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法律是一門實踐性學科,如何將課本的理論知識轉化為處理具體案件的實踐應用能力,則考驗著每一所開設法律專業的高等院校的人才培養模式。實施現代學徒制的培養模式,能有效地將理論與實踐相融合,課程與職業相對接。本文從師資、課程改革、行業師傅、評價體系以及劃分職責等幾個方面,闡述了法律專業在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下的具體實施方法。
關鍵詞 現代學徒制 雙師 課程設置 評價體系 職責
作者簡介:陳海燕,江蘇財經職業技術學院教師。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11.215
現代學徒制是傳統學徒制融入了學校教育因素的一種職業教育,是職業教育校企合作不斷深化的一種新的形式,頂崗實習、訂單培養、現代學徒制是一種遞進關系。高職院校的內涵發展主要體現在“高等性”與“職業性”兩個屬性上。學徒制以職業實踐為中心組織教學內容,充分凸顯了高職教育的“職業性”,較好地實現了教育的外在價值。
其鮮明的特征是:學生學徒雙重身份、學校行業雙元育人、課堂崗位交替訓教。有效彌補了學校理論教育與社會需求相脫節的尷尬局面。
一直以來,現代學徒制中的師徒關系在我國的法院、檢察院以及律師界都已經是業務培訓和執業能力提高的重要手段。目前各院校的法律教育都十分注重實踐教學,在理論教學的同時,引入現代學徒制的人才培養模式,有利于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針對性,促進法律專業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一、充分利用“雙師”師資力量,發揮橋梁作用
目前,高校中的法律專業教師均可在律師事務所從事兼職律師的工作。這樣得天獨厚的雙師資格條件,將成為法律專業實施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的天然優勢。
(一)充分利用自身的雙師資格,實現“教師”即“師傅”
從事兼職律師工作的法律專業教師,能將課堂上的法學理論知識與實踐案件處理緊密結合,將極大地提高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教師既是理論知識的傳授者又是實踐操作的“師傅”,將學生帶向職業化的處理環境,很好地解決了現代學徒制培養中的行業“師傅”荒現象,且節約了大量的人力成本以及經濟成本。
具體操作中,可以由每名兼職律師身份的法律教師分批交叉帶領適量的學生,讓學生從當事人接待開始全程參與。學習與當事人溝通的技巧、案件分析的關鍵點、法律適用的技巧以及訴訟流程的具體操作。隨著每門專業課的開設,任課教師輪流交叉成為學生的行業“師傅”,讓學生真正做到“邊學邊做”,填補課本知識與實踐應用的鴻溝。
(二)充分利用自身的雙師資格,實現學生與律所的無縫對接
每名具有兼職律師身份的法律專業教師均執業在相應的律師事務所,將成為學生與教師所在事務所中其他律師之間連接的橋梁。可以充分發揮這樣的橋梁引薦作用,將更多的學生帶到律師事務所,成為其他執業律師的助理,全程參與案件的分析與處理。
如此,則緊密結合了學校與律師事務所的深度合作,形成學生受益、律師受益的雙贏局面。
(三)充分利用自身的雙師資格,實現學生與法院、檢察院的無縫對接
作為兼職律師的法律專業教師,在日常案件的處理中,會經常與法院、檢察院進行業務上的接觸與探討。在此過程中,所形成的良好的溝通關系,可以幫助學生深入到法院、檢察院進行案件處理的相關輔助工作。從訴訟程序的熟悉到案件的分析處理,從書記員崗位到法官助理崗位,都可以讓學生深入參與。實施立案登記制以來,法院案件堆積如山,讓學生參與輔助工作既減輕了法官的工作量,也鍛煉了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真正實現“雙贏”。
二、改革課程設置,構建科學的學分互認體系
現代學徒制的實施,將涉及學校課堂與司法實踐部門中實踐過程的深度融合。
因此,如何構建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以及學分互認體系尤為重要。
(一)以實踐應用為導向,將每門專業課程劃分為理論與實踐兩大模塊
法學是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學科。每門專業課的理論知識都是為實踐操作奠定理論基礎的,每一個知識點都是為實際案件的處理提供指引的。因此,在專業課的學習過程中,將每門專業課程劃分為理論與實踐兩大模塊。形式上,根據各課程的不同性質,既可以先理論后實踐,也可以將理論知識的學習與司法實踐操作交叉進行。在校內,與兼職律師身份的教師進行“邊學邊做”;在校外,與司法實踐部門緊密合作,分散到各業務部門進行實戰操練。
(二)以實踐應用為導向,將專業課程進行有效合并組合
在現代學徒制的培養模式下,由于需要職業化的實踐操練,所以對現行的課程設置要進行有效的合并組合,形成更強大的專業課程整合體系。
比如,出于實踐應用的需要,將民法與民事訴訟法兩門課程合并成為一門課程。刑法與刑事訴訟法也是如此。實體法與程序法的有效融合,既解決了實踐應用的需要,又節約了不必要的課堂學習的時間。
另外,合理劃分校內校外的學徒課時,使學生能在一定的時間內學有所得,行業部門能在一定的時間內獲得更多的司法輔助人才。在具體課程方案的制定中,邀請司法實踐部門共同參與,共同謀劃,始終將學生受益、行業受益的共贏局面作為實施的前提。
(三)以實踐應用為導向,構建實踐與課堂的評價互認體系
在現代學徒制的培養模式下,學生將與實踐部門、與“師傅”進行職業化的實踐操練。實踐操練過程也是課堂,并且是重要的課堂。
因此,實踐課堂的學分計算與學校理論課堂的學分計算必須緊密結合。根據不同專業課程的不同性質,劃分不同的計算比例以及制定不同的評價體系,科學合理地評價學生的課程應用能力,也為畢業后的職業化道路奠定堅實的基礎。具體實施中,需要行業部門及時將課程中的學徒評價結果匯總至學校,學校及時通過具體的計算方法得出學生的最終課程成績。endprint
三、科學遴選行業“師傅”,保障現代學徒制培養模式的開展
行業“師傅”能否積極參與,關系到現代學徒制培養模式能否順利開展。作為法律實踐部門,平時業務量較大,是否還有時間與精力成為學生的行業“師傅”是首先需要考慮的問題。但從前文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任何事都存在利弊權衡問題。無論是律師還是法官、檢察官,在繁重的案件壓力下,都需要有一個或幾個得力的助手可以分擔任務。因此,如果能花小部分的精力去指導一個或幾個得力的助手,以求在今后的一段時間內減輕自己的工作壓力,應該是一件利大于弊的事情。如此,將形成“雙贏”的良好局面。
另外,在進入校外實踐部門之前,學生先與校內的行業“師傅”——兼職律師身份的教師進行實踐能力訓練。這樣,在學生進入律所、法院、檢察院時均有了一定的實踐應用能力,也減輕了校外行業“師傅”的指導壓力,會受到司法實踐部門更多的歡迎。先內后外的實踐培養順序,也能更好地調動行業部門參與學生培養的積極性。
四、構建科學的課程評價體系,保障現代學徒制培養模式的成效
評價體系的構建應以專業實踐教學目標為依據,以專業崗位需求為導向。建立多元化的評價主體,以行業“師傅”評價為主體,學校任課教師、第三方司法部門評價相結合。同時,加入學生自評、學生互評,互相印證以求得到更加公平客觀的結果。
評價的內容也應當多元化,除了專業能力之外,專業職業道德、人際溝通處理等均可作為綜合評價的內容。現代學徒制的培養模式,不僅要教會學生專業能力,還需要教會學生如何更好的做好專業工作,以及更好地發展自己、適應社會。
因此,評價的內容也應當充分適應社會的發展以及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科學合理的課程評價體系,將是現代學徒制培養模式成效的有力保障。
五、明確學校與行業部門的職責,確保現代學徒制培養模式的良好運行
作為學校的主要職責,首先要做好現代學徒制的政策保障,通過制定各項規章制度來實現對現代學徒制培養模式的支持,做好與開展學徒制相關的教育教學配套工作。同時要做好經費保障,對實施現代學徒制的專業進行專項經費支持,充分調動專業師生的積極性。另外,以學校的名義積極協調好與校外行業部門的關系等等。
作為行業部門的主要職責,與學校聯合做好行業帶教師傅以及學徒的選拔工作;確定相應的崗位,盡可能給學徒提供良好的實踐應用環境;對行業師傅和學徒進行監督管理,結合具體工作做好課程的各項評價工作等等。
現代學徒制的培養模式是提高育人質量的現實需要,實現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職業過程對接,能有效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和針對性。但該模式目前還在探索過程中,需要行業部門與利益相關者的積極參與和各種配套制度的大力保障。如何切實有效地將法律專業的現代學徒制培養模式落實到位,還需要更深入地研究與實踐。但無論如何,高等教育中法律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迫在眉睫。現代學徒制的培養模式盡管在實施過程中可能會出現各種困難,但隨著實踐的不斷深入,共贏局面的不斷形成,相信會成為法律專業人才培養有目共睹的新形式。
參考文獻:
[1]劉暢、蘭偉.高職院校實施現代學徒制的對策研究.科技展望.2016(4).
[2]陳俊蘭.職業教育現代學徒制研究.湖南大學出版社.201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