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滿麗 彭軍林
摘 要: “工匠精神” 是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發展的需要,是高職教育發展的需要,也是高職學生個人發展的需要。專業課堂教學是高職院校傳承“工匠精神”的主要渠道,在專業課堂教學中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優化專業課程體系,讓課堂教學與社會實際需求同步,營造良好的工匠精神氛圍,把真實項目帶進專業課堂教學,加強學生的實踐體悟,內化學生的“工匠精神”,注重專業課堂過程考核,實行多元化的評價方式,進一步強化學生的“工匠精神”。
關鍵詞: 工匠精神 高職專業課堂 教學改革 實踐體悟
2017年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大力弘揚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盡職業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培育眾多“中國工匠”。“工匠精神”引起了黨中央國務院的重視,已經上升為國家意志和全民共識。“工匠精神”是一種職業態度和精神理念,其核心是對品質的追求,內涵包括:精益求精、注重細節、一絲不茍、耐心專注、專業敬業,真正的“工匠精神”是專業精神、創新精神、職業精神、人文精神四者的統一。
一、工匠精神在高職教育發展中的重要性
“工匠精神”代表著一個時代堅定、踏實、精益求精的氣質,順應國家政策和制造業發展的趨勢。為應對社會發展對高職人才培養的現實要求,教育部印發了《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15—2018年)》,高職教育已成為實現“中國制造2025”的重要力量,今年我國職業教育活動周主題定為“弘揚工匠精神打造技能強國”,培養和傳承“工匠精神”是國家的需求,也是時代的呼喚,關系到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高職教育承擔著培養生產、建設、管理和服務一線需要的具有較高職業素質的專門技術人才的使命,培養和傳承“工匠精神”是高職教育的義務。隨著國家和社會越來越關注,“工匠精神”必然成為高職教育改革發展的趨勢,也是學生成長、成才、發展的必備素質。高職學生需要具備多種職業素質,“工匠精神”所要求的“精益求精、嚴謹、注重細節、一絲不茍、專注、耐心、堅持、敬業”的精神品質和特點可以幫助高職學生在求職過程中提高就業能力,成功獲得職位。成為公司員工后,工匠精神倡導的精神品質和職業核心競爭力可以使高職學生在工作崗位上為公司創造更多價值,從而順利獲得職業生涯的晉升。因此,高職教育對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不僅符合國家社會經濟發展和產業升級的需要,還有利于學生未來職業生涯的發展。在當前國內經濟轉型、產業結構調整的背景下,企業越來越看重高職畢業生除技能之外的職業精神。沒有精益求精、追求極致的“工匠精神”,沒有高素質的技術技能人才作為支撐,難以實現中國制造業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質量強國”的跨越。
二、當前我國高職教育工匠精神培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1.家長在認識上存在偏見和誤區,教師不夠重視。
在我國封建社會排序中,工匠的地位并不高。受傳統思想的影響,家長們普遍認為“工匠”就是“靠一門技能為生的工人”,工作辛苦而收入又不高。家長們的認識偏見和誤區,在校園內的反映就是師生共同重視不夠。由于工匠精神在以往高職專業課程教學中涉及較少,新教材的修訂在時間上又往往較為滯后,因此,在高職專業課程教學中,如何有效結合專業特點,有效融入工匠精神培育,還處于摸索過程中。
2.缺乏教育改革政策的有力支持。
中國自古就有“技近乎道”的文化源流,中華文明的繁榮與發展集中體現在能工巧匠創作的各式各樣精致細膩的物品之中。但這一寶貴傳統沒有在近代得到發揚,反而漸漸斷流枯竭,已引起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各行各業逐步開始重視工匠精神的培育,但是,與工匠精神相配套的教育改革政策還比較缺乏。“雙創教育”在各大高職院校全面鋪開,被列為必修課或者舉辦各種形式的競賽正如火如荼地大步推進。相比之下,工匠精神的教育改革實施舉措較少,部分高職院校僅僅停留在宣傳教育階段,教育改革政策推動的空間和潛力很大。
3.人才培養方案缺乏規劃,校企合作機制上創新不夠,工匠精神培養脫節。
大多數高職院校對于工匠精神的培育尚未形成系統的教學培養體系。對于如何結合高職專業特點有效地融入高職專業教學環節中,還缺乏因地制宜的研究和科學系統的規劃。校企合作培育機制還有待改革創新,工匠精神在學校專業課堂學習和企業頂崗實習培育上,還存在銜接不夠的問題。工匠精神教育內容存在重復或部分內容缺失的脫節現象。在頂崗實習階段,高職院校缺乏工匠精神的培養設計,畢業設計沒有很好地融入工匠精神教育,不利于學生成長和職業人的培養。
三、基于“工匠精神”的高職專業課堂教學改革
專業課堂教學是高等職業院校傳承“工匠精神”的主要渠道。“工匠精神”作為一種觀念形態,具體到不同行業與專業會表現出特有的內涵。“工匠精神”的傳播要立足于專業價值觀、師生行為準則、角色意識等方面,借助一定的渠道,通過學習、認知、體驗、反思、激勵等方式予以實施。
1.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優化專業課程體系,讓課堂教學與社會實際需求同步。
要在高職專業課堂教學中融入“工匠精神”,首先要以“工匠精神”優化已有的高職專業課程體系,讓課堂教學真正與社會實際需求同步,確保“工匠精神”落到實處。面對日新月異的市場變化,層出不窮的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高職院校教學管理者和骨干教師既要深入企業又要深入市場,與企業專家、企業管理者、企業一線崗位工作人員進行廣泛的交流,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明確行業各類工作崗位的具體工作任務和內容,進而分析其能力需求,并依此開發和設計專業課程。同時,高職院校還應當把調研工作作為一項制度,形成長效機制,確保高職專業課程建設與時俱進,跟上市場發展節拍。只有這樣,才能對高職學生“工匠精神”的培育起到切實的支撐作用。
2.在專業課堂教學中滲透“工匠精神”教育,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工匠精神”的熏陶。
高職學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是一個持續和不斷內化的過程。高職專業課堂教育中應當注重工匠精神的培育,將工匠精神融入專業日常課堂教學設計中,營造濃厚的工匠精神氛圍。在專業課堂教學設計中,要倡導行業內的技能大師走進課堂教學,同時教師在知識點的講授過程中應引入實際案例,通過具體的案例分析將工匠精神融貫整個課堂。比如在講授營銷專業的《客戶服務》這門課程時,就可以運用受到市場熱烈討論的海底撈案例,海底撈的服務員雖然沒有別的餐廳服務員漂亮,都是40多歲的下崗女工,但是她們的服務做到了極致,每個員工都發自內心地笑,用心地服務好每一位顧客。顧客一進去就有吃的、有喝的,可以剪指甲、下棋,有休息的地方。顧客感受到了超出預期的服務,感到非常滿意。服務就是營銷類工匠精神的基礎,服務質量就是一名優秀營銷人員表現工匠精神的關鍵所在。
3.把真實項目帶進專業課堂教學,使學生真正成為具備“工匠精神”的技術技能人才。
傳統高職課堂中運用的任務驅動型教學是給學生設置一定的任務或者設置一個模擬情景進行教學。這些教學方式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但是由于是模擬的或者企業過時的案例,跟現實的市場環境或企業實際崗位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在高職專業課堂上應該盡量引入企業的真實項目,讓學生真正學到真實崗位上需要的技能。那么,高職教師如何獲取這些企業的真實項目呢?高職教師可以利用假期或者下企業鍛煉的機會了解企業的崗位新需求,技術上的新標準、新要求,實際操作中的新案例、新項目。然后教師再把這些真實的項目帶到課堂中,讓學生去學習、實踐。按照企業的標準和要求進行項目工作,讓學生和新技術新標準新要求無縫對接。通過這種真實的項目實踐,有效促進學生職業態度的轉變,增強學生的職業責任感,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職業道德,從而真正成為具備“工匠精神”的技術技能人才。
4.在專業課堂教學中加強學生的實踐體悟,內化學生的“工匠精神”。
知識內化成素養,素養升華為精神,精神涵養成習慣,是“工匠精神”從意識層面發展到品質層面的過程。現階段高職院校的學生主要是“90后”,學生對問題的認知不是很全面,高職院校學生的學習習慣、學習特點、智能類型、知識結構決定了“工匠精神”內化的最佳途徑為實踐活動。只有通過實踐體悟,才能讓高職學生在專業技能學習中感受“工匠精神”。因此,高職院校在專業課堂教學中要加強學生的實踐感悟,不斷推進基于工作過程、項目導向、角色扮演、案例推演等理論與實訓融合的教育教學活動,增強高職專業課堂教學的職業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有效學習”,從而實現職業認同。讓“工匠精神”深深地烙印在學生的言行舉止之中,內化為精神內核和文化基因。
5.注重專業課堂過程考核,實行多元化評價方式,進一步強化學生的“工匠精神”。
傳統考核方式比較單一,一般采用期末試卷考試或者期末對項目成果的評價。進一步強化學生的工匠精神,需要改變傳統的評價方式,對學生進行多元化的評價。在項目考核過程中過程評價和結果評價并重,或者強化過程評價。過程評價采用教師評價和學生互評,結果評價是真實項目的企業方對項目效果的評價。在評價過程中,學生會不斷地對作品進行修改和錘煉,從而使職業技能得到進步,職業精神得到培養。
四、結語
目前我國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仍然存在諸多問題,如何培養未來的大國工匠,這是當前高職院校需要解決的重大課題。作為工匠精神的宣傳者和培育者,高職專業教師應加大工匠精神的學習和應用。在專業課堂教學中,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優化專業課程體系,讓課堂教學與社會實際需求同步,營造良好的工匠精神氛圍,把真實項目帶進專業課堂教學,加強學生的實踐體悟,內化學生的“工匠精神”,注重專業課堂過程考核,實行多元化的評價方式,進一步強化學生的“工匠精神”。大力弘揚“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的時代風尚,為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質量強國轉變培養更多的大國工匠。
參考文獻:
[1]孟源北,陳小娟.工匠精神的內涵與協同培育機制構建[J].職教論壇,2016(27).
[2]姜漢榮.勢之所趨:工匠精神的時代意義與內涵解構[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6(21).
[3]林萌菲,高倩倩.高職營銷類學生工匠精神的培育研究[J].職業技術,2017(7).
[4]張莉.解讀《中國制造2025》[J].今日中國,2015(7).
[5]張志田.工匠精神視角下高職學生職業能力培養策略探究[J].才智,2017(10).
[6]張捷樹.中職學校培育工匠精神的問題與對策[J].當代職業教育,2017(01).
本文是2016年度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科研規劃課題基于“工匠精神”的“六位一體”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研究(201618Y0)、2016年度湖南省社科基金項目“工匠精神”視域下的大學生價值觀教育研究(16YBG020)的階段性成果。
通訊作者:彭軍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