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紅
摘 要: 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復興是我們民族一個客觀而又艱巨的問題,傳統繪畫藝術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新世紀的時代發展面前,在信息和通信爆炸的快節奏中,怎樣來面對傳統繪畫藝術的繼承、學習和發展,怎樣認識他的現實意義,這是每個學習藝術的追求者不得不思考的問題。
關鍵詞: 中國畫;學習;臨摹;經典;審美;取法乎上
中國畫是一種獨具特色的,在中華民族幾千年燦爛文化下,集中國人的自然觀、人生觀、哲學觀、宇宙觀的一種國粹藝術。
中國畫是以筆、墨、紙、硯為載體的有獨具魅力的繪畫種類,廣為世人推崇和喜愛,在幾千年的發展過程中,創造了無數的藝術經典作品和豐富的藝術審美法則,也造就了無數的藝術大師,可以說中國畫藝術的發展深厚而艱難,但又以其獨有的魅力,傲然立于世界的東方,同為人類創造了不可替代的藝術成就和貢獻。但是隨著人類進入新的世紀以來,我們時代迎來了無數的機遇也面臨無數新的問題和挑戰,比如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復興問題,環境生存問題,可持續發展問題,戰爭與和平的問題等等,都將擺在世人面前,不能回避。
其中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復興是我們民族一個客觀而又艱巨的問題,傳統繪畫藝術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新世紀的時代發展面前,在信息和通信爆炸的快節奏中,怎樣來面對傳統繪畫藝術的繼承、學習和發展,怎樣認識他的現實意義,這是每個學習藝術的追求者不得不思考的問題。
面對深厚而又久遠的傳統繪畫藝術我們何去何從,是繼承還是拋棄,是以外來藝術嫁接了事,還是理智的學其精華棄其糟粕加以發展呢,這些都是當下學界不斷在重復和討論的問題,并將還要不斷地討論下去。
我個人認為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水墨畫藝術自然是具有很好的內在生命力,為什么呢,因為中華民族的這個種群沒有消亡,還在不斷地繁衍進化,固有的審美基因也沒有斷,只是要去研究探索出一種結合時代和現代人審美需求的脫胎于傳統審美內涵的藝術形式來,滿足和調動人們的審美需求,這是一個艱難而漫長的過程,但不管怎么講,怎樣去繼承、學習傳統是首要的問題。
那么怎樣去理智地學好傳統繪畫呢?
首先學習中國畫最有效的辦法之一就是臨摹經典作品,當然無數的經典作品從什么地方開始入手,這要因人而異,因個人的性情而定,也就是要有選擇、有比較、有目的的選擇臨摹對象,做到嚴謹,深入。既要師其表面看到的技法形式,又要師其表面之下的法則和規律,舉一反三,集中突破,這樣以點帶面深入的循序漸進的進行學習體會,從而達到領悟古人的內在精神,那么就必然會有很好的效果和進步,當然也有的人不喜歡專其一而是博而取之,也一樣能收到好的成果,學無定法,學習藝術更是如此。
其次初學者臨摹經典作品以像為佳,因為學習者還不具備太高的審美和掌握能力,對國畫中的各種技法也還不能觸類旁通,能專一的把所臨作品畫像,這對學習者提高繪畫的技法和把握畫面的能力很有好處,同時也能在臨像對象中再體會作品的藝術風格語言,以及用筆用墨的特點,從而在實踐中領會一些中國畫的筆墨形式、運用技法和審美精神,這樣深入地學習有時可以做到以一當十的效果,當然在具體的臨習過程中,也要因人而異,不能一成不變,也有的只臨其大意,這種臨法就要靈活,多變得多,不求技法和形式的像,只是學習者對作品的領會感受的再現,帶有更多地主觀感受在里面。
在臨習經典作品時要更多地體會和觀察各種用筆的技法操作,比如,山水中的披麻皴、釘頭皴等皴法,這個問題對有一定基礎的學習者來講不太重要,但對初學者來講是很重要的基礎技法的研習和積累的過程。在中國畫中特別是文人畫興起后,人們不太注重技法而重視的是作者的感情抒發,這一度成為重意輕技的一種思潮和審美傾向,但我個人認為要做好的藝術工作者,沒有過硬的技法能力也會在以后的創作過程中受到制約的,所以我們既要重技法的學習,也要重視審美思想和眼光的培養,不斷地在實踐中慢慢地培養起自己的審美標準和審美眼光,拓展視野和胸襟,加強文化修養,這樣我們就能創造出符合自己思想情感的作品來。
在學習傳統經典作品時不光要學會作品的風格特點,同時要更多地讀一些關于作品或是畫家的畫論,要學習以古人的心態對話古人,也要能以今人的眼光去審視、觀察古人的思想,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從一個單一的作品中抽離出來以一種宏觀的眼光去看一個時代的繪畫特點和風格審美標準,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知道哪些是好的,現在看來還有其現實意義,哪些是已過時,無需再去花時間精力做無用功,在這樣一個探索過程中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取法乎上”這才是真正的繼承和發展的方向。
在這里要提起注意的是這里所講的傳統既包括中國的也包括西方的,因為不管東西方藝術怎么發展,他們雖然各有其自身特性但也要注意到人類文明的發展從來都是互通共融才能不斷走向新的時代,繪畫藝術也是這樣的,所以在學習傳統中我們不能帶有狹隘的眼光和本位主義的思想,要帶有一種包容的心胸,這樣才能學習眾家之所長,然后有所得。
最后,強調一點是不管是什么時候,我們學習傳統的目的不是固守傳統而是更好地繼承、發展和創新傳統。所以不能在學習中丟棄了自己的思想性情,丟棄了自己的感受和真情實感,否則藝術就失去了最重要的精神靈魂,所以我們要時刻在學習傳統的過程中注入我們自己新的知識和感受,既要讀萬卷書,又要行萬里路,這樣也許就是一種自我風格、語言、探索的開始,正如李可染老先生所說“以最大的氣力打入傳統,又要以最大的力氣打出傳統”,這是我們學習傳統、繼承傳統的最好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