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小芳
[摘 要]寫作對于小學生的語文學習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實踐中我們發現,學生們愿意表達自我的體驗和感受,但是缺乏一定的寫作方法引領。我們要借助于寫作教學,讓學生的作文有物、有序、有情、有法。
[關鍵詞]即時語用;思維導圖;開放性評價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5)28-0085-01
寫作在小學生的語文學習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教學實踐中我們發現,孩子們喜歡寫作,愿意表達自我的體驗和感受,但是缺乏一定的寫作方法引領,少了表達技巧的潤澤。怎樣才能讓學生的作文有物、有序、有情、有法呢?
一、建構“即時語用型”課堂生態,讓寫作訓練有根基有機會
教材是學生語文學習中關系最為密切的伙伴。我們在指導學生開展相應的寫作活動時,要緊密聯系教材內容,讓學生的寫作在一定的情境與根基上發展,做到“有話可說”,讓閱讀與寫作融為一體,在范例的引領中逐步提升寫作的能力。
《東方之珠》是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五冊中的內容,文本的第五小節是學生練習寫作的范例。在學生精讀全文后,我引導他們把目光聚焦到“美麗的夜景”這一小節,孩子們發現全段都是圍繞著第一句話的內容來寫的。我抓住教學的契機,給學生介紹了“總分”的寫話結構,即先提出自己的觀點,然后圍繞這一觀點進行詳細的敘述,這樣便于讀者把握文本的主題。緊接著我引領學生在小組中討論:“作者怎樣讓自己的觀點變得既生動又具體?”學生發現,文章中多次用了比喻、擬人等手法。在此基礎上,我與學生一同回憶我們開展的活動,模仿這樣的寫作方法進行寫話練習。學生的表達有章可循,寫作自然得心應手。寫作資源無處不在,我們要將它滲透到語文學習的每一個領域。除了基于教材的“仿寫”,還有對教材略寫部分的“補寫”,對教材的“續寫”等。
二、建構“思維導圖型”課堂生態,讓寫作訓練有材料有結構
小學生的思維以感性的形象為主,圖形是孩子們表情達意的重要途徑。因此,我在寫作教學中,嘗試進行“思維導圖”的寫作訓練,即引導學生將寫作的全過程用圖形構思出來,通過“畫”實現對思維的整理,寫作材料的選擇、寫作思路的發展、表達手法的應用在“畫一畫”中由模糊逐漸走向深刻。
比如,我在寫作教學時,引領學生圍繞“一件趣事”進行構思,鼓勵她們用圖像展示自己的寫作初稿。要求作品要突出“趣”字,內容具體,注意詳略得當。剛開始,學生描繪的圖像一般都拘泥于“幼年”,趣事的描寫也僅僅是一則笑話、一次游戲等。圖像整體上是沿著一條直線發展的,缺乏新意。思維碰撞后,大家發現,趣事的時間可以發生在幼年,也可以是現在,甚至還可以想象為將來的;地點上來看,趣事可能在家中,也可以是在校園,還可以在其他地方;對“趣”的表達,可以是直接的描述,也可以借助語言、表情動作和心理活動進行襯托。整幅圖以“趣”為中心,多元發散。思維導圖讓單一的思路走向立體化,豐富了寫作的資源,原先過于直白的表現手法顯得富有韻味了。在構思中,學生也學會剔除了那些不具有典型性、不能夠貼近主題的材料。
三、建構“開放性評價”課堂生態,讓寫作訓練有交流有動力
特級教師管建剛認為,學生寫作的時候,他們的熱情需要有真誠的回應作為報酬。這一回應的主體肯定包括作者。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寫作之后,進行文章的回讀與完善,在自我叩問與修改中提升寫作的審美追求。讓自己的作品趨向于完美,這就是管建剛老師提倡的“作品意識”。
而寫作之所以發生,其實不僅僅源于個體的“作品意識”,很多時候是為了實現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也就是“他人回應”。因此教師應在寫作后,組織有聲有色的評價活動,引領學生信心百倍地參與到言語實踐中去。我經常將有著典型意義的學生作品編印成冊,供大家傳閱。在作品的右側開辟出“點評欄”,鼓勵他人實名對該作品發表自己的看法,一周后評選出最佳“點評人”。倡導小作者進行二次寫作,再次展示傳閱。多層次的修改、展評后,出版“作家文選”。兒童的發展有“現有基礎”和“目標定位”兩個界點,二者之間即為“最近發展區”。同伴之間的點評活動就是促進“最近理解”生成的途徑,這種“理解”更接近作者本身的“目標定位”,因為伙伴之間更為了解相互的狀態和潛力。教師對兒童作品的評價理應滯后于同伴評價。教師要進一步催化兒童寫作的熱情和幸福感。我常常將學生的作品向報刊投稿,向網絡推送,向校內媒體展示,增強他們寫作的成就感。
“面對兒童就是面對可能性。”寫作教學就是理解兒童可能性的一種方式。作為語文教師應該研究兒童寫作的根基,讓寫作教學在一定的基礎之上進行;教給學生寫作的方法,使之在寫作中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的能力,增強其寫作的自信心。
(責編 韋淑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