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林林
摘 要: 歷史學科關鍵能力的培養是歷史教育工作者的共識。然而,對于培養哪些能力眾說紛紜。本文基于歷史學科特點,結合中學歷史課堂教學實踐,就培養學生閱讀分析能力、表達能力、實踐能力等提出自己的看法。
關鍵詞: 閱讀分析能力;表達能力;實踐能力
從近些年對中考試卷的分析來看,試卷難度明顯加大。命題者在關注學生基礎知識掌握的同時,更注重考察學生的歷史學科關鍵能力,促進學生全面和諧地發展和綜合素質的提升。當前教育界對培養學生的哪些能力沒有定論,對能力培養的途徑與方法也在摸索探尋中,但對于培養學生關鍵學科能力這一教學目標的重要性和 必要性,是有普遍共識的。特別是從“應試教育”轉變為“素質教育”,能力的培養就成為中小學教育教學的重大課題。本文基于歷史學科的特點,就學生閱讀分析能力、表達能力、創新實踐能力的培養談談我自己的看法。
一、 培養學生閱讀分析能力
初中新課標指出,學生在掌握基本歷史知識的過程中,初步具備閱讀、理解和通過多種途徑獲取并處理歷史信息的能力,強調了閱讀分析在歷史教學中的重要意義。所謂閱讀分析能力,就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對歷史文字、圖片、影像等史料的閱讀、理解、分析、歸納,準確地理解史料的核心內涵,解釋歷史現象、評價歷史事件,并形成一定的知識框架。史料的閱讀分析是歷史教學的基礎,沒有這個金字塔的塔基,就談不上更高級別的能力培養。
要想提高學生閱讀分析史料的能力,教師就必須在平常的教學中重視方法的滲透和訓練。(1)在閱讀過程中指導學生將泛讀與精讀相結合,泛讀即梳理材料的結構和層次,概括材料的整體意思。精讀要學會尋找材料的關鍵字、詞、句。哪些可以算作關鍵字、詞、句呢?諸如時間、地點、人物、國別、事件發生的背景、過程、性質、影響等。(2)指導學生認真做好閱讀筆記,提出具體要求,如用彩筆在課本上勾畫各種符號并備注上自己的困惑。這樣,既消化了簡單知識又找出了 理解上的難點,帶著自己的問題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將更有針對性。復習時再次看到閱讀痕跡也可引起思想上的重視,突出重點,提高效率。(3)加強閱讀分析能力的訓練。在閱讀史料時要會動腦,做到讀與思相結合。為此,教師應根據史料配備相應的問題,要求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回答相關問題,理解史料內在的邏輯關系,如果能提出新的問題那就更好了。俗話說“見多識廣”,歷史閱讀分析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養出來的。其成敗與否的關鍵是教師是否能轉變觀念,留出更多的時間讓學生自己去閱讀分析理解史料最后得出結論。
二、 培養學生歷史學科的表達能力
所謂表達能力就是通過口頭或書面形式將課堂中聽講或課后的史料閱讀中遇到的問題,用掌握的歷史知識準確地表述出來的能力。這種能力的欠缺體現在:(1)學生不會使用歷史學科專業術語來回答問題,隨意性比較強。(2)表達的層次性和邏輯性較差,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只停留在照搬照抄材料原文或簡單地堆砌材料,還有的學生不能用準確簡練的語言去表達自己的意思。這些問題的存在就要求教師給予學生具體的指導和訓練。具體實施時應注意以下幾點:(1) 要建立正確的師生關系,教師由課堂主導者轉變為課堂組織者,讓學生自我嘗試分析教材、探究歷史真相、質疑辯論、合作交流,給學生更多表達的機會。(2)課堂提問與課后練習要精心設計,教師所提問題必須具有探究價值且有一定的思維層次。問題的設計有難有易,可以有純粹的基礎知識的問題,比如鴉片戰爭的時間、結果等,也可以有一定思維深度,這樣不同能力水平的學生都有表現的機會,增強其學習歷史學科的自信心。對于學生的回答,要及時地予以評價,要具體、有針對性,不能籠統地僅說好或者不好。(3)加強表達方法的指導。表達的對象不同,其表達的結構也不盡相同。評價歷史人物要客觀,將其放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中看其所作所為;歷史事件的表達要注意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發生的前因后果。這樣,學生通過教師的引導,表達就可以更有邏輯性、全面且準確。
三、 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
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最重要的是經由歷史知識的學習和技能訓練,使學生獲得豐富的想象力,激活其思考的積極性,進而能在已獲得的知識和未學習的知識之間發生遷移。學習歷史不僅僅是為了解過去所發生的事情,即“為學歷史而學歷史”,更重要的是“為用歷史而學歷史”。歷史是描述過往事情的,有些時間相隔久遠,學生無法身臨其境去體會。教師可以通過創設歷史情境,讓學生最大限度地走入歷史人物、歷史事件,以至 “觀史如身在其中”。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課堂,走進歷史情境,探究歷史真相。要實現這一點,可以在課堂中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播放相關的影視資料,也可以結合歷史學科特點開發形式多樣的活動課,加強實踐能力的培養。通過開展辯論賽,表演歷史課本劇,舉辦故事會,撰寫學生小論文,組織知識競賽、撰寫家史、“我為歷史代言”、“學唱歷史歌曲”等活動,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和實踐能力。
歷史學科能力培養是中學歷史教育的首要任務。不僅要求學生具有扎實的基礎知識, 還要求歷史教師要有較高的歷史素養, 扎實的專業知識, 不斷更新的教育觀念,勇于創新的精神, 能夠充分發揮學生歷史學習的主體作用。只有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能夠良性地互動,學生的歷史學科能力才能真正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