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逆
摘 要:高中是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階段,進行有效的德育尤為必要。我國的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其中充滿了道德的光彩。在高中的德育教育工作中,我們應該充分汲取傳統文化中的營養,結合當代教育的發展需求,選擇適合學生接受的教育手段進行教育。而良知教育就是一種非常適合在高中階段開展的德育手段。
關鍵詞:良知教學;高中德育;傳統文化;明明德;知行合一;致良知
良知教育是一種重在調動被教育者自身道德能力的教育模式,教育者主要的任務是引導良知和糾正偏差。孟子提出:“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在高中德育工作中,我們應該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發揮其良能。積極引導學生完善自己的品格,發揮其良知。良知教育具體分三階段進行:明明德;知行合一;致良知。三個階段層層遞進逐步深入,在開展教育中要注意循序漸進地進行。
一、基礎階段——明明德
良知教育的基礎階段重點在于“明明德”,《大學》指出:“大學之道,在明明德”,所謂“明明德”,重在明確、發揚本身優良、光明的品德。將“明明德”運用到良知教學中要求教師以身作則帶動學生,引導學生利用主觀的良知良能,“明明德”需要以“誠意”為前提,誠意的重點在于為人處世的公正。
在“明明德”的具體途徑上,我們通過對學生“仁、義、禮、智、信”這五常的重點培養,促使其道德精神的形成。所謂“仁”,要求學生在處理自己與他人的關系之中,注重他人的感受,學會施惠于他人,淡化自己的得失,通過愛來處理人際關系。所謂“義”,是讓學生注重班集體的共同利益、團結同學,在出現義利沖突的時候,做到:以義為重、以利為輕、不以利損義。所謂“禮”,是學生倫理道德的規范,要求學生尊敬師長、孝敬父母,在學習生活中做到有序、和諧,在社會交往中,要注意必要的禮儀、禮節、禮制,懂得待人接物處世之道。所謂“智”,是學習智慧和道德理性的綜合,要求學生在學習上要達到有智慧、高效率的學習,在生活上能分辨善惡是非,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所謂“信”,作為學生的立人之道,要求學生誠實守信,樹立學生的誠信精神。
二、學習、實踐的運用階段——知行合一
良知教育的第二階段需要引導學生學會將學習與實踐有機結合,重點在于“知行合一”。所謂:“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理論學習是具體實踐的開始,具體實踐是理論學習的達成。對于“知行合一”的培養應在“明明德”的基礎上,鼓勵學生勇于實踐運用,將所學的優秀品德積極地投入到個人生活、文化學習中去。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通過具體實踐讓學生體會到道德的效用和價值,使學生能夠切實體會到運用傳統文化中的優良品德促進其個人發展的重要作用。
在“知行合一”的過程中,“知”和“行”密切聯系、相互促進,以理論學習指導和約束具體實踐,以具體實踐完善和豐富理論知識。在此過程中,教師要不斷學習先進的道德教育理論,提高自己的教育素養,積極進行教育實踐探索,用愈發精純專一的教育方法不斷總結實際經驗,促進德育教學的進步。學生要刻苦學習理論知識,以豐富自己的道德內涵,勇于將道德概念轉化為道德習慣,使自身德育持續提升。
三、鞏固提高的推廣階段——致良知
“致良知”需要建立在“明明德”“知行合一”的基礎上,將自己的良知推而廣之,發揮到極致。在這一階段,要注意在學生的道德水準取得一定進步的時候,加以鞏固和提高,注意本末關系,使學生明白社會道德進步的根本是自身修養的提升。讓學生擁有在事事物物上都以道德準則做出應對的道德精神,使他們在處理實際問題時能夠依據這種道德精神,對各種問題都能做出合情合理、恰到好處的解決。
《大學》提出的“物格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正是“致良知”的具體途徑和最高要求。在此階段的良知教育中,教師要在此前的教育基礎上更進一步,通過繼續引導、幫助,促使學生運用自己的良知發揮自身良能,在遇到具體問題時以公正的道德要求作出判斷,敢于糾正錯誤,善于彌補過失。將自己的良知時時刻刻發揮到極致,達到擁有真誠的道德情操。用這種道德情操始終將自己的心態擺正,投入到學習、生活、家庭乃至于社會中去,使自己成為一個有價值、有追求、有涵養、有益于社會
的人。
總而言之,在高中德育建設工作中,充分繼承傳統文化的精華開展良知教育、推廣良知教育,這是極其富有建設意義和實際操作價值的創舉。我們應本著一個教育工作者的良知,對學生展開立德立人之教育,將學生培養成堅定、正直、富有理想、品學兼優的社會主義新青年。
參考文獻:
[1]王仕民.德育文化論[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7.
[2]錢憲民.儒家與儒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3]王守仁.傳習錄[M].北京:中國畫報出版社,2012.
[4]蔣伯潛.四書讀本[M].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5.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