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家煜
摘 要:根據物理的學科特性來說,它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學科,對于自然學科的教學,要與實踐相結合,注重物理學科的實用價值。除了革新教育觀念外,教師還應該通過教學策略的不斷創新,加強物理學科的實驗與實用價值的開發,讓學生對學科進行主動探究,提升對物理學科學習的主動性和價值挖掘。
關鍵詞:初中物理;滬教版;教學策略;實踐性;主動探究
初中物理是入門基礎,也是非常重要的部分,教育學和心理學研究發現,對于初中的物理學科學習來說,需要初中生具備一定的觀察能力、實驗精神和研究思維。對于物理學科的學習,不能只依靠教師課堂上的講授,要形成自主探究的能力,通過理論聯系實踐,在課程互動中,在實踐中去創造性學習和應用。
一、重視課堂情境創設,引入教學
在物理學科教學中,要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得他們能融入課堂預設的環境,就要重視情境創設,讓學生置身于預設的情境之中,觀察、學習、探索,為課程的開展創設出有利的基調。例如滬科版的教材:在講授“電阻和變阻器”一節時,教師出示預先準備的各式各樣的電線,請學生觀察。觀察導線,引入電阻的概念,并用預先設計好的電路,接連一個滑動變阻器,變阻器有不同的電線可以更換,讓學生觀察小燈泡的亮度。然后讓學生換上不同材料的電線去觀察,找到變化的規律。
二、教學過程要融入生活化教學
初中物理課堂的教學可以從生活中提取大量的真實例子,讓學生從生活出發研究生活中物理知識帶來的幫助,比如在滬科版教材“汽化和液化”的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從生活中常見的物理現象出發,如觀察衣服晾干過程中水蒸氣的蒸發,探究衣服中的水份是怎么消失的,來認識“汽化現象”這個物理概念。
這種物理知識就在身邊,能讓學生更加敏銳地去捕捉生活中的有用信息,來進行物理學科的學習。作為初中物理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多從現實中找材料帶到課堂教學之中,也可以因通過對物理知識的學習來解決現實中遇到的問題。
三、通過探究活動來開展物理教學
隨著知識的累積,初中生對于物理課上的知識的了解越來越多,教師要學會在課程教學中讓學生通過積累的知識,解釋生活中的物理現象,找到探究的拓展方向,引導學生進行主動探究。如在滬科版初中物理“平面鏡成像”教學時,當引導同學們分析、歸納實驗結論后,讓同學們總結利用平面鏡成像的特點,并用來解釋簡單現象。平面鏡既與生活聯系緊密,又是學生首次接觸“像”的概念,為“凸透鏡成像”作了鋪墊。所以,它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教學內容包括平面鏡成像的特點、成像的原理和平面鏡的應用。教學中以實驗為主體,讓學生在真情實景中觀察和實驗,直接獲得平面鏡成像的信息,由實驗得出結論。讓學生體會成像的原理、感悟物理實驗方法對物理學習以及學會學習的重要性,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通過主動探究去進行發明創造。
四、通過動手實驗來開展物理教學
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需要物理教師多開動腦
筋,設計一些隨堂小實驗,或將一些需要做實驗的課程教學搬到實驗室。這就需要物理教師在每堂課前都要多動動腦筋,多從日常生活中去開發實驗課程資源。教師通過實驗教學讓學生直觀地去感受知識結論如何得出,選擇合適的方式進行動手操作。
例如,在滬科版“探究電路”一章中,我們可以通過動手實驗的方式來進行歐姆定律的探究。動手實驗之前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多觀察,通過實驗操作觀摩進一步了解在實驗過程中的注意事
項。或者布置一些家庭作業,讓學生在家里看家用電器的說明書,觀察家用電器的工作原理。這樣的方式有助于學生在操作過程中有更多的思路,有助于學生在探究電路時更容易理解教師教授的內容。因為生活中我們可以找到原型,學生在操作時會更加積極、主動,擁有一種實驗精神,有效促進實驗的開展,促進學生實驗方面的能力發展。
總之,在初中物理學科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通過一些課程策略,來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以課程的大綱和課標為參照,讓學生擁有正確的物理學科學習態度、價值、過程、目標。課程教學要讓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增加其對物理學科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學習到物理學科的研究方法,給學生足夠的引導,提升其物理學習的綜合素養。
綜上所述,初中物理是非常基礎的物理學習階段,是將學生引入物理知識大門的敲門磚,所以為了增加學生對物理學科的興趣和了解,進而擁有足夠的好奇和探究欲去學習物理,這需要教師設計教學,幫學生更加深刻地去認知物理。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作用非常關鍵,如何引導學生知識學習、動手實驗、聯系生活、活學活用,都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設計與思考。教師應通過情境創設、多樣化教學等教學策略來達到物理學科教學的高效,讓學生真正的掌握物理知識和實踐應用。
參考文獻:
[1]宋祖佳.初中教育中教學策略問題的思考[D].東北師范大學,2013(1).
[2]陳偉飄.創設問題情境.激發探究興趣.中國物理教學參考,第34卷(8).
編輯 李博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