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學 唐正
[摘 要]作為現代人的生活交流方式,新媒體已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全新領域,新媒體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體特質和關系表現出異于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特征,表現為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具有獨特的社會屬性,但教育主客體的地位和關系不變,這對科學地分析新媒體環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實踐過程來說具有重要意義。以此為基礎,教師可以從微信這一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入手,通過比較自媒體與政務媒體的主客體關系和實踐過程,總結政務媒體在思想政治教育層面可預見的未來發展趨勢。
[關鍵詞]新媒體;思想政治教育;主體與客體;自媒體
[中圖分類號] G6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7)11-0015-03
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教育的主客體特質和關系問題在思想政治教育實踐過程中處于核心地位。對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特質及其關系的把握,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理論構建與實踐推進的邏輯起點。微信等新媒體已經成為現代人的生活交流方式,新媒體的發展使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影響日趨弱化,在新媒體環境下確立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導地位給高校政務媒體帶來了巨大挑戰和機遇。將政務媒體放到整個新媒體行業發展背景下去分析和研究,對于提高新媒體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是值得探索的途徑。
一、新媒體環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體特質和關系問題
從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觀來看,思想政治教育實踐遵循基本的實踐過程和特征,即包括實踐主體、實踐客體和媒介系統。在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主體對客體的實踐改造是在強制和灌輸式的教育模式下完成的,但在新媒體環境下,人們的交互方式、思維方式、存在方式都發生了很大變化。新媒體不僅僅是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媒介或載體,它還創造了一個區別于傳統世界的新的生活社區,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與客體、過程與規律、途徑與方法均表現出異于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特征。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體具有獨特的社會屬性
馬克思在其《政治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早就指出現實的人具有兩重存在, 自然存在與社會存在。自然存在是社會存在的基礎, 同時人的自然存在也不能脫離社會存在, 是社會化了的自然存在。在新媒體環境下,現實的人就是以一種區別于自然存在的社會存在,他的身份地位、價值觀念、行為方式都與現實世界有天壤之別。由于互聯網技術本身具有的社會屬性,使得新媒體成為一種主體性的、互動性的、系統性的、復雜性的社會工程。[1]在這種條件下,新媒體環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客體呈現“多維化”和“不可控性”特征,教育客體在新媒體環境下以自我為中心,傾向于社交和互動交流需求,具有多重身份和性格,規則約束性降低;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則呈現“模糊化”的表象,為了獲得教育客體的身份認可,教育主體更多是以網絡虛擬形象或者以新媒體產品的形式存在。新媒體本身的社交互動性非常強,加之主客體在新媒體環境下虛擬性的存在,使得教育主客體的自然屬性降低,從而被賦予更多異于真實世界的社會屬性和標簽。此外,新媒體思想政治教育實踐過程中,新媒體已經不單單是作為一個媒介存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和新媒體出現“一體化”趨勢,表現為新媒體產品或內容既蘊藏著教育主體的主觀思想和目的,同時也發揮了媒介的作用特性,這種教育主體的行為方式也使得其本身的主體性降低。
(二)教育主客體地位和關系不變
新媒體的虛擬性、開放性與自決性使得教育客體的主體性特質更加凸顯,表現為教育客體在教育中參與的自由權、信息選擇的自決權、價值認同的自主權、信息反饋的主動權等。[2]這導致在學術界出現了“客體論”、“雙主體論”、“學生單一主體論”等過分強調客體地位,忽略和降低主體作用的論點。[3]
從實踐對立統一的規律來分析,教育主客體是存在內在矛盾的,思想教育是一種人對人的世界觀、價值觀或者情緒進行改造的社會實踐活動,勢必會對教育客體的原有思想產生沖擊而引發思想矛盾和沖突。從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來看,教育的主體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因為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是教育主體發起的指向性活動,實踐目的和實踐方案都是針對教育客體的,這也決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的主客體屬性沒有變化。引起思想政治教育發生“主體客體化”或“客體主體化”的主要原因是新媒體傳播媒介的雙向互動特點,一方面,教育主體不直接面對面地進行思想政治教育,而是通過新媒體媒介作用于教育客體,這從表面上弱化了教育主體的直接教育職能;二是新媒體媒介的雙向互動性從某種程度上夸大了教育客體的“反哺”作用。我們需要認識到,這種所謂的“反哺”作用是在教育實踐過程中實現的,即互動雖然是雙向的,但具有明顯的指向性和主動性,一旦教育者中斷互動,則受教育者基本不存在主動進行互動的可能性。另外,雖然在新媒體時代,教育主體更多地依靠媒體間接對教育客體完成教育過程,但媒體的產物卻仍然源自教育主體的主觀意識和內容,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仍居于教育過程的主導方面,性質沒有變;受教育者仍居于教育的從屬方面,這一點性質也沒有變。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體之間的關系從根本上就沒有改變。
二、從主客體關系角度分析高校政務媒體發展方向
在目前的新媒體形式中,微信和微博是使用范圍最廣和使用頻率最高的兩種類型。微博的特點是開放性、強互動性、弱關系性,而微信的特點是精準傳播、內容核心、強關系性,這使得微信公號在發揮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具有更明顯的優勢。根據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沈陽團隊公布的2016年《中國自媒體發展報告》結果,在TOP100公眾號中,自媒體占比達82%,黨政類僅占2%。在TOP100自媒體中,大眾生活類(娛樂、文化、情感)占比過半,高校的政務微信公號與自媒體微信公號的差距明顯。從網絡世界的大環境看,由于教育客體的自主性和網絡傳播特點,思想政治教育無法避開其他媒體存在而獨立進行,從主客體關系的角度分析自媒體與政務媒體的實踐過程有利于從本質上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在規律和發展方向。endprint
(一)新媒體思想政治教育要滿足客體的一般內在需求,這是實現目標“教育客體”參與教育實踐過程的前提
在清博指數發布的《2015年度500強文章解讀|獨家》中,39%的文章為幽默搞笑類,18%的文章為心靈雞湯類,13%的文章為時政熱點,深度文章占9%??梢姡蟊妼τ谛旅襟w的主要需求為個人情感及社會需求。從馬斯洛的需求理論分析,主要是第三層次的感情和歸宿需求及第四層次的社會需求。這意味著新媒體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必須滿足教育客體對于新媒體的這些一般內在需求為前提,否則就無法吸引教育客體主動參與教育實踐過程。
(二)新媒體思想政治教育要實現產出內容的現代性轉化,這是“教育客體”能否接受教育的關鍵
“現代性”可以理解為現代社會生活中的人與事物(在時間和空間上)所具有的一種特殊性質或品質, 以及人們對這些特殊性質或品質所獲得的某種體驗。[4]按照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解,新媒體思想教育內容從本質上說是一種文化資本或文化商品,所不同的是,新媒體思想教育內容除了具有文化商品屬性也具有意識形態屬性,意識形態的精英化和政治化與新媒體的大眾化和娛樂化顯得格格不入。因此,新媒體思想教育內容的現代性轉化是這種特殊形式的文化產品融入“教育客體”網絡生活的關鍵。一般認為現代性的意識形態應具有三大主要特征——世俗化、理性化、開放化。[5]世俗化意味著新媒體思想教育內容要貼近學生生活,以一種平等性的姿態與學生對話;理性化意味著新媒體思想教育內容要有理有據,使學生有獲得感,能引起共鳴;開放化意味著新媒體思想教育內容在主流價值觀方面要具有包容性,擅于求同存異。
(三)新媒體思想政治教育自覺作為自我教育實踐過程的重要部分,直接關系著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在新媒體思想政治教育中,并不是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和產品的輸出就代表教育實踐過程的完結,由于高校政務媒體的產出內容代表的是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思想,這與學生的實際需求或用戶期望是不相符的,有時甚至是相違背的,這就使得主客體關系矛盾更加突出,與之相呼應的也存在合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的這種沖突合作關系導致的必然結果就是教育客體的自我教育、自我調整和自我實現。這直接關系到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價值和根本目的的實現,并最終關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敗以及社會的發展穩定。[6]如何在學生新媒體自我教育這一主體實踐過程中更大程度地發揮新媒體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作用,促進和引導學生發展積極的個性品質,追求自我發展、自我實現,這也是新媒體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實效性的根本目的。自我教育具有主體性、自控性、內向性、社會性、終身性等基本特征。[7]由此帶來的啟示有,在新媒體環境下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地位,使其參與到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或產品創作中;注重將思想政治教育主題與社會需求相結合,將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人的社會化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注重人格化情感體驗,通過自我體驗引導學生樹立積極的自我概念。
(四)自媒體的成功經驗給政務媒體實踐操作層面的啟發意義
以商業為目的的自媒體與以教育為目的的政務媒體具有很多共性,比如都是以內容為核心來吸引“用戶”,都需要通過建立信任關系完成實踐目的等。因此,自媒體和政務媒體在爭取“用戶”方面存在競爭關系。但從用戶需求來看,用戶對自媒體和政務媒體的需求存在差異,自媒體和政務媒體這種競爭互補的關系使得自媒體的發展對政務媒體而言,有著非同尋常的借鑒意義。
第一,自媒體從業人員專業素質高。經過自媒體的草長期和自我淘汰之后,目前成熟的自媒體從業人員主要是原本具有較強自媒體經驗的媒體人以及由傳統媒體轉向自媒體的人員,其熟知新媒體傳播規律,媒體專業素質高。
第二,自媒體“用戶至上”的思維引領了新媒體行業發展。自媒體在實踐過程中履行的是用戶思維,即以目標用戶的需求為中心,反過來產出用戶需求的內容,進而完成實踐過程,并在實踐過程中不斷反饋、修正。主要表現在:一是從產出內容上看,自媒體的垂直化、區域化、產業化發展趨勢越來越明顯,自媒體公眾號依靠精準的分類推送,高質量、高比例的原創內容,使得自媒體的用戶群體分類更加精細化,這就使得用戶很容易與自媒體建立一種黏性較高的信任關系;二是從自媒體與用戶的關系上看,自媒體呈現去中心化、服務化、社群化、脫媒化發展,這種開放式、跨平臺的體驗模式使得自媒體對用戶的服務性更強,交流互動更廣泛和親密,也為自媒體的價值變現提供技術基礎;三是以“網紅”為代表的個性化傳播預示著大眾的需求變化,即更直觀的傳播形態,更個性化的語言表達,更多樣化的內容。
第三,自媒體如何實現用戶需求與商業推廣的有機統一,為政務媒體的未來發展提供新思路。如今,自媒體已從最初的內容傳播者發展到現在通過內容實現廣告、服務的商業價值以及行業價值,主要表現有:一是O2O營銷模式的廣泛應用。即把線下的用戶吸引到公眾平臺,再從公眾平臺把用戶拉到線下消費,作為一種商業營銷模式,在提高用戶粘性和關注度方面具有普適性。二是大數據對媒體的全面滲透。大數據可以幫助自媒體為用戶提供更加全面、智能的服務,同時,在新聞、輿情的分析、表達方面也具有重要意義。三是群媒體成為實現用戶個人價值的試驗場。在自媒體垂直化發展背的景下,社群、聯盟等群媒體媒介價值被激活,同時,社群又具有組織性,容易讓人產生使命感、歸屬感。社群通過內容吸引群成員,而內容又是由群成員共同產生,這種內容生產方式決定了群媒體具有極強的自我價值實現功能??梢灶A見,社群化的自我教育將成為新媒體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實效性的重要途徑之一。
三、結語
總之,政務媒體已成為新媒體環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載體和手段,高校思政工作者必須擯棄傳統的教育模式和工作思維,從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觀認清實踐本質,遵循新媒體傳播規律,加強用戶群體研究,才能使教育主體的價值目標與教育客體的內在需求相統一,真正實現教育主體的教育目的。
[ 參 考 文 獻 ]
[1] 唐魁玉.從互聯網技術的社會屬性看互聯網社會工程[J].科學學研究,2008(6):48-50.
[2] 楊立英.論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體關系特性與教育創新[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5(11):60-65.
[3] 劉書林,高永.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及其主客體關系[J]. 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3(1):97-99.
[4] 謝立中.“現代性”及其相關概念詞義辨析[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5):25-32.
[5] 黃相懷,陳勝震.意識形態的現代性轉化[J].社會科學家,2003(9):22-25.
[6] 張東亮.建構與解析: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關系的沖突與合作[J].成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3):7-10.
[7] 馮春芳.自我教育的概念界定及特征分析[J].前言,2004(3):76-78.
[責任編輯:劉鳳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