不能達到當下國家提出的要求,我們應該針對理工科大學生自身的專業特點,頂層謀劃、層層推進、保障落實,站在長遠發展的角度,去構建一個面向理工科學生的創業教育框架,這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考慮:
(一)優化創業課程設置,補齊經管知識短板
縱觀全球的創業教育課程體系,美國的起步與發展是走在前列的。在創業教育與第一課堂教育融合方面,比較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三種模式,分別是磁石模式、輻射模式和混合模式。磁石模式主要是依托商科類學院教育資源,面向全校開設各類經管類課程。輻射模式是重心下移,鼓勵各二級學院籌建創業教育中心,全方位多層次滲透創業教育。而混合模式是依托商科類學院與各專業學院,互相補充互相支持,共同做好學生的“雙創”教育。借鑒美國高校的成功經驗,我們可以在工科類學生中,一方面引入磁石模式開設經管類課程,另一方面引入輻射模式在第一課堂中加入“雙創”教育內容,通過課程設置的改革,讓理工科學生的經管知識短板得到充分補充,從而掌握更多企業經營管理、人力資源調配、投資風險預估等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二)強化創業方向引導,貼合就業市場需求
目前,我國掀起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熱潮,很多大學生積極投身創業領域,推動了創業的浪潮,但是,我們也看到,很多創業項目依舊停留在低門檻、低層次、低技術的水平上,“濫竽充數”以及“華而不實”的項目很多,偏離了國家的號召精神。針對類似的問題,我們應該強化學生創業方向的引導,結合市場需求以及學生的所學專業,有針對性地開展教育和指導。比如,針對自我雇傭的小本經營買賣創業,我們通過強化經管知識去扶持;針對結合專業前景的專業型創業,可以通過與專業教師協同合作,引導其結合自身專業背景知識,充分發揮理工科專業優勢;針對有技術支撐的產品型創業,我們可以引導其進駐產業孵化園,對接天使投資資金,強化創業服務,從而增加學生的創業成功率。
(三)加強師資隊伍建設,解決經驗不足問題
由于當前高校教師普遍存在高學歷、缺社會實踐經歷以及創業經驗的問題,他們在教學的時候經常只是停留在理論傳授的層面,雖然學術性很強,但是并不符合“雙創”教育的實踐性、綜合性強的特點和要求。根據國家下發的關于“雙創”教育的文件精神,不僅需要我們傳授理論知識,更多的是需要創新創業的實踐指導。我們可以通過聘請校外企業導師、邀請校外創業精英返校交流、派遣學生到校外掛職鍛煉等方式,引入社會力量助力理工類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教育。因此,我們應該大力建立一支校內外專兼結合的師資隊伍,統籌校內專業教師與校外企業家、創業精英的力量,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創業知識和服務,從而提升學生的創新創業綜合能力。
(四)加強創業平臺建設,夯實創新創業實踐
就理工科學生而言,如果要把自身所學的專業知識轉化為市場需求的產品,需要很多平臺的搭建,比如科技競賽平臺,去發現和培育創業項目,實驗實踐平臺,去驗證所學的專業知識,創業孵化平臺,去落地創業的成果。當前,大部分理工科院校都搭建了類似的創業平臺,為學生的“雙創”教育提供了基礎的保障。與此同時,我們高校還應該加強與國內各專業行業協會、科學研究單位的溝通與合作,為學生普及行業的最前沿的需求和前景,從中發現創業的商機的信息。此外,要充分調動校友以及校外企業的資源,組成固定的創業顧問扶持團隊,為創業學生提供創業咨詢平臺,打造理工科大學生創業的“幫扶、指導、培育”的全鏈條式平臺,為大學生創業保駕護航。
(五)落實創業制度保障,減少學生創業顧慮
在國務院辦公廳2015年印發的《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中明確提到,各高校要健全創業機制,特別是要有針對性地細化實施方案,落實創業的制度保障。就理工科學生而言,要落實創業制度的保障,應該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一是要推動高校對學生創業項目進行成果轉化后者技術轉讓;二是應該出臺相關支持政策,對創業項目給予資金的支持和孵化平臺;三是要設立“雙創”學分,鼓勵學生通過創新創業獲得第二課堂的鍛煉;四是針對理工科學生設置相對自由的學制,允許學生保留學籍休學創業,減少學生學業上的后顧之憂;五是設立創新創業專項獎助學金,鼓勵學生投入“雙創”浪潮,表彰創新人才,在學校營造良好的創業氛圍。
[1]孫朋朋.當代中國高校創業教育完善問題研究——以美國代表性高校經驗借鑒為研究視角[J].企業導報,2015(19).
[2]李靜波.深化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探索與研究[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6(1).
[3]陳建萍.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背景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探析[J].漳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1).
(作者單位:桂林理工大學化學與生物工程學院)
本文系2016年度廣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工程立項項目《大類招生下的工科學生“雙創”能力培養的研究與實踐》(課題編號:2016JGB234)。
何宗輝(1989-),男,廣西玉林人,學士,桂林理工大學化學與生物工程學院輔導員,助教,研究方向:高校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