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歡??
摘 要:全面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質量,最大程度發揮語文課堂的有效性,是當下語文教學必須追問和考慮的問題。教學目標是通過有計劃的教師教的過程與學生學的活動所要實現的教學成果,它是促進有效課堂教學的前提和關鍵。
關鍵詞:有效教學;教學目標;學情
有效語文課堂教學即教師在課程標準指導下,根據教學目標巧妙設計每一堂課,讓學生在課堂學習中不僅取得知識上的收獲,學習能力和學習方法的提升與形成,更能在價值觀念、情感態度及思想上有所收獲,從而使老師和學生都有追求感和成就感的教學。想要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教師首先必須制定好有效的教學目標,進而才能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讓學生有所收獲。那么如何才能制定合理、有效的教學目標呢?
一、 放眼整體,鉆研文本
語文老師在確立教學目標時,首先要從整體入手,將所教篇目置于其所處的單元甚至模塊做整體分析,明確其在單元乃至學段學習中的地位和作用。以人教版高一語文必修一《沁園春 長沙》為例,本文作為學生進入高中語文學習階段的第一篇,對學生的整個語文學習有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語文教學大綱》明確指出要培養“初步具有鑒別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因此設定教學目標時要引導學生在反復誦讀中,調動自己的生活經驗,借助想象再現、豐富作品中的形象,培養閱讀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語文課還要擔負起情感教育的作用,本課在教學目標上還應重視引導學生學習毛澤東同志以天下為己任的使命感和遠大的抱負,樹立高遠的人生志向。同時作為“現代詩歌”單元中的首篇,本課在教學目標的設定上不能脫離單元目標,即把握意象,領悟意境,體會情感為主。在對教材內容宏觀把握下,還要對所教篇目做具體深入的精細閱讀,從中提煉知識點。做到精細閱讀我們可從兩個層次入手:一是站在學生角度閱讀文本,預設學生可能存在的疑難點;二是站在教師的角度解讀文本,細化文本內容,尋找可生成的點。教學目標設定中只有做到這些,才能保證課堂教學既落實到具體篇目,又能關照到學生語文學習的各個階段,讓學生的語文學習在一堂課甚至整個階段學習中都有所收獲。
二、 立足學生,了解學情
《中學語文新課標》規定:“學習是學生從內部自主生成知識結構和提高人生價值的過程。”有效課堂教學的實現是以學生的好奇心、興趣為基礎的,因此教學目標的制定應立足學生,了解學情。高中生經過小學、初中的語文學習,已學習并大致掌握了散文、詩詞、小說等不同體例的文章及其各自的特點,能較好地寫作記敘文,能閱讀一定篇目的文言文等。但他們對以上教學內容的認識還停留于較為淺顯的層面,如在詩詞作品學習中,對意象、意境、表達技巧等知識的理解和運用還不足;對文言重難字詞句的掌握還有所欠缺;對記敘文細節描寫的重要性認識還不夠;對議論文論點的提出、論據的選擇上還存在不少問題。設定教學目標時教師應注意到這些,對學生已知的、熟悉的知識盡量少講,避免語文課堂教學陷入“熱剩飯”令學生厭煩的尷尬境地。對于學生未知的、存在疑難需要通過幫助才能掌握的知識,要結合其已有的知識多加以引導,讓學生在新舊知識的聯系和建立中獲得成就感,實現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三、 突出重點,難易適中
繁雜的教學目標往往導致教學重點不突出,致使學生在課堂學習中不清楚應將聽課的重點放在何處,一堂課下來學習效果欠佳。有效語文課堂教學目標的設定一定要突出重點,即學科或教材內容中需要學生必須掌握的最基礎、最重要的知識點。因體例、作品風格等的不同,每篇作品的教學重點都有差異。以以下兩篇作品為例:《沁園春 長沙》在教學目標的設定上應將重點放在抓住詩歌意象,品味作者情感上;《荊軻刺秦王》,其教學目標的重點要放在梳理積累重點文言知識,分析人物形象方面。目標設定上只有突出重點,才能在教學中有主有次,讓學生在學習中抓住最核心的內容。蘇聯教育學家維果斯基認為,學生有兩種心理發展水平:一種是現有發展水平(能夠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另一種是可能發展水平(未來的發展水平),介于二者之間的差距區域即“最近發展區”。有效語文課堂教學目標的設定應該立足于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做到由易到難、難易適中。
四、 注重知識,關注情感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新課程倡導的語文課堂教學目標有三個維度,即知識與技能目標,過程與方法目標,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三者中,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更加側重于語文教學的人文性,它的設定對學生美德的培養具有直接的指向。有效語文課堂教學目標的確立不僅要重視學生知識、技能方面的顯性收獲,還應關照學生在心理、情感上取得隱性所得。作為語文教師,我們要自覺的將教書和育人統一起來。如《燭之武退秦師》一文,教學目標設定上除了要培養學生的知識、能力外,還應引導學生學習燭之武國難當頭,不計個人安危得失、顧全大局的愛國主義精神,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
五、 結束語
教學目標既是教學的出發點,也是教學的歸宿,同時又是教學評價的依據。教學中我們一定要對所教內容在整體把握的基礎上做深入細致的分析,根據學生的學情,確立科學、可行的教學目標,讓學生在有限的課堂教學中,獲得預期的知識、能力、態度和品質,實現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 蘇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譯.給教師的建議[M]. 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60-212.
[2] 檀傳寶.學校道德教育原理[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18-40.
[3]著名教育學家論教育[DB].http://www.360doc.com/content/12.shtml.
[4]課程教材研究所.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