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寧



摘 要: “管理學”課程是高校經濟管理類專業的基礎課程,是整個管理學科的理論基石。擔負開啟學生的管理思維,培養學生的管理素養和管理能力的重任。針對“管理學”課程教學現狀,在剖析現有教學模式核心問題的基礎上,以學生的能力成長為主線,構建活力課堂模型,創新教學模式、重塑課堂文化,以期培養具有管理思維、開闊管理視野、管理能力和管理素養的未來管理人才。
關鍵詞: 管理學 課程改革 管理思維 管理能力 管理素養
一、引言
作為高校經濟管理類專業的基礎課程,“管理學”課程主要研究管理活動的普遍規律和實踐藝術;不僅奠定學生學習專業課程的基礎,更重要的是開啟學生的管理思維,培養學生的管理能力和管理素養,提高學生未來的職業適應力。
二、“管理學”課程教學模式剖析
我國高校普遍開設“管理學”課程,該課程目前教學模式主要有三類:
一是傳統的教學模式。以課堂教學為主,強調教師的講授與學生的聽、記、背,考核方式比較單一,注重學生的應試能力,缺乏對學生綜合分析和實際解決問題能力的考核。
二是以案例分析為主的教學模式。教師側重分析國內外知名企業的管理案例,引導學生分析和理解管理現象。
三是突出管理實踐的教學模式。通過情景模擬、案例分析、校企合作等途徑,引導學生實踐管理藝術。
上述三種教學模式各有利弊。第一種教學模式能夠較完整地傳授管理理論,但是重理論輕實踐的授課方式,容易導致學生缺乏學習興趣;第二種教學模式能夠幫助學生了解管理現象,認識名企名人,但是對學生實踐應用能力的培養處在較淺的層次;第三種教學模式能夠引導學生參與管理實踐,是目前較受歡迎的教學模式,但是實施難度較大。
三、“管理學”課程學生的學習現狀調查
1.“管理學”課程的授課對象
“管理學”課程的授課對象有兩類:一類是經管類學生,作為專業基礎課或學科基礎課修習;二是非經管類學生,作為公共選修課修習。本文主要研究面向經管類學生開設的“管理學”課程。
據調查,在各大高校的培養計劃中,“管理學”課程主要面向大一學生開設。剛入校的學生對企業、管理、市場運行規則的感性和理性認識普遍缺乏,但是他們處于思維的活躍期,愿意接受和嘗試突破初高中階段的教學模式和教學內容。
面對這些學生,傳統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不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滿意度較差。
2.學生學習目標和意愿調查
為更好地把握課程改革方向,對天華學院的經管類學生進行了抽樣調查。調查對象為在校學生和部分畢業生,發放問卷580份,回收問卷533份,其中有效問卷518份。
(1)學習目標調查
課題組從管理思維、管理視野、管理技能、知識體系等方面對學生的學習目標進行調查,調查結果如圖1所示。
圖1的統計數據表明,學生對《管理學原理》課程寄予較高期望,學生希望實現的目標依次是:培養管理思維(25.0%)、拓寬知識面(23.2%)、提高技能(22.8%)、掌握課程知識體系(19%)、通過考試(8.0%)、其他(2.0%)。非常值得欣慰的是,學生更重視學有所得,不再把應試作為學習的重要目的。
(2)教學方法偏好調查
“管理學”課程主要采用案例教學法、情景模擬法、團隊學習法、管理游戲等教學方法。學生對教學方法的偏好情況調查結果見圖2。
圖2的統計數據表明,學生比較認可的教學方法依次是:案例教學(23.3%)、情景模擬(20.5%)、團隊學習(18.7%)、企業實踐(16.6%)、管理游戲(13.2%)、教師講授(7.7%)。這說明傳統填鴨式的教學方法最不受歡迎,學生渴望活躍的課堂氣氛,愿意參與課堂、寓學于樂。
四、以活力課堂為抓手的課改構思與舉措
1.以“點燃課堂活力、煥發課堂生命力”為課程改革總綱
根據上述調查結果,綜合學生的學習目標和學習偏好,課題組確定了以學生的成長與發展為核心、以學生的管理素養培育為目標的“管理學”教學改革理念。
為充分激發學生的上課興趣和學習熱忱、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課題組提出了“點燃課堂活力、煥發課堂生命力”的課改總思路,構建了活力課堂模型,如圖3所示。
圖3所示的活力課堂模型體現了課改的核心觀點:
①教師和學生突破傳統“教”與“學”的角色束縛。教師作為課程的主導者,進行教學內容的設計與引導;學生作為課程的主體者,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參與、探討并反思管理理論與實踐。
②營造“互動型課堂文化”。師生教學角色的突破,為課堂帶來了生機和活力,通過師生的雙向溝通與多維互動,踐習合作學習理念。
③重視學生的素質養成與能力成長。由調研可知,學生渴望“學有所得”、“學有所成”。鑒于此,根據學生的成長規律,圖3確定了“自主學習能力-思辨探究能力-分析創新能力”的培養主線。
2.以“課前-課中-課后”為教學設計縱貫線
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的,而是學習者在一定情境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的。
圖3展示的活力課堂模型,充分契合了建構主義的觀點。通過營造良好的教學環境,即互動型課堂文化,遵循“課前-課中-課后”的教學規律,完善教學過程設計。
①課前階段:教師主要完成課程的總體設計,包括制訂課程實施計劃(Syllabus)、教學大綱、教案,并通過信息化平臺向學生提供教學資料和引導案例;學生根據課程實施計劃的進度安排,完成知識預習和案例初探。
②課中階段:教師根據教案中的教學設計組織課堂教學,重點是根據講授內容創設相應的教學環境,應用學生認可度較高的教學方法,如案例分析、情景模擬、管理游戲、角色扮演、心理測試和技能測試等;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和互動討論,充分調動思維,分享觀點、發揮創意。
③課后階段:學生在章節學習結束后,根據教師布置的課后思考題和項目任務,對所學內容進行反思、鞏固和創新;教師根據學生的任務完成情況和能力成長情況進行綜合反饋與評價;教師的反饋與評價促進學生新一輪能力培養和能力成長。
3.以“自主學習-思辨探究-分析創新”的能力成長規律為學生能力培養的主線索
“學有所成”、“學有所得”是學生的學習目標,亦是“管理學”課程的課改目標。根據課程改革總目標與教學過程設計,結合大一新生的學習和思想特征,課題組確定了“自主學習-思辨探究-分析創新”的成長型能力培養主線,作為課題改革的目標與歸宿。
其中,自主學習能力側重課前環節,要求學生根據課程實施計劃的進度安排,完成知識預習和案例初探;
思辨探究能力側重課中環節,要求學生融入教師創設的教學環境,參與課堂活動和互動討論,充分調動思維,分享觀點、發揮創意;
分析創新能力側重課后環節,要求學生根據教師布置的課程感悟和項目任務,對所學內容進行反思、鞏固和創新。
4.以結構化考核為課程評價的新方式
側重能力培養的課程改革模式帶來了考核方式的改革。課題組制定了能力培養導向的結構化考核方案,如圖4所示。
圖4所示的考核方案表明:“管理學”課程的總評成績包括平時考核和期末考核兩部分;平時考核包括課堂表現、隨堂測試和管理感悟;期末考核包括創業方案和情境案例面試。
其中,平時考核側重對學生個人能力的考核。課堂表現側重考核學生的課堂參與性、思維活躍度和觀點的貢獻度;隨堂測試將傳統的卷面考核分化為章節的重要知識和內容考核,彌補了期末情境面試難以考核基礎知識的不足;管理感悟則記錄了學生在思辨探究和分析創新過程中的所思所感,是學生學習過程和思維火花的沉淀。
期末考核側重對學生團隊協作能力的考核。兩者要求學生組建學習型團隊,創業方案考核學生的商業意識、邏輯思維及書面表達能力,情景案例面試考核學生的口頭表達、快速思考、思維創新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結語
課堂教學是學校教育教學活動的主要形式之一,具有傳授知識、培養思維和發展能力的多重功能。“管理學”課程以“點燃課堂活力、煥發課堂生命力”為總綱,以“營造互動型課堂文化”為核心,以“學生的能力成長”為主線,以“師生雙向溝通和多維互動”為紐帶,在堅持不懈的課程改革與實踐中,努力“讓課堂生動活潑、豐富多彩”,“讓學生精神煥發、充滿興趣與樂趣”。
參考文獻:
[1]田耘.基于能力培養的管理學課程實踐教學模式研究[J].探索與實踐,2012(10):230-231.
[2]楊麗莎.以創新性案例為主的“管理學”課程改革思考[J].中國產業,2011(4):68.
[3]丁俊武.面向90后大一新生的“管理學”課程教學改革與創新[J].中國科技信息,2012(21):176,178.
[4]韓民,呂雪敏.基于“卓越”理念的管理學課程教學改革的研究[J].寧波工程學院學報,2013(3):124-127.
[5]黃慧婷.管理學課程教學改革的思考[J].教學改革,2011(15):23.
基金項目:上海市教委重點課程建設項目《管理學原理》、上海師范大學天華學院活力課堂試點課程。(項目編號:Z31004.15.0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