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梅
摘 要:從中國旅游地理的課程性質、作用以及課程特點入手,根據旅游資源的地域性和綜合性特征,在序化教學內容的基礎上,設計了“由點串線帶面,再由面到點和線”“聯系的方法”“利用地圖”等教學方法,以引起學生興趣、提高學生能力,為他們的職業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礎。
關鍵詞:中國旅游地理;教學方法;探討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7)36-0016-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36.007
一、課程性質和作用
本課程是導游專業的專業必修課,是旅游市場營銷、旅行社經營管理、旅行社計調實務、導游業務及導游基礎知識等課程的基礎課。通過該課程的學習,學生能夠熟悉主要自然旅游資源和人文旅游資源在全國的分布,能夠分析某區域旅游資源形成的原因,能概括該區域的旅游資源特點以及熟悉該區域主要的旅游景點。
本課程旨在培養學生旅游資源分析能力、科學性和文化性的講解能力、旅游線路設計能力,旨在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民族自豪感,加強他們的環保意識,為他們將來從事導游、計調、市場營銷等工作打好基礎。
二、課程特點
本課程知識繁雜,涉及天文、地質、氣象氣候、水文、土壤、生物、政治、經濟、文化等方方面面,是典型的交叉學科,這同時也決定本門課程需要記憶的知識點很多,這么多知識點教師怎么教,學生怎么記憶,是擺在中國旅游地理教師面前的難題。
中國旅游地理課程與全國導游基礎知識不同,更側重各種旅游資源的類型與空間分布,以及地理要素之間的聯系。這就決定了中國旅游資源的地域性以及綜合性的特點。一定區域的地理要素構成的地域綜合體是如何影響該區域旅游資源形成的,構成了中國旅游地理的主要知識框架。因此,在學習中國旅游地理課程時,教師要把握好教學的側重點,不能把中國旅游地理課程教成導游基礎知識課程。
高職高專中國旅游地理的另一個特點就是職業技能培養的綜合性。學生通過中國旅游地理的學習,在旅游地圖使用技能、旅游資源分析評價技能、景區景點講解技能等方面都會得到鍛煉和培養,而這些都是旅游地理的綜合性特點決定的。
三、教學方法探討
(一)序化教學內容
中國旅游地理課程與導游資格考試中的導游基礎知識緊密聯系,是對導游基礎知識的有力補充。中國旅游地理的教學內容主要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中國自然和人文旅游資源,從宏觀上介紹中國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資源的類型及在全國的分布;第二部分,分區域(8個大區,34個省級行政區)學習每個區域、每個省級行政單位的地理環境特征、旅游概況及主要旅游資源。
整體上屬于由總到分的教學內容。我們把中國所有區域和類型的旅游資源及其分布進行切割,再對每一部分進行單獨的學習。
(二)根據旅游資源的地域性和綜合性特征,在序化教學內容的基礎上設計教學方法
根據以上教學內容以及旅游資源的地域性和綜合性等特征,擬進行以下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的探討。
1.由點串線帶面,再由面到點和線
在第一部分的教學中,采取以點串線帶面的教學,集中在長江、黃河、絲綢之路、秦嶺古道、劍門蜀道、太行八陘、長城、靈渠、徽商的行走路線的教學中。比如黃河的教學中,黃河的發源地、流經的省區、流經地區的地形以及沿途的主要旅游景點(世界遺產、世界地質公園、著名的風景名勝區、古人類古文化遺址等)。而在第二部分的分區域教學中,比如黃河中下游旅游區和西北旅游區的教學中仍然要講黃河,講黃河沿線的旅游景點,由面到線和點,這樣前后呼應,不斷強化,有利學生記憶。
2.聯系的方法
聯系的方法會使課教學內容更豐富更生動,加深學生記憶。這里的聯系包括地理要素與旅游資源形成的聯系、旅游資源形成的時間與空間的聯系、旅游資源分布的空間與空間的聯系。
地理要素包括地質地貌、氣候、水文、生物、土壤以及人的活動,這些地理要素對某區域旅游資源的形成起著基礎性的作用,比如黑龍江冰雪旅游資源的形成、西南的喀斯特地貌的形成等。
時間與空間的聯系,最典型的例子是關中平原東方帝王谷的教學。周原故址,秦都城由雍城(現在的陜西鳳翔)到咸陽的變遷,漢代11陵、唐代18陵和秦始皇陵等。歷史與地理、時間與空間緊密結合造就了東方帝王谷的傳奇。
空間之間的聯系,比如劍門蜀道如何溝通了陜西和四川。學習河南與湖北的歷史淵源時,以楚長城方城夏道、《東周列國志》中“楚莊王問鼎中原”、襄陽為什么被稱為“兵家必爭之地”等細小的知識點相串聯進行。學習湖北與陜西的聯系時,以漢水、武關道、熱播的電視劇《羋月傳》、劉邦先于項羽到達關中的故事進行聯系。河南與陜西的聯系以潼關的重要性為紐帶進行。
3.利用地圖
中國旅游地理的教學離不開地圖。地圖把眾多的地理事物及其分布縮影在一起,把抽象的文字和地理事物具體化,使人對地理事物一目了然。教師要通過識圖、繪圖的訓練,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文圖轉換訓練,只要涉及某方面的地理事物,學生頭腦中就會反映出地圖表象,就能按照一定的空間方位把儲存在頭腦中的地理知識迅速、準確地表達出來,培養學生的地理空間記憶能力。
同時,識圖繪圖的訓練能增強學生的審美素養,豐富旅游地理教學資源庫。文圖轉換訓練主要有以下三個途徑。
(1)識圖。教師在教學中要不斷地搜集符合教學需要的地圖素材,然后拿到課堂上和學生一起分享,和學生一起對照教材認識各種地理事物。教師的首要目標是讓學生利用地圖學習中國旅游地理成為一種習慣。
(2)教師繪圖。多媒體教學不能代替手繪地圖的作用。教師要在教學中苦練教學基本功,在黑板上畫符合教學需要的地圖。運用不同顏色的粉筆在黑板上畫出準確、精煉、色彩和諧的地圖,會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有意識地去畫地圖。endprint
(3)鼓勵學生繪圖。教師要鼓勵學生自己畫圖,因為很多情況下網上沒有自己需要的地圖。比如,在山海關古建復原圖教學中,有學生親自去山海關景區拿著筆、本和手機去拍照去畫,回來和大家分享翼城和羅城到底是怎么回事,大家非常感謝他,因為他畫的古建復原圖是網上找不到的。為了教學的方便,教師可以把空白的中國政區圖,34個省級行政區空白圖發給學生讓他們自行打印,鼓勵他們在地圖上繪制山川、河流、鐵路、旅游景點等。看著自己繪制的一幅幅圖,學生非常有成就感,不但激發了他們的學習熱情,而且提高了他們的審美意識,增強了他們對地理事物的空間概括能力,一舉多得。
4.對比的方法
運用對比的方法,更能引導學生發現不同區域的差異,理解各區域旅游資源的優勢。比如,從空間進行對比,東北旅游區和西南旅游區、青藏旅游區的旅游資源優勢不同在哪里,教師和學生共同思考和總結,對各旅游區的認識會更加深刻。此外,比如中國現代的公路鐵路的走向與古代道路(絲綢之路、劍門蜀道、唐蕃古道等)的相同和不同之處等。
5.讓學生當教師
對高職高專導游專業學生來說,能把知識講出來,是記憶和運用知識的一個很好的方法,而且能提高學習興趣,鍛煉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更能增強他們的學習主動性。因此,在每一個地理區域的教學中,教師都會有意識地給學生安排任務,讓他們自己講。“天水為什么是歷史文化名城”、介紹陳毅的《梅嶺三章》等都曾是教師給學生安排的作業。
6.注重作業
作業是檢測學生學習的一個重要方面,是鞏固知識的一種手段,是課堂教學的一個延伸,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手段,教師千萬不能忽略作業對學生的影響,更不要害怕學生厭倦寫作業而給學生不留作業或少留作業。在課堂教學有限的時間里,教師不可能與每個學生進行交流,而作業能做到教師與每個學生進行溝通。通過一個學生不同時間段的作業質量可以看到他們的進步和懈怠,在作業評語上進行無聲的夸獎和警告,學生是會重視的。只要教師認真及時批改,一個錯字的改正,一句充滿溫情夸獎的話語都會對學生的心靈產生撫慰的功效。批改完的作業在課堂上公開表揚或含蓄批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會更加高漲。可以說,教師及時批改學生的作業是對學生成長的尊重。
中國旅游地理作為高職高專導游及其相關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程,目前該課程的教學還處于不斷地探索之中,教師在教學中要根據中國旅游地理的課程特點,在序化教學內容的基礎上設計教學方法,引起學生興趣,提高學生能力,為他們的職業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李曉婧.高職中國旅游地理課程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 教育教學論壇,2015(2):105-106.
[2] 劉又堂. 關于高職高專中國旅游地理課程教學改革的思考[J]. 教育與教學研究,2015(2):201-203.
[3] 陳予湘. 提高《中國旅游地理》教學質量探討[J]. 企業家天地(理論版),2011(8):12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