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磊 張慧穎
摘 要 留守兒童問題已經成為了一個社會性問題,這一群體正處于成長的關鍵時期,缺少父母在情感及生活上的引導,極易產生思維、價值觀上的偏離。本文針對曲靖市留守兒童家庭親子關系現狀有針對性的進行了調查,分析影響留守兒童家庭親子關系的主要原因,提出主要從家庭、學校、社會和留守兒童等方面構建曲靖市留守兒童家庭和諧親子關系。
關鍵詞 留守兒童 親子關系 現狀調查
作者簡介:張磊、張慧穎,曲靖醫學高等專科學校。
中圖分類號:C915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11.198
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青壯年農民走入城市,隨之在廣大農村也產生了一個特殊的群體,即留守兒童。調查顯示,曲靖市留守兒童中有大部分處于0-14周歲。父母外出務工,與子女聚少離多,溝通缺乏,遠未達到其作為監護人的角色要求。通過走訪調查曲靖市麒麟區、沾益區、宣威市、羅平縣、富源縣、會澤縣、馬龍縣、師宗縣和陸良縣,在普遍調查的基礎上,并經過多年的志愿者關愛幫扶行動,課題組以曲靖市會澤縣樂業鎮和麒麟區西城街道作為重點開展調研,通過實地走訪、問卷調查、查閱資料等方式窺探出留守兒童家庭親子關系的現狀,通過與非留守兒童的對比,提出對留守兒童家庭親子關系介入必要性的論證,運用理論與實踐的相結合,提出有利于建立改善留守兒童家庭親子關系的長效機制。
一、曲靖市留守兒童家庭親子關系基本情況
本次調查覆蓋曲靖市2個區、1個市、6個縣、12個鄉、21個行政村,在貧困地區與當地居民進行訪談,共發放調查問卷600份,收回有效問卷548份。近七年來,課題組成員持續開展了針對進城務工子女志愿關愛幫扶活動,組織青年志愿者到曲靖市麒麟區西城街道進城務工子女較多的小學——白牛小學、高家屯小學、馮官橋小學,每周組織1-2次,重點開展健康宣講、心理關愛、學業輔導、文化娛樂、愛心陪伴等志愿服務。通過這些積累,課題組對曲靖市留守兒童家庭親子關系基本情況進行梳理,總結出以下情況。
調查顯示,71.83%的留守兒童父母年齡在21-40歲之間,76.36%的留守兒童父母文化水平在初中及初中以下。留守兒童父母外出務工時月平均收入集中在1000-3000元,約59.06%的兒童是由隔代進行監護。父母外出務工時孩子年齡在0-6歲的約為51.55%,6-12歲的約為31.14%。約67.95%的留守兒童父母沒有經常和孩子溝通的習慣,大多數只是在有空的時候詢問一些簡單的學習、生活情況,33.55%的父母經常與孩子溝通,但有時也存在極難溝通的現象,溝通情況影響親子關系,導致有的孩子變得更加暴躁和不服管教。44.91%的父母清楚對家庭成員應負的責任,但也有10.05%的父母不太清楚對家庭成員應負的責任,甚至也有1.49%的人認為不用負責任。留守兒童父母外出務工的時間在一年以上的約占71.8%,且半年以內回家一次的僅占37.7%。只有30.61%的父母認為自己是一位合格的父親或母親。大多數父母表示,其實自己不愿將孩子留守在家外出務工,但由于生活壓力等多種原因不得不外出打工,造成了大量留守兒童的存在。
二、影響我市留守兒童家庭親子關系的主要因素分析
根據已有的調研數據,以及多年的志愿服務實踐經驗,進行深層次的分析,總結影響留守兒童家庭親子關系的主要原因。
(一)父母核心角色功能缺失,導致家庭功能弱化
曲靖市會澤縣地處滇東北高原,地勢崎嶇,經濟發展較為落后,同時,會澤也是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典型的山區農業大縣。樂業鎮當地經濟來源主要以農業為主,絕大多數父母要賺錢養家糊口,不得不選擇外出至較為發達的地區務工,父母作為家庭的核心支柱,在留守兒童的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而長期離家導致了家庭教育滯后并且缺乏靈活性,家庭功能的弱化使得留守兒童身心發展受到影響。
(二)監護人溝通媒介作用局限,有礙親子關系構建
調查所涉及的地區青壯年外出務工人員較多,留守兒童監護人多為缺乏勞動能力的老年人,思想觀念保守,教育方法簡單,健康狀況欠佳,溝通能力較差,隔代交流有著明顯的代溝,傳遞給留守兒童父母的信息較為局限,一定程度上影響親子關系的構建。
(三)法律監督保障力量不夠,難以有效維護權益
我國現行的《婚姻法》和《民法通則》等相關法律法規,對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的規定存在許多不足,甚至是空白,兒童最大利益原則沒有得到充發重視和貫徹保障。我國目前親子關系立法不完備,相關規定不易操作。同時,也存在著法律監督滯后的問題,只有當個別問題上升至嚴重的社會危害后,才能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無一不體現了法律的滯后性。
(四)父母溝通觀念能力缺乏,影響親子溝通效果
溝通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溝通的效果。我市留守兒童家長中大部分文化水平不高,日常沒有和子女主動溝通的意識,且教育方法單一,較少會涉及到子女的情感及心理方面,多數時間交流內容僅限于子女學習,往往只關心考試的分數,很少涉及個體成長中遇到的困惑,缺乏耐心,不懂傾聽,造成親子之間關系的疏遠,影響親子溝通效果。
三、構建我市和諧留守兒童家庭親子關系的對策分析
構建我市和諧留守兒童家庭親子關系需要社會多方面的共同努力,課題組針對調查分析的問題,借鑒國內外相關研究成果和調查情況反饋,主要從家庭、學校和社會等方面提出建議。
(一)家庭方面
1.強化監護責任,重視家庭教育
留守兒童正處于生長關鍵階段,更需要家庭的溫暖,需要在家長的關心引導下,健康快樂成長。作為父母要意識到這一成長時間的不可逆性,能夠認真處理好創收與子女教育的聯系,絕不能以犧牲孩子的未來去換取眼前的物質利益。作為第一監護人,家長要強化監護意識,切實履行好承擔的責任。《未成年人保護法》將未成年人的保護分為家庭保護、學校保護、社會保護和司法保護,其中將家庭保護放在第一位,可見其重要性。課題組成員通過近七年對西城街道幾所農民工子女較多的學校進行志愿幫扶活動,調查發現,父母將子女帶在身邊進城務工,使打工和撫養子女兩不誤,這樣的作法對比留守在農村更有實效。當下更應加強對留守兒童父母的法律意識和責任意識培育,盡其職責,為子女構建健康完整的家庭教育環境。endprint
2.增加溝通交流頻率,關注子女情感發展
父母要在務工與子女教育間有理性認知,合理做出安排,父母在外務工時,要及時了解子女的近況,多渠道利用書信、電話和現代新媒體等多種形式加強交流溝通,形成適合自己家庭的溝通方法,定期與子女進行交流,在具體內容上,不僅要從生活上關心,更要全面了解成長中的子女心理、身體、學習等方面的情況,切實讓子女能夠感受到父母的關愛,能夠愿意把父母當作可以信賴的傾訴對象。尊重子女,理解子女,耐心傾聽,是培育家庭親子關系的有效方法。
3.營造良好家庭氛圍,充分發揮監護作用
留守兒童最核心的問題是與父母長期分離,親情缺失,家庭氛圍弱化。這就更加需要培養子女的自信心和獨立性,日常生活中懂得包容子女,用欣賞的眼光看待子女所做的一切事情,從內心去欣賞子女,贊美子女,努力營造幸福的家庭氛圍。留守兒童父母外出務工,更應經常保持與子女日常監護人、老師之間的聯系,及時掌握子女品行、學習及生活情況,在必要時進行及時的引導教育。課題組在對進城務工子女志愿幫扶過程中,感受較為深刻的就是有的兒童更愿意與大哥哥大姐姐們聊天傾訴,而不愿將心理話向父母表達,這也反應出父母教養子女的方式方法有待改進。
(二)學校方面
1.發揮好教育主陣地,營造健康校園氛圍
建立完善的留守兒童檔案,準確掌握留守兒童的基本信息,是有針對性的開展教育和管理工作的基礎。調查中發現,有的留守兒童較多的學校,已經建立“留守兒童之家”,實行教職工結對幫扶或學生家庭間結對幫扶留守兒童制度,起到了較好的示范效應。同時,學校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的教育活動,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組織學生廣泛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培育特色的校園文化。班主任老師也須承擔起監護人的部分職責,經常與留守兒童開展情感溝通,引導留守兒童理解父母,能夠愿意主動和父母交流,注重日常引導和教育。
2.積極對接志愿活動,助力兒童身心發展
課題組負責人早在五年前就組織青年志愿者深入農民工子女小學,通過項目化管理、基地化運作和特色化服務,開展愛心支教、親情陪伴、感受校園、健康教育、愛心捐贈、少先隊日等,志愿者們用愛心溫暖孩子們幼小的心靈,陪伴他們快樂成長。五年如一日,活動開展以來,志愿者們不僅僅以服務為目的,更多注重孩子的心聲,從她們的內心深處去了解他們,融入他們的世界,最大限度幫助農民工子女解決學業隱患問題,幫助農民工子女改善性格孤僻,自卑等不良習慣。邀請大中專學生參與志愿服務活動,從另一個角度推進留守兒童問題的解決。從而呼吁更多的社會團體及優秀個人盡一點微薄之力,幫助農民工子女完成他們的學業夢,為社會貢獻更多棟梁之才。
3.完善寄宿管理體制,服務兒童健康成長
寄宿制教育對于兒童成長的積極影響在世界各國普遍得到肯定。對于農村留守兒童這個特殊群體來說,借助寄宿制學校的規范化管理,有助于幫助缺失家庭教育的留守兒童形成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增強人際交往能力,提高組織紀律觀念,緩解其可能存在的不良情緒和心理困惑。各地區可以中心村為單位,全盤規劃寄宿學校建設,滿足留守兒童需要。同時,更要求寄宿班級班主任關注兒童心理健康,經常與有心理困惑的兒童交流,及時發現問題并進行有效干預,幫助兒童養成健康、積極心態。
(三)社會方面
1.積極動員社會力量,創新完善工作機制
從某種程度來講,留守兒童家庭親子關系問題是長期存在的社會問題,政府理應發揮優勢作用,為留守兒童創造享受教育和健康成長的環境和空間。設置專門的保護未成年人國家層面機構,要加強調查,及時了解造成留守兒童家庭親子關系中存在問題的原因,積極探索有效辦法。要把留守兒童教育和管理作為新時期義務教育的重點工作納入對學校考核內容,保證其入學率和鞏固率。進一步鼓勵引導社會力量參與留守兒童幫扶工作,從實際出發,積極研究探索采取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充實社會組織工作人員,發展壯大社會工作者、志愿者隊伍,專群結合開展留守兒童幫扶工作。
2.發揮法律監督作用,健全法律援助機制
兒童最大利益原則應體現在現行相關法律當中,貫穿立法的始終,在現有的保護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的法律法規基礎上,有針對性進一步完善對留守兒童受教育權的保護,促使外來務工人員子女能夠在其父母工作地方享受平等的受教育權,以減少留守兒童脫離父母的監管。同時,健全法律援助機制,對侵害留守兒童合法權益的案件,主動為其提供法律援助,減少因不知道如何維權和不敢運用法律武器來維權的窘境,增強維權意識。
3.提高政府資金投入,改善現有教育條件
建立長效機制,設立專項補助資金,強化各級政府責任,把對農村留守兒童的關愛落到實處。根據實際情況,加強農村中小學寄宿制學校建設,依據留守兒童優先原則,配備必要的生活教師。通過發展經濟,增加本地就業機會。曲靖市會澤縣屬于經濟落后地區,可在留守兒童聚集的鄉鎮加大招商引資,千方百計大力開發第三產業,提高當地經濟水平,比如在農村投資建廠、教授農民科學耕種、大力發展科技農業、開發旅游景點等。同時,可以由政府、社區或者企業牽頭,對青年農民工開展就業培訓,讓更多的青年農民工可以在家鄉就業,減少留守兒童家庭的數量。
參考文獻:
[1]郭金峰、寧錦歌.家庭教育缺失對留守兒童社會化影響及對策.繼續教育研究.2012(1).
[2]李亦菲.2015年《中國留守兒童心靈狀況白皮書》.中國皮書網.2015年7月10日 17:05.
[3]王天仁.習大大的家庭觀包含了哪些重要內容.人民論壇網.2015(3).
[4]陳伶娜.云南留守兒童總數達121.34萬人,面臨嚴重心理問題.昆明信息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