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分析我國青少年文化認同教育存在的問題,提出應通過學校重視、家庭熏陶、全社會營造良好傳統文化教育氛圍等措施,有效地開展傳統文化教育,增強青少年的文化認同、民族認同、國家認同,樹立民族自信,促進我國青少年全面健康成長。
【關鍵詞】青少年 傳統文化 文化認同 教育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9B-0006-03
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是中華兒女共有的精神家園。有識之士認為,在青少年成長的過程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可以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幫助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因此,在文化多元、價值觀多樣、國際形勢紛繁復雜的形勢下,有必要加強傳統文化教育,強化廣大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培養愛國情感,增強文化認同、民族認同、國家認同,樹立民族自信,以使青少年能更加理性地看待傳統文化與世界文化的關系,促進我國青少年的全面健康成長。
一、我國青少年文化認同教育存在的問題
青少年傳統文化教育是一項長期的、系統的工程,目前我國的青少年傳統文化教育還存在一些問題有待解決。
(一)傳統文化傳承受到外來文化的沖擊。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經濟全球化和網絡、科技的迅猛發展,外來文化大量涌入,影響著中國當代生活的方方面面,沖擊著我國青少年的傳統價值觀念,也影響著青少年對傳統文化的傳承。
1.傳統習俗遭冷落。傳統習俗是指在一定社會群體中約定俗成、世世代代相傳的習慣、風尚和禮儀,是傳統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如春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傳統節日以及各民族、各地區富有民族特色的傳統節慶和禮俗,蘊含著豐富的民族精神、道德情操及人文涵養,有著教育和移風易俗方面的功能。不少青少年對我國的傳統節日比較冷漠,甚至不屑,但對圣誕節、情人節、萬圣節等洋節日卻表現出來極大的興趣和參與熱情。
2.崇尚外來文化。以電影電視、流行音樂、網絡游戲為代表的外國文化不斷涌入中國,而且有愈演愈烈的趨勢。狂熱喜愛日本動漫的青少年不在少數,每年各地舉辦的日本動漫展覽活動越來越多,在青少年中影響力越來越大,參加動漫真人秀活動的人數在不斷增長。韓國影視藝人、偶像團體、娛樂明星、韓劇、美劇的追星群體人數眾多。外國的商品比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都便于購買,書籍、衣著打扮以及西方的生活方式、審美觀念正在影響著我國青少年。
3.愛國情懷淡薄。越來越多不健康的內容、失實的報道、負面的新聞甚至肆虐調侃式的惡搞在網絡上傳播,一些別有用心的人質疑愛國情懷,如詆毀狼牙山五壯士、劉胡蘭、董存瑞、黃繼光等英雄人物。這些歷史人物是我們的民族英雄,象征著英勇不屈、為解放事業獻身的革命精神。詆毀英雄人物,就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摧毀。而部分青少年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容易被煽動,在不了解真相的情況下,輕信謠言,發表激進言論,造成了極壞的影響。如對毛澤東、周恩來和十大元帥等革命先輩不了解,愛國情懷淡薄,當網絡出現不實內容時,也無從分辨,容易受網絡輿論的影響,失去應有的尊敬。
(二)傳統文化教育受到教學實踐的局限。學校是傳統文化教育的主要渠道,在傳統文化教育中占據主要的地位,有著先導與示范作用。學校的藝術教育課程、第二課堂等方面都包含了較豐富的傳統文化教育內容,但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仍然受到一些局限。
1.不少地方和學校的傳統文化教育理念陳舊,認識不到位,僅讓學生記憶一定的傳統文化知識,側重點在于提高分數。這樣照本宣科及“填鴨式”的教育方式,學生被動接受,針對性不強,不能讓學生很好地理解和消化,不能使學生領悟傳統文化所蘊含的豐富的人文內涵和民族精神,不能在心理上產生共鳴,沒有發自內心的喜愛,“不入腦”“不上心”。
2.沒有課程規劃和課時配備。多年來,傳統文化教育處在一種既面面俱到,又沒有形成系統的狀況,基本上處于教育目標不明確、課程規劃不到位、師資薄弱、教材少、課時配備不足的狀態。傳統文化教育的開展取決于學校領導和老師。在教育改革不斷深化的今天,傳統文化教育仍然存在教育內容缺乏系統化、課程設計孤立化、教學環節整體設計隨意化、學校的日常工作和各學科教學各自為政等問題,教育效果不明顯。
3.傳統文化教育形式單一。目前,我國開展傳統文化教育主要依賴學校、教師,教育方法相對滯后,形式呆板單一,教育教學的感染力不強。課內課外、校內校外傳統文化教育無法延續與銜接,缺乏有效的評價方法、鼓勵機制。青少年思想活躍,追求個性化,目前的傳統文化教育方式大多不符合青少年身心發展的特點和心理需求,理論多、實踐活動少,口號化、形式化,比較空泛,與現實生活有距離,不能很好地與學生身心體驗連接,缺乏吸引青少年學習的興趣和氛圍。
(三)崇尚傳統文化的良好氛圍沒有形成。傳統文化教育的開展,需要有一個崇尚民族傳統文化的良好氛圍和全社會的關心支持。在現實生活中,違背傳統文化教育的不良現象依然存在,個別地方還相當嚴重。
1.對傳統文化缺乏敬畏感。我們看到,從城市規劃、建筑風格到衣食住行、婚喪嫁娶等,都往往與“國際接軌”,不少人喜歡用“外國的月亮比中國的圓”的眼光看問題,似乎越洋化越時髦越好,崇洋媚外的傾向嚴重。很多青少年對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缺乏敬畏之心,加上眾多的歷史文物、祖先留下的珍貴文化遺產得不到有效保護,更加劇了青少年對傳統文化的偏見與漠視。從“扶不扶”的道德疑惑到被毀壞、占為己有的共享單車,從三聚氰胺毒奶粉到假冒偽劣山寨產品,唯利是圖、損人利己、急功近利等違背傳統道德思想的社會現象時有發生,不斷挑戰人們的道德底線,也極大地沖擊著青少年的傳統價值觀。
2.對傳統文化不感興趣。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從詩詞歌賦到琴棋書畫,從功夫美食到茶道孝道,既表現形式多樣,又包含著豐富的精神內涵。但越來越多的青少年不會唱中國民歌,不會跳家鄉的舞,中國功夫也只是在影視作品中欣賞。他們演奏的是鋼琴、吉他等西洋樂器、外國樂曲,愛吃的是麥當勞、必勝客等洋快餐,愛喝的是咖啡奶茶等洋飲料,對傳統文化的各種表現形式不接觸、不了解、不感興趣,知之甚少,甚至把傳統文化與陳舊、過時、落伍掛鉤。
二、加強青少年文化認同教育的思考
中國傳統文化包含著深刻的民族精神和道德理念,是新時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礎,是青少年道德建設的重要指導思想。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對培養青少年民族文化自信、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具有重要作用。面對多元的現代化浪潮和紛繁復雜的國際環境,我們必須堅守傳統,傳承傳統,打破原有的教育模式,與時俱進,探尋新形勢下適應青少年成長特點的傳統文化教育新思路和新途徑,有效地開展傳統文化教育。筆者認為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學校重視,貫穿始終。首先,學校要將傳統文化教育放在重要位置,提高傳統文化教育的比重,把傳統文化教育貫穿教育始終。2012 年 9月,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全國中小學實驗教材》在北京正式發行,明確的教育目標、系統的課程規劃、規范的教材、足額的課時配備,必將推動傳統文化教育的長足發展。其次,要加強師資建設,解決好傳統文化教育教學中教師隊伍的問題。一方面,著手培養具有深厚傳統文化基礎的專業教師,通過進修培訓、觀摩學習等方式,不斷提升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使教師自如、靈活、到位地展開教學。另一方面,可以引進具有傳統藝術修養的民間藝人、專家,開設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課程。最后,要充分發揮校園文化育人功能,依托校內文化資源,營造良好氛圍。組織成立相關社團、興趣小組、研究小組,開展主題活動,加大優秀傳統文化的宣傳。2017 年 4 月,在廣西壯族“三月三”傳統節日期間,南寧市各中小學組織了豐富的民俗活動,孩子們穿上民族服裝,跳竹竿舞、吃五色糯米飯,參與節日民俗、活動采風、民間技藝、歌圩文化等活動,親身體驗民族文化魅力,對傳統節日和民族文化有了廣泛而全面的了解。這種類型的活動既鍛煉了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又提升了學生的民族文化素養,起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受到學生與家長的歡迎。
(二)形式多樣,加強體驗。青少年喜歡活動,動手能力強,我們可以借助多樣形式的傳統文化活動對青少年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第一,以青少年喜聞樂見的實踐活動的形式,將民族傳統文化的核心要義展現在青少年面前,提供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文化體驗,讓青少年自己動手,親手做,去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不斷地引導、熏陶、感染,在點滴中涵養青少年,使其逐漸形成具有中華民族優秀傳統的價值觀、審美方式和表達方式。如剪紙、書法、繪畫、篆刻、茶藝、民樂、戲曲、功夫等。在生活中學習中國傳統樂器、唱民族歌曲、跳民族舞蹈、穿傳統服裝、過傳統節日、朗讀古詩文等也是增加青少年生活體驗的有效途徑。近期,中央電視臺的多檔文化綜藝類節目如《中國詩詞大會》《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等受到全國觀眾的喜愛,持續火爆。選手們在節目中精彩的表現、深厚的國學底蘊及極富古典美的優雅氣質,吸引了眾多觀眾。“國學熱”“詩詞熱”不斷升溫。第二,校內校外傳統文化教育互補,充分發揮博物館、藝術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紀念館等公共文化機構的育人功能,建立中小學生定期參觀的長效機制,舉辦相關的文化展示活動,擴大活動的覆蓋率和影響力。第三,加強與社區以及傳統文化教育民間社團、非公有制經濟組織、特色學校等民間組織的聯系、培訓與引導,鼓勵社會力量興辦傳統文化教育公益事業,采取組織共建、資源共享、政府購買、補貼等方式,建立立體化、多層面的傳統文化教育組織體系。
(三)家庭熏陶,父母示范。一是重視家庭教育在傳統文化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是孩子學習的榜樣,父母的言傳身教,影響著孩子的成長。可以從勤儉節約、助人為樂、尊老愛幼等美德教育入手,讓傳統文化滲透在日常的衣食住行之中,形成尊重、熱愛優秀傳統文化的氛圍,使青少年潛移默化地將傳統文化教育轉化成自身行為的一部分,不斷提高文化自覺,建構文化認同。二是提高父母的傳統文化素質。只有家長對傳統文化產生內心的認可與接納,在現實生活中熟悉和熱愛傳統文化,傳統文化的家教價值才得以實現。學校、婦聯、文化中心等專業機構可定期組織活動,讓學生和家長共同參與傳統文化體驗活動。家長需要加強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的傳統文化素養,更好地引導孩子,積極營造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家庭教育氛圍。 (下轉第29頁)
(上接第7頁)
(四)多方合力,營造氛圍。社會、學校、家庭三方共同發力,大力營造良好的傳統文化教育氛圍。南開大學文學院劉運峰教授認為:開展傳統文化教育,不能局限于課堂、校園,要加強公民文化自覺和文化堅守的意識,敬畏、崇尚、尊重優秀傳統文化的氛圍就是無聲的教育。政府應盡快建立傳統文化教育機構或文化中心,讓青少年擁有便利地學習和體驗優秀傳統文化的機會和場所。有關部門還要加強對各類社會媒體的管理,不僅要加強對國家主流文化的宣傳,還要加強對少數民族優秀文化的宣傳,同時有效地控制“西化”的泛濫,積極構建網上輿論引導平臺,開展網絡輿論斗爭,勇于發聲亮劍,駁斥錯誤輿論,及時澄清模糊意識,清潔網絡空間,弘揚正能量。文化、新聞、出版、廣電等部門發揮其職責功能,以文化傳承為己任,推動各類優秀傳統文化的特色節目、高水平藝術作品的創作,提供生動活潑、青少年喜聞樂見的教育資源,引領尊重、崇尚、熱愛、保護傳統文化的新潮流。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民族強大凝聚力的源泉,是民族自信、文化自信與國家認同的核心。青少年是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要加強青少年傳統文化教育,弘揚民族精神。正如教育部高校文化素質教育指導委員會顧問張豈之教授所說:“作為中國的學生,要有一個立足點,即要對中國歷史文化有一定的修養。唯其如此,才能有辨識世界文化的能力,才能有更高度的愛國情操和民族情感。”讓青少年了解祖國傳統文化的燦爛與悠久,提高青少年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增強民族認同感、歸屬感,把個人的成長與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將來祖國的建設與發展緊密聯系起來,形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而共同努力的理想與追求、責任與擔當。
【參考文獻】
[1]增強青少年學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自信——教育部社會科學司負責人就《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答記者問[EB/OL].(2014-04-02)[2017-05-01].http://www.qstheory.cn/kj/jyll/201404/t20140402_336509.htm
[2]段 超.中華優秀文化與當代傳承體系建構研究[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3)
[3]晉浩天.傳統文化教育不能“得其行而遺其神”[N].光明日報,2014-04-23
[4]著名史學家張豈之談入世后傳統文化教育:立足本土擁抱世界[EB/OL].(2002-01-05)[2017-05-06].http://www.yesky.com/59/217059.shtml
【作者簡介】黃鸝鸝,女,廣西團校高級講師,廣西音樂家協會會員,研究方向:青少年藝術教育。
(責編 江月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