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智強??
摘要:針對新課改下初中生物教材系統性較差以及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提出更高要求的情況,作者在多年教學中總結經驗,形成“初中生物學總復習知識點脈絡 (從微觀到宏觀)”的教學策略,有利于學生系統性地建構知識脈絡,提高復習效率,了解策略型學習的方法。
關鍵詞:微觀;宏觀;初中生物;教學
生物科學是自然科學中的基礎學科之一。生物科學不僅是一個結論豐富的知識體系,也包括了人類認識自然現象和規律的一些特有思維方式的探究過程。21 世紀是生物科學的時代。生物科學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社會的變革和發展產生了重要意義,尤其在農業、能源、醫藥衛生等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生物科學是初中必須學習的一門課程,課程的精要是展示生物科學的基本內容,反映自然科學本質,是中學生系統學習的第一個自然科學領域課程。課程既要讓學生獲得基礎生物學知識,又要讓學生領悟生物學研究過程中所持有的觀點以及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初中階段的生物學是學生走進生物世界的門檻。根據教育部制定的《生物學課程標準》的指導精神,即更多地反映生物科學和生物技術的最新發展,更關注學生已有生活,更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然而,目前使用的初中生物學教材系統性較差,不同學期所學的知識聯系不強。八年級生物課程結束后,學生對整個初中生物知識點有全面的認識,但對于不同類型生物間、整體與個體間、宏觀與微觀、生物與環境之間的聯系是割裂的片段,這樣的知識難以形成永久記憶,也對知識點的重點和難點的理解不利。因此,總復習時,如果能讓學生把初中生物所學知識點串聯起來,形成整體的系統性的知識鏈,將有利于知識記憶與理解,有利于難點的突破,重點的把握,可以從更高的角度來認識生物學,也對提高學生的復習效率有重要意義。
一、 教學目標
中考的復習課的教學目標與新課的教授有明顯的區別。新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理解新的知識點,掌握重點內容,而復習是為了恢復和強化固有的記憶痕跡,要在新的層次上構建知識網絡,提高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因此,復習課的教學目標是幫助學生重新建構知識脈絡,提高復習效率,通過復習課的教學使學生真正成為復習課的主體。
二、 總復習知識點脈絡
如圖所示,從微觀到宏觀世界的生物知識脈絡,由新近即八年級下學期學的知識開始,倒序進行復習。以構成生物體的結構層次為主線,即:基因→DNA→染色體→細胞核→細胞→組織→器官→系統→生物體(人、動物、植物、微生物),構成初中生物總復習的主知識點脈絡,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必要的拓展如生物與非生物部分組成生態系統,由不同生態系統組成生物圈。使用本知識點脈絡主線可以對所有的知識點進行串并,系統性地復習初中所學的生物學知識,避免知識點的遺漏。
此外,對于該主線上的重點和難點內容進行標注和重點介紹,在基因、DNA和染色體部分重點關注三方面的內容:(1)染色體、DNA、基因三者的關系;(2)性狀、相對性狀、等位基因、顯性基因、顯性性狀、隱性基因、隱性性狀等概念;(3)一對基因的遺傳規律性、性別決定和遺傳病等。在細胞核部分重點關注動植物細胞的結構與功能及顯微鏡的結構和使用方法。在組織和器官部分注意區分動植物的差異,掌握各組織和器官的名稱、功能、分布。掌握動物的八大系統;掌握植物的生活史和綠色開花植物的生活方式。理解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植物、動物、微生物的分類以及生物技術。
從微觀到宏觀初中生物知識點脈絡(如圖),高度地概括了初中生物學所有的知識內容,也突出了重點和難點內容。一般總復習安排8次課進行,在每次課上均展示該圖,用不同顏色的字表示已復習和將要復習的內容,雖然每次課只講部分的內容,但該圖的展示讓學生對整體內容以及各知識點的邏輯性的聯系有全面的了解,提高復習效率,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初中生物知識點脈絡(微觀→宏觀)
三、 該學習策略有助于學生認知結構的構建和完善
教育心理學中自主學習(selfregulated learning, SRL)和元認知的理論的研究活動,是基于有效的學習者是能夠通過設定目標、分析任務、編制策略和監控自己的理解,來積極建構知識的人。研究發現在目標設定和自我監控方面做得較好的學習者,傾向于擁有較高的對任務的內部興趣和自我效能。教給學生學習策略能有效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有助于提高學業成績。目前新課程改革的指導思想也特別強調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即從以往簡單的“授之以魚”,改為“授之以漁”。在復習的過程中,教師如果能夠通過知識整合案例,引導學生思考老師的教學為什么要這樣組織,這些知識以這樣的形式呈現是不是更有效,這樣的復習策略在其他課程是不是也能應用等問題,使學生從被動的知識接收轉變為主動地構建和完善自己的認知結構。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劉恩山.北師大版義務教育教科書:生物學(7-8年級).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