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波
摘要:數字電子技術是工科電子信息類專業重要的基礎課程。本文針對應用型本科院校,探討了《數字電子技術》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的相關問題。
關鍵詞:數字電子技術;課程改革;理論聯系實際
數字電子技術課程是電子信息類專業的重要專業基礎課程。以數字電路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為基礎,注重數字邏輯電路的分析、設計和應用。隨著集成數字電路技術的飛速發展,涌現出EDA、FPGA、DSP、嵌入式系統、集成電路等一批核心技,形成一個以“數字電子技術”為基礎和核心的課程群。數字電子技術課程的教學質量直接關系到該課程群的培養目標,影響到相關專業的人才培養質量。
由于受到傳統課程模式的影響,多年來,《數字電子技術》課程無論在教學內容上還是在使用教材上,基本沿用學科型的課程體系。這種學科型課程比較注重教學內容的理論性和系統性,注重理論知識的灌輸。但是,作為應用型本科教育,它的特點是職業性、實踐性和應用性,強調理論聯系實際,注重實踐能力的培養。所以,必須進行課程的改革。
一、傳統的學科型課程的主要弊端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理論性和學科性過重
很長時間里,我們的《數字電子技術》課程基本上沿用武漢大學的做法。辦學初期,講授這門課程的教師都來自武漢大學,在教學過程中都借鑒了武漢大學的教學模式。此后,雖然也作了一些改革,但是力度始終不夠。例如,我們使用的教材,與武漢大學的教材相差無幾,教學內容系統性和理論性較強,理論的深度要求也過高,總之,理論偏多偏深。
(二)理論聯系實際不夠
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培養目標是面向企事業單位第一線的應用型人才,因此,特別強調理論聯系實際,尤其應當結合畢業生今后所從事的工作崗位,培養他們的實踐能力。但是,目前《數字電子技術》課程的教學內容理論聯系實際不夠,應用性知識和技能介紹得較少,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崗位任職能力。
(三)教學內容更新較慢
當前科學技術的發展非常迅速,特別是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的發展更是日新月異。這些技術的發展,對于《數字電子技術》課程的影響很大,例如與《數字電子技術》有關的基本集成電路類型在不斷變化;又例如應用技術水平的提高反過來促進了基礎技術的提高。但是,我們目前使用的教材內容更新速度緩慢,有的教材中集成電路的符號也不一致,實用的例子較少。
二、教學內容和方法的改革
《數字電子技術》課程的教學改革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
(一)克服理論性過重的傾向
我們應當準確把握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課程教學中繼續沿用理論型的做法顯然已經不行了。加上近年來應用型本科院校的生源質量不是很樂觀,如果還是強調課程的理論性和知識的系統性,不僅沒有實際意義,而且在實施過程中也很難做到。所以,從實際出發,改革課程內容,打破學科性、減少理論性勢在必行。例如,數字邏輯理論部分,以建立必要的概念為一種尺度,不必在邏輯函數運算和各種化簡方法上花大量理論課時。又例如,邏輯門部分,也只需按建立基本概念來處理,不必詳細講解各種邏輯門內部電路的原理。
(二)加強實踐能力的培養
《數字電子技術》課程的教學應當注重實踐性,理論聯系實際。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通過實踐性教學,可以加強學生對實際電路的感性認識,從而消除對電路的陌生感和神秘感,同時也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加深對電路知識的理解和實際應用。人們常說"學以致用",但是,應用是課程的難點之一,只有加強電路應用的實踐訓練,難點和困難才會克服。例如,實用芯片的選用是難點,可以在教學中通過安排課業,讓學生自己搭建實際電路,以此鍛煉學生的能力。
(三)教學手段的更新
以計算機技術為核心的教學技術手段的運用,將為課程改革注入強大的動力。我們應當充分利用計算機技術加強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的改革。一方面,可以在本課程教學中引入計算機工具軟件,例如電子設計自動化工具軟件Electronics Workbench等,形成"電子仿真工作平臺",豐富《數字電路》課程的教學內容,更新課程的教學思路,提高課程的實踐姓與應用性。另一方面,也應當加強計算機規范化管理工作,借助計算機以及網絡環境,進行《數字電子技術》課程教學資料(例如課件、講義、教案、輔助教學材料、試卷等)的處理、歸檔、管理和資源共享等。這樣,就可以將整個課程組的教師們各自的工作,轉變為集體的智慧和可共享的資源,促進《數字電子技術》課程的交流和改革。
我院教師對《數字電子技術》的教學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探討,形成了明確的改革思路。歸納起來有如下幾點:
1、發揮實驗在基礎知識教學中的優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傳統的教學模式是先講授理論知識,再做驗證性實驗,我們將其顛倒過來,以實驗為先導切入理論。首先讓學生動手去做,獲得必要的感性認識,讓實驗現象和疑問激起他們的學習研究興趣,然后再講授必要的基礎知識,最后在開放實驗室提供學生進一步研究的機會,滿足他們的好奇心,開發他們的創新潛力。
2、修訂教學計劃、大綱,使之滿足專業人才市場的需要
相關教師深入企業和就業市場,并與學校各非電類專業教師溝通,探討不同專業工作崗位對本課程知識點的需求情況,修訂出能滿足目前市場需求的計劃和大綱。
3、改變教學方法與手段
考慮到學生數學基礎很差,為減輕學生學習負擔,在理論教學上以定性分析為主,定量分析為輔;圖解分析為主,數學計算為輔;原理與應用為主,分析與設計為輔。
4、增加實訓、課程設計
期末課程結束以后,安排一到兩周時間的課程設計,給學生提供一段集中的時間,用于動手實踐。課程設計內容及題目由任課老師擬定,學生自行設計電路,焊接調試。
5、配置實驗室
配齊實驗所需設備和耗材等,以充分滿足實驗教學之需。
參考文獻:
[1]閻石.數字電子技術基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溫思媚.中等職校《脈沖與數字電路》課的教改[J].職業,2011(27)
[3]晉春,張佳,李鋒. “數字電子技術”課程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黑龍江教育,2016(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