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金文+王貴松
摘 要: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雖然讓千千萬萬的家庭都走向了小康,大多數高中生的家庭經濟條件都比較優越,但是同樣的,高中生從小備受寵愛,接觸網絡信息、游戲的機會比較多等多種原因讓許多高中生忽視了生命的意義。有數據表明,青少年犯罪的幾率增加,犯罪年齡變小,許多高中生對生命所表現出來的漠視態度讓我們感到膽戰心驚,導致這個問題的最主要原因就是教師忽視了在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而高中歷史作為一門重要的人文學科,在歷史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已經勢在必行。對將生命教育滲透在高中歷史學科中的具體策略進行分析與介紹。
關鍵詞:高中歷史;生命教育;策略研究
生命教育是指讓高中生真正了解生命的含義與內涵,并且培養與提高他們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其能夠熱愛生活與生命,進而更好地生活與成長。在高中歷史中滲透生命教育,可以讓高中生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態度以及價值觀,并在教師正確的引導下,形成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下面,筆者從立足歷史教材、實現理實一體、整合多種教育資源三個層面,討論在高中歷史課堂上滲透生命教育的具體做法。
一、立足教材,深挖生命教育的知識
實際上,歷史學科中包含著大量的生命教育的知識,比如兩次世界大戰讓全世界都生靈涂炭,人們生活在一個水深火熱的世界之中等知識都可以作為生命教育的良好素材。因此,教師必須要深入鉆研歷史教材,深挖教材之中生命教育的相關內容,讓高中生們接受德育與智育相結合的教育。
就如在《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這個章節中,主要是對春秋戰國時期的思想、宋明理學、明清之際活躍的儒家思想等進行了相應的介紹,我們都知道,我國儒家思想認為“身體發膚,受之父母”,認為人們應該感知與珍惜生命,不可隨意踐踏。再者,道家也認為生命應順其自然,不可違背天命等。教師在高中歷史課堂中應該要注重講述這些思想文化中的生命價值,讓高中生受到熏陶。在《抗日戰爭》一課中,講述了大量的近代中國人民遭受日本法西斯的迫害的真實故事,以及我國近代人民為了維護國家主權與自身尊嚴勇于反抗的經歷,教師可以利用這些內容來讓高中生明白“死有重于泰山”與“輕于鴻毛”之分,進而使其在贊頌抗日英雄勇于獻身的同時,使其認真反思自己的生命價值觀,了解犧牲的價值與意義。
二、實現理實一體
理實一體化就要求教師要在高中歷史課堂中滲透生命教育的過程中將理論與實踐結合在一起,充分發揮高中生在歷史教學中的學習能動性,使其切身體會生命的價值,進而促使高中生自覺糾正錯誤的生命觀念,使其在實踐中感受到生命的可貴。
在清明節之期,我提前與學校領導、學生家長取得了聯系,將高中生帶到紅色革命館或者是烈士紀念館中進行實地參觀。在參觀的過程中,我會為學生講述各位烈士的英勇事跡,在參觀中為學生普及歷史知識。整個參觀氛圍是十分莊嚴、肅穆的,大多數的高中生都被這種氛圍所感染,感受到歷史與生命的沉重之處。在參觀結束后,我會組織學生將他們的參觀感受與同學、教師一起進行交流。許多學生表示:在和平年代下,他們幾乎無法感受到生命與歷史的價值,但是今天親自參觀,卻讓他們明白歷史從來不曾真正逝去,生命也是值得珍惜與尊重的。
三、整合多種教學資源
新課改指出,教材是主要的教學載體,但是并不是唯一的教學資源,教師必須要整合圖書館、電子資源、社區資源等多種有利于達成教育目的的素材,進而豐富課堂教學。因此,在高中歷史學科中滲透生命教育的時候,教師也要懂得整合多種教育資源,讓高中生能夠更加全面地思考生命,進而使其形成堅韌的學習毅力以及飽滿熱情的生活態度,學會珍惜生命。
我常常結合社會熱點問題或者是學生的實際生活問題在歷史課堂上展開生命教育,在《兩極世界的形成》以及關于國際關系分析的教學中,我結合本地區兩個學生團體打架,嚴重威脅學生生命的實際案例,讓學生依據歷史知識來分析這兩個學生團體的人際關系、處理矛盾與問題的辦法,以及他們的價值觀,進而重新將被掩蓋的生命教育問題搬到“明面”上來進行分析,讓學生在討論與爭辯中重新理解生命。
總而言之,歷史課程中有許多歷史人物與事件都有利于讓高中生了解生命的價值與意義,在歷史中滲透生命教育也有利于高中生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了解生命的價值,這有利于拓寬他們的視野,使其具有豁達、開闊的胸懷,以發展性、進步性的眼光來思考生命意義。因此,教師應該要立足歷史教材,挖掘歷史知識中的生命意義;教師要實現理實一體化,讓高中生在親身體驗與實踐中感悟生命;教師要整合多種教育資源,讓生命教育變得更加鮮活、豐富,進而對高中生產生更加深遠的影響。
參考文獻:
[1]邸多強.淺談高中歷史教學中生命教育的策略[J].新課程(中),2016(3).
[2]薛科娜.略論高中歷史教學中滲透生命價值教育的途徑[D].天津:天津師范大學,2016.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