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煒??
摘要:來華留學工作的發展成為我國教育對外開放的重要成果。地方高校作為來華留學生教育的組成部分,受管理體制、整體實力和經費投入的影響,在來華留學生管理和服務的軟硬件發展上存在較多不足。學習借鑒教育發達國家留學生管理服務的成功經驗,結合地方特色,揚長避短,探索符合地方高校實際的來華留學生管理與服務體制,不失為一個促進地方高校留學生教育的新思路。
關鍵詞:留學生;管理與服務;現狀;建議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以來,我國來華留學工作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特別是進入21世紀后,伴隨著國家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和人才強國戰略的實施,來華留學工作越來越受到黨和國家的重視,留學生規模進一步擴大,人數迅速增長。就浙江省來說,從2003年以來,留學生規模每年都以超過20%的速度在增長。在這樣的背景下,浙江省義烏市的留學生教育事業飛速發展,留學生規模不斷擴大,留學生層次日益多樣化,各種國際合作的長短期交流項目絡繹不絕。但是,以現有的義烏留學生教育格局與條件,義烏要持續維持這樣快速的發展,面臨著一些瓶頸。蓬勃發展的留學生教育事業對于義烏工商職業技術學院這所義烏唯一的地方高校的管理與服務工作提出了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和更高更新的要求。
一、 充分認識地方高校留學生管理服務工作的重要意義
(一) 是貫徹和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的需要
從國家戰略層面看,留學生教育與管理是我國發揮大國影響、傳播中國文化、構造國際交往橋梁的重要途徑,是教育改革開放服務于我國經濟建設、外交全局和教育發展的重要方面。《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指出,“實施留學中國計劃,擴大來華留學生規模,爭取到2020年全國當年外國留學生數量達到50萬,使我國成為亞洲最大的國際學生流動目的地國家”。毋庸置疑,未來來華留學生教育與管理將進入更快的發展時期,但是,當前國際形勢復雜,因民族、宗教、領土等因素而引發的局部沖突時起時伏,我國各級政府和高等學校必須提高認識、更新觀念,提升留學生教育與管理質量,優化來華留學支持與服務系統。
(二) 是兌現教育服務貿易的承諾和提升教育服務貿易競爭力的重要途徑
在WTO體系中,教育屬于服務貿易,屬于第三產業,是國與國之間、地區與地區之間主要出于經濟目的而進行的教育輸入與輸出。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以及世界經濟的迅猛發展,國際教育服務貿易已經成為世界經濟與貿易中增長最為迅速的產業之一,是一個國家重要而又全新的經濟增長點。中國加入關于教育服務貿易的承諾,已經將中國的大學置于全球范圍內無邊界的高等教育抗衡之中。在這個爭奪生源的沒有硝煙的國際戰場上,高校與學生之間不僅是知識信息傳播主體與接受者的關系,更是教育服務提供者與消費者的關系。為此高等教育必須重新審視并轉變自己的職能,真正以學生為中心,轉變重管理輕服務的觀念,樹立來華留學生教育的服務觀,深入開展來華留學生服務方面的改革,提供優質的服務,提升國家教育服務貿易的競爭力。
(三) 是推動浙江省成為文化大省和教育強省的必然選擇
近年來,為了促進留學生教育工作又快又好地發展,浙江省先后出臺了“省政府獎學金”“國際化專業及課程群建設”“留學浙江行動計劃”等重大舉措,建立了適合浙江實際的來華留學生教育管理協調溝通機制和管理體制。在正確政策的引領下,浙江省來華留學生工作進入了健康快速的發展軌道。隨著浙江省留學生規模的不斷擴大,如何進一步提高浙江省留學生教育服務的質量與效率成為省政府和高等學校所面臨的挑戰和任務,它體現了“浙江精神”中對誠信與和諧的追求。推進義烏留學生教育的改革和創新,切實搭建留學生服務平臺,促進義烏留學生教育工作整體、全方位推進,加快義烏在“十二五”時期留學生教育的建設步伐,和其他城市一道共同謀劃和布局浙江文化大省與教育強省的發展。
(四) 是義烏建設“宜商宜游宜居的國際商貿名城”的優勢所在
《國務院關于浙江省義烏市國際貿易綜合改革試點總體方案的批復》中指出,到2020年,“使義烏成為轉變外貿發展方式的示范區、帶動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基地、世界領先的國際小商品貿易中心和宜商宜游宜居的國際商貿名城”。從地方高校留學生服務體系的角度來理解宜商宜游宜居的國際商貿名城的目標和內涵,這是留學生教育的時代價值所在,也是義烏具備宜商宜游宜居的國際商貿名城潛在能力的重要資源所在。義烏來華留學生教育事業作為義烏國際貿易綜合改革試點工作中構建完善的城市綜合服務管理體系的重要部分,要實現跨越式發展的目標,需要跳出既有的發展模式,在更廣闊的領域、更高的產業發展的業態層次上尋求可持續發展。
二、 地方高校來華留學生管理與服務現狀
留學生教育已經成為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實施留學中國計劃,擴大來華留學生規模。為貫徹落實《綱要》,教育部在2010年9月又出臺了《留學中國計劃》,提出到2020年,接收來華留學生的規模將擴大到50萬人,使我國成為亞洲最大的留學目的地國家。義烏工商職業技術學院是義烏市唯一的一所高校,自2007年春季開始來華留學生教育以來,招生人數躋身浙江省高校前十名。據統計,截至目前,已累計招收來自世界七十余個國家和地區的五千多名留學生,形成了義烏特色的“小小聯合國”。不過,與其他發達國家或先進城市的留學生相比,我校留學生管理與服務存在著以下幾點問題:
第一,培養留學生的層次有待提高。留學生按照學習的層次,可以分為非學歷生和學歷生兩大類。據2015年相關統計資料顯示,在我國,接受學歷教育的外國學生共計184799人,占來華留學生總數的46.47%;非學歷留學生212836人。非學歷生和學歷生的人數和比重比較相近。但是,在我們學校,雖然我們的留學生漢語教學不僅重視語言教學,而且還重視中國文化和義烏文化的傳播和語言實踐能力的培養。在這樣的教學目標下,培養了一大批懂漢語、通文化的留學生,但是這些學生絕大部分都是語言生,較高層次的學歷生屈指可數,應該說,我校在吸引和培養學歷生工作方面相對薄弱,留學生受教育的格局太小。endprint
第二,學習和生活配套服務有待完善。隨著來校學習的留學生人數的增加,留學生入學后的服務和管理一直跟不上。與其他院校不同,我校既無法給留學生提供校內的宿舍,也沒有相關部門和人員為留學生提供校外住宿的信息、幫助留學生申請校外住宿等事宜。這意味著,所有的留學生在整個學習期間,都是自己在外尋找住處。而且住的離學校稍遠的留學生,每天清晨必須花較久的時間和高昂的出租車費趕往學校,這給他們的學習和生活都帶來了極大的不便。除此之外,針對留學生時間管理、生活困難、健康狀況等問題,也缺少與之相配套的服務與咨詢。
第三,與中國學生的交流活動有待增多。來我校學習的留學生大多集中在國際教育學院的教學樓,他們上課以及課間課后活動的區域基本就局限在自己的教室或是教學樓。雖然都生活在同一個校園,但是留學生與中國學生幾乎沒有交叉的學習空間和生活空間,仿佛處在兩個不同的世界。即便有小部分留學生與中國學生進行互動,那也多半是通過熟人介紹,或者以彼此學習語言文化為交往目的,這種交流呈現出頻率低、程度淺的特點。其實,在全球化、地球村的背景下,加強留學生與中國學生之間的互動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很多時候,留學生在異鄉的社交需要被忽視,留學生們與在校的中國大學生接觸的機會少,活動也不多卻是不爭的事實。打破留學生與本國學生的隔閡,是留學生管理者們應該深思的問題。
第四,留學生來華跨文化適應有待解決。應該說,留學生對學習環境的適應程度影響其后續學習生活的效果。據了解,留學生面臨的跨文化適應障礙基本有兩種情況:一種是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留學生之間的文化矛盾。例如,有的同學上課準時,有的同學常常遲到;有的同學學習用功,有的同學則不愿上進。而且,我們常常可以見到,下課時,總是來自同一個國家的學生們聚集在一起。這些不同文化背景間留學生的學習和行為習慣其實都需要管理者去協調,管理者也應鼓勵不同族裔的學生多進行交流和溝通。另外一種是留學生需要通過自我調試來適應中國和當地城市的社會文化環境。海外留學,客居他鄉,陌生的語言、不同的飲食、迥異的文化都在挑戰留學生們的適應能力,特別是一些年齡偏小的留學生,更加需要管理者的關心和輔助。
三、 建立留學生服務和管理模式的對策
做好義烏留學生工作,建設具有吸引力的來華留學生目的地城市,不僅地方高校要提高教育質量,為留學生提供高品質的專業課程,能否為留學生提供良好的服務與管理也是至關重要的一點。來義烏就讀的外國留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因缺乏地緣、人緣的優勢,這一群體對相關教育與生活的社會化服務,諸如留學教育信息咨詢、住宿、醫療服務,乃至如何應對文化沖擊適應義烏本地生活的心理咨詢等都有著強烈的需求。然而,由于思想觀念的認識以及產業政策的不到位及相關服務性人才的缺乏,義烏圍繞留學生的教育服務體系尚未建立。根據當前的現狀和問題,現就如何建立留學生服務和管理模式提出幾點建議:
針對留學生教學層次不高的問題,一些發達國家的留學生教育制度值得我們借鑒學習。像歐美等發達國家,研究層次越高的留學生,政府和高校提供的培養經費越多,并且使用學習和科研設施、設備時所享有的便利條件越高,這對留學生們是有一定的吸引力。又如日本的一些高校,經常召開科研研討會,提供給學生最前沿的科研信息,開闊學術視野,提高學術水平。從這個角度出發,我們政府和教育部門應該加強來華留學生教育管理的建設,規范指導教育市場。與此同時,地方高校一方面要為攻讀高層次學位的留學生提供更好的獎學金制度和科研條件,另一方面也應加強產學研合作,設立留學生的校外實習基地,培養留學生的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眾所周知,服務和管理是相輔相成的,服務是管理的基礎,同時服務需要管理加以保障。無論是招生、入學,還是學習和生活,各個環節都需要配套的服務,否則管理難以達到效果。在國際教育學院的領導下,可以成立留學生事務部或聯絡部,解決留學生學習、生活和心理等問題。具體來說,可以組織編寫中外文對照版的入學須知、學習指導和生活指導發放給留學生,并且有專職人員為留學生提供信息和咨詢服務,著力從教育、事務、生活、精神等方面幫助他們更快地適應留學生活。在日本,許多高校都有留學生咨詢中心,分語種進行上門服務或者提供電話咨詢。這些中心,在提供各種信息的同時,還設有心理咨詢窗口對留學生進行精神關懷,還有關于就業和升學的指導。例如,東京大學會定期舉辦留學生與企業的見面會,舉辦就業講座。當然,由于國情不同,可能現階段留學生在中國的就業面較窄,但是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隨著來華留學生的數量增多,不久的將來,留在中國就業的外國學生一定會越來越多。
在我校,國際教育學院為留學生制定了比較豐富的活動,例如,組織留學生走進義烏國際小商品市場,了解義烏城市經濟的發展;成立“國際友愛”志愿者,服務義烏各大展覽會;組織留學生參與美麗義烏社區的建設,服務社區;參加義烏市紅糖節、參觀社會主義新農村何斯路村等。但是歸根結底,這些活動只是留學生內部的活動,留學生與中國學生的交流活動與互動甚少。例如,在日本,為了加強留學生與本國學生之間的了解和溝通,早稻田大學成立了國際社團活動中心,這個中心為早稻田大學全體學生提供了一個跨文化交流的平臺。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通過努力,共同組織了多項內容豐富的活動,包括音樂會、運動會、個人才能展和學術論壇等。同樣,在歐美國家,學生社團里也總是各色人種交流的平臺,各種文化在社團里相互理解和相互融合。其實,在我國高校,學生社團里集結了各路“英雄”,同學們集思廣益,集中了中國最鮮活的青年文化。留學生管理部門可以為留學生對接他們感興趣的中國學生社團,通過參加社團,讓校園里的全體學生在興趣的基礎上進行自然交往,解決留學生的跨文化適應問題。
四、 總結
從教學質量、信息和咨詢服務和文化交流活動等方面完善留學生的管理與服務,有助于提高地方院校在留學生教育方面的國際競爭力。值得注意的是,留學生的管理與服務說到底具有社會性,單靠學校或教育主管機構是不可能解決所有問題的,地方高校還需同有關部門進行有效的溝通。
參考文獻:
[1]劉輝.來華留學生教育的理念與實踐[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1.
[2]王蘇春,王勇,唐德才.發達國家留學生教育經驗對我國留學生教育的啟示[J].教育探索,2009,(0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