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雪梅??
摘要:語感問題是近年來教育界的熱點話題。隨著義務教育的普及,小學語文的教學重點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對于學生語感的培養開始備受重視,良好的語感對語文教學有著重要作用。因此,教育工作者應該在明確語感特征的基礎上,對語感進行深入研究,有效地開展小學語文教學。本文對上述內容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小學語文;語感;特征;培養方法
一、 引言
語感,從廣義上來說,是經過長時間的學習而形成的一種對語言、文字的直覺,一種理解力和感受力。語文是教育工作中最重要的學科之一。小學語文作為語文學習的初始階段,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教師應該把握時機,注重對小學生語感的培養,使學生擁有良好的語文學習能力。
二、 語感的特征
(一) 直覺性
直覺,是一種不經大腦思考的、潛意識的思維過程,在語文學習中,語感體現為對語言文字做出的正確理解和判斷。表面上大腦沒經過思考就做出了判斷,實際上,這種直覺是經過一系列加工的,在曾經漫長的學習和生活中積淀下來的一種語感圖式。當外界信息與大腦中所儲藏的圖式吻合時,人們就會做出判斷,表現為一種感知的直覺性。語感的直覺性在語文學科教學中可以幫助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快速體會到作者的心境和要表達的感情,它與理性并不矛盾,是理性在感性中的體現。
(二) 兼容性
語感具有兼容性,是指語感本身具有清晰和模糊的相對性。在語感的范疇里,有的定義并沒有一個衡量標準,例如很多人夸贊某個明星“真有氣質”,但是這個“氣質”并沒有一個確切的定義,而是給人的一種感覺,并沒有一個確定的標準規定一個人什么樣子才算是“有氣質”,因為“氣質”這個詞是清晰的,但是它所表達的意思卻是模糊的,所以根據語言而來的語感也會帶有模糊性的特征。這是語感的兼容性,把清晰和模糊完美融合在一起,給人一種既真實又朦朧的感覺。
(三) 聯想性
語言本身沒有直接可感性,日常生活和學習中人們通過話語或書面文字所感受到的意義。聯想到的畫面,都是通過聯想實現的。過去的知識和經驗在人腦中以表象的形式存留,通過語感以形象展示出來。例如魯教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第八組第34課《小蝌蚪找媽媽》中,對小蝌蚪是這樣描述的:“大大的腦袋,黑灰色的身子,甩著長長的尾巴,快活地游來游去。”課文一讀下來,我們就能很輕易地在腦海里勾勒出蝌蚪在池塘里甩著尾巴游來游去的樣子,這不是與生俱來的能力,而是漫長學習過程中的一種具象積累。當讀到類似文字時,大腦就會產生聯想,這就是語感的聯想性。
(四) 語感的經驗性
語感的經驗性是指語感帶有濃重的個人經驗色彩。個人經驗不是一個確定的概念,經驗的多少與個人經歷和閱歷有很大的關系,所以不同的人語感也有所不同。曾經有人做過一個實驗,請三位不同行業的人進行測試,測試者給出一個詞語“國家”,要求他們在最短的時間內說出對“國家”的真實感受。一位軍人回答:“說到國家,我首先想到的是部隊里飄揚的國旗,然后就是中國的地圖影像,還有就是他自己站崗時的樣子。”一位歌手說:“提起國家,我首先想到的是我們的國歌《義勇軍進行曲》。”而同樣的詞語,詢問一個四年級的小學生時,他的回答是“班級墻上貼著的八榮八恥”。由此可見,同一個詞語,每個人對它的感受卻是不同的,因為他們的經歷不同,所以形成的語感就帶有個人的主觀印象。
三、 培養語感的重要性
現代信息傳播速度快,傳播量大,良好的語感能讓學生在眾多信息中最快地找到對自己有用的信息,更高效率地學習。正如聯合國教育局局長保羅·朗格朗所說:“隨著教育的普及程度越來越高,未來的文盲不單單是指不認識文字的人,而是不能夠高效的學習的人。”不僅如此,對小學生語感的培養,還能讓他們更快提高其聽、說、讀、寫的能力,也就是理解能力,在應對其他學科的時候,語感較好的學生能夠更快地理解題意,比其他學生的準確率高。對于語感的特征及培養語感的意義我們已經有所了解,那么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如何對學生的語感進行培養呢?
四、 語感的培養方式
(一) 注重對課文的朗讀
朗讀課文是語感培養中的一個重要環節,除了教師的引導,還應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以學生為主體,通過朗讀,把握情感。朗讀過程中,學生注意力集中,朗讀過程中能夠加深對語句的理解,熟讀成誦,更容易積累語言。同時,朗讀還有助于學生的綜合發展,經常進行朗讀,能夠鍛煉學生的發音、音色等問題。教師在指導學生朗讀時,要發揮范讀作用,還要注意對學生字音、字形的糾正,對于朗讀過程中作者的語氣詞運用,教師要尤為注意,引導學生把握住作者應用語氣詞想要達到的目的和在文章中的作用。在學生進行多變朗讀之后,很多語言知識都能夠自己儲備起來,對待相似語句時能準確地把握情感,使語感得到鍛煉。
(二) 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當今社會科技發展迅速,信息化時代來臨,人們的信息來源更加廣泛。但是閱讀依舊是人們獲得信息的主要途徑之一。閱讀是擴充知識面、增加文化底蘊、培養語感的最佳方式。而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想讓學生把精力投入到閱讀中去,就要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喜愛閱讀。小學的語文課本,為了引起學生的注意,都編排得圖文并茂,更易理解。在學生進行閱讀的時候教師可以稍加引導,例如,魯教版小學語文一年級下冊第五組第19課《烏鴉喝水》,教師在引領學生閱讀課文之前,可以先讓學生們看課文夾頁中烏鴉喝水的圖片,再提出烏鴉為什么要這樣喝水的問題,有條件的話可以用多媒體對學生進行展示,引起學生閱讀課文的興趣,找到烏鴉這樣喝水的原因,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同學們在閱讀時更加專注。閱讀的專注度影響著閱讀的深度,閱讀越深入,了解了作者所要表達的感情,語感也會得到越好的培養。
(三) 注重學生聯想力的培養
學生的聯想能力也是培養語感的一大重要目標。上文提到過,文學本身是抽象的,不可觸摸的,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怎樣把文字轉化為圖像,從情境描寫轉化為立體的圖像,這就需要學生有豐富的想象力。聯想能夠讓學生在最短的時間里把握文章的意義。在平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鼓勵學生對描寫得比較多的事物進行想象,例如前文提到的《小蝌蚪找媽媽》,小蝌蚪是怎樣找媽媽的?過程中都問了哪些動物?這些場景教師都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聯想。在聯想的過程中體會小蝌蚪急切的心情,通過這種情感的升華,讓學生的領悟力增強,語感得到提升。
(四) 注重文章細節
語感是一種很細微的、敏感的直覺和感受力,要求學生對細節有一定的把握度,在平時的閱讀和學習中學生如果太過粗略,把握不到細微的點,對語感的培養不利,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對細節的把控,很多詞語簡單卻富含深意。還有的詞語之間可以相互轉換,在轉換中模糊了詞語的固定結構,能夠培養學生語感模糊性的特征。教師教學時可以把文中的詞換詞比較,用不同的詞語搭配來讓學生感受文中詞語用詞的妙處和表現力。也就是我們說的比較法,先讓學生說出原文中用詞的感受,再轉換詞語,體會該詞在句中的意思以及用在句中比起原來的詞語有什么優缺點,以此來更深刻地體會文中用詞豐富的表現力。在教師引導學生轉換詞的同時,還要與文章主體結合在一起討論,幫助學生細細揣摩、品味,理解用法,方便學生在以后的學習中能理解和運用。
五、 總結
語感對于學生發展的重要性和教育教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語感的提高對于學生的成績、理解能力都有極大的幫助,而提高語感教學的方法也多種多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根據所教學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采取適當的方法,靈活構建多種閱讀平臺,幫助學生培養語感,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提高理解能力及自身修養。
參考文獻:
[1]張艷萍.小學語文教學中語感的培養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2009,(S5):445.
[2]魯教版小學語文一年級下冊、二年級上冊.山東教育出版社,2006,(01).
[3]劉建新.小學語文教學中語感的培養[J].學周刊,2013,(24):45.
[4]鄭寶玉.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語感[J].學周刊,2016,(02):20.
[5]包秀英.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語感的培養[J].才智,2015,(23):21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