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太芳
摘 要: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生存與發展的基礎,是獲取智慧和力量的不竭源泉。語文既是一門知識學科,又是一門文化學科。高中階段是學生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關鍵時期,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中國傳統文化不僅可以使學生掌握大量有價值的文化內容,還可以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有利于學生語文素養的養成。
關鍵詞:高中語文教學;中國傳統文化;滲透;教學
語文是一門基礎性的學科,高中語文教學內容紛繁復雜,主要包括習字辯詞、寫作表達、口語交際等內容,這些內容從學生一接觸語文就一直在不斷地積累,到了高中階段,他們已經積累了大量的“感性資料”,能夠運用所學到的基礎知識來解決一些實際問題,但是高中階段的中國傳統文化的教學情況卻不盡如人意。盡管高中語文教材中有很多傳統文化內容,但是在應試教育背景下,教師為了能在有限的時間里向學生傳授大量有關于解題技巧、方法等內容,或是按時完成教學大綱的內容,常常會忽視文化在教學中的作用,將文化內容置于尷尬的境地。語文教學與文化傳承相脫軌,有違于語文人文性這一特性,且不利于學生文化素養的養成。針對這一情況,高中語文教師需要將中國傳統文化滲透到語文教學之中,做到潤物細無聲。
一、深挖教材資源,滲透傳統文化
教材作為教育教學活動開展的依據,教師的一切教學行為都是按照教材內容來踐行的。加之高中語文教材中有諸多文化篇目,如古詩文、文言文等,無不顯示著我國傳統文化的價值。因此,在高中語文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需要以教材為依托,深挖教材中的文化因素,并在教學過程中將其中所包含的某些文化特質一一呈現在學生面前。以高中語文人教版教材為例,其中有諸多文言文,這些內容正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如《燭之武退秦師》中的燭之武,盡管有才華卻被長期埋沒,國難當前,他仍以國家安危為大義,在七十高齡毅然決然挺身而出與秦晉兩國斡旋,憑借其三寸不爛之舌救國于水火之中,這不僅體現了燭之武能言善辯、機智勇敢,還表現了他高度的愛國之情。在教學中,教師除了將燭之武說秦的不卑不亢的辯臣形象呈現在學生面前,還要將其家國大義明確地呈現在學生面前,向學生傳達古人那種為國獻身、無私奉獻的拳拳愛國之情,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社會主義價值觀。
二、豐富教學手段,滲透傳統文化
1.組織比賽,閱讀文學經典
對于高中生來說,若是單純地讓其讀一本經典讀物,或是寫一幅大字,他們常常會為了應付差事,不加用心地“完成”任務。學生在浪費了大量時間的情況下無法有效掌握文化內容。高中生大都具備強烈的競爭心理,因此在組織學生賞析經典的時候,不妨采取競爭形式來引導他們自主閱讀。我一般會引導學生按照自己的喜好來選擇符合主題的詩歌或者文字優美的文章,然后對其進行反訴誦讀、體味,直至能將其熟練背誦,接著,我會利用周末時間來組織學生進行經典朗讀比賽,將自己所背誦的內容有感情地誦讀出來,看哪一學生誦讀的內容既符合比賽主題,又能感動人。并在誦讀的過程中將自己的理解、體會暢所欲言。如此,學生可以積累大量的文學內容,長此以往可以形成豐厚的文化底蘊。
2.寫讀后感,博覽國學經典
博覽國學經典,提高道德修養。正如上文所提及的,高中語文教材中有很多文學經典內容,教師除了對其進行挖掘利用之外,還可以借助教材外的資源來豐富學生的文化知識。像《論語》《詩》《書》《禮》《易》《春秋》等國學經典都可以作為學生課外閱讀的資源。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每周閱讀一本經典著作或者一篇經典文章,在讀的過程中將自己的切身體會記錄下來,并將其寫成一篇讀后感,然后利用周末時間來組織學生講一講自己的所讀、所思、所感。如此,學生不僅可以在長期的國學經典閱讀中擴展自身的知識面,提高自身的文學品味,還可以將讀、寫結合起來,提高學生的語文表達能力。
3.組織實踐,弘揚本土文化
教育教學活動的開展不能局限于課堂,教師還要組織學生走出課堂,走到課外,在實踐中感知文化、體驗文化。教師可以利用寒暑假或者周末時間帶領學生走街串巷探尋家鄉的傳統節日或傳統習俗的由來,并結合一些文學經典來對比不同地區的豐富文化的異同。以賈平凹的“面食文化”為例,學生可以閱讀《秦腔》,了解陜西的撈面、漿水面、酸湯面;閱讀《高老莊》,了解其雞蛋掛
面……通過與本地的飲食習慣進行對比,發現不同地區的不同文化特征,以此可以使學生學會尊重不同地區的文化,并發現當地文化的特色,對其進行發揚,樹立起熱愛家鄉、熱愛家鄉優秀文化的意識。
總之,在高中語文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除了向學生灌輸語文基礎知識之外,還要尊重語文的人文特性,從文化入手,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如深挖教材內容、豐富教學手段等來滲透文化內容,以此實現語文工具性、人文性的雙重特性,并引導學生形成濃厚的文化底蘊。
參考文獻:
[1]趙月哲.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3.
[2]王珊珊.論如何推動高中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滲透[J].劍南文學(經典教苑),2011.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