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瑩
摘 要:隨著網絡的普及與廣泛運用,近幾年來網絡教育資源越來越受到廣大教育工作者的青睞與關注,并將其作為教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歷史是一門涉及范圍廣泛的學科,不僅有我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還有許多國外的歷史事件,但是這么多知識在有限的教材中很難完全體現出來,這就需要其他教材的補充,而現在是一個技術信息飛速發展的時代,網絡教育資源作為一種便捷手段,不僅能夠有效補充我們教材中的不足,還能夠拓展學生的視野。可以說,合理開發與利用網絡教育資源是讓歷史課堂煥發光彩、充滿生機的重要因素。基于此,本文下面將針對網絡環境下初中教育資源進行簡要探析,并提出合理的開發與利用方案,以期提高初中歷史教學質量。
關鍵詞:網絡環境;初中歷史;教育資源;開發利用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高速發展,人們接觸與認識世界的渠道越來越多,這就為我們的初中歷史教學提供了契機。但是由于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信息量的增大,教師在選擇過程中出現了諸多弊端,未能將有價值、有意義的教學資源篩選出來,使得整個歷史課堂教學繁冗拖沓,缺少教學重點與難點,學生猶如無頭蒼蠅,不知從何下手,長此以往,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都會受到極大影響與打擊。基于此,如何在初中歷史教育教學中根據網絡教學資源進行有效教學,合理開發與利用相關的教學資源成為了廣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探討與關注的話題。對此,本文下面將提出科學的開發與利用方案,以期幫助教師提高教學水平,優化課堂教學效果。
一、 強化各級教學資源開發,豐富歷史教育資源素材
歷史是一門綜合性極強的學科,涉及知識范圍廣泛。這就需要我們廣大教師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涉獵多方面的知識,如地理、哲學、社會學等等。可見,開發與利用歷史教育資源的重要性,具體體現在有助于拓展教師的知識視野,還有助于激發與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促進師生創新精神以及實踐能力的培養。因此,教師可以借助網絡環境下不斷開發與利用各級教學資源。不斷強化各級教學資源開發與利用,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即學校、家庭、社區以及網上資源等。
學校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教師可從校內、校外歷史以及信息化教學資源入手,如可以從本校的辦學歷史進行課堂導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等學生進入學習狀態后,教師再將相關的歷史知識教學滲透到具體教學實踐中,讓學生在了解本學校的辦學特色以及辦學歷史之后,還能夠獲取相關的歷史知識,傳承中華民族優良傳統。家庭教育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主要是指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借助家庭這一因素,通過擅長歷史的家庭或者家長組織一個專門協會,讓他們利用周末時間定期對學生進行一個歷史交流會,交流的內容可以是自己了解的歷史,也可以是自己以前生活的經歷,其目的在于激發與培養學生對于歷史學習的興趣,讓其能夠發自內心地愛上這門學科,并主動參與到具體的教學實踐中,以此達到豐富學生視野,提升學生學習能力的目的。社區教育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強調學校教育與社區教育的結合。現階段下的教育教學,教學課堂已不再僅僅局限于學校了,更加強調讓教育走出去,而社區作為一個小型的社會無疑是教育教學最好的平臺。在社會教學資源的開發與利用過程中,教師要有針對性、有目的性地選擇出具有代表意義的社區歷史資源,比如非物質文化遺產、歷史遺跡等等,拉近學生與歷史這門學科的距離,加深學生對歷史的認識與感悟,這樣不僅有助于調動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還有助于提升歷史教學質量與學生學習能力。
當今社會是一個信息高速發展的時代,每天都有新的事物在誕生,而昨天的事件是今天的歷史。想要了解到更新的相關知識,教師需要借助現代網絡設備,通過網絡資源收集與下載有用的歷史信息,及時對學生進行補充,比如釣魚島事件,教師可以借助網絡技術收集相關資源,在上課伊始,以視頻的形式進行導入,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課堂上來,然后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認識與了解將自己所知道的表達出來,并與其他同學展開討論,最后,由教師補充相關的歷史知識,以此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豐富學生的歷史知識。
二、 關注初中學生個體差異,及時更新補充教學資源
初中階段的學生正處于成長發展的關鍵時期,無論是智力水平,還是人格特征都存在著諸多差異。因此,在網絡環境下,教師要善于根據學生的身心特征、興趣愛好以及人格特征合理開發與利用歷史教育資源,充分尊重學生差異性與多樣性,并強調教學創新性。現代教學理念下,強調“以人為本”的教學觀,將課堂重新歸還學生,這就需要我們廣大教師在教學中需要對我們的教材以及其他教學資源進行充分鉆研與準備,讓其更加適應不同群體的學生,以此激發與調動學生對于歷史學習的欲望。
例如在教學“洋務運動”一節時,由于這節課的知識點較多,文化背景也較廣,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內,學生學習起來難免會存在問題與困難。因此,在教學開始之前,教師應當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瀏覽全文,閱讀全文,并將自己看不懂、感到困惑或者感興趣的內容圈畫出來;然后利用課堂時間,借助多媒體技術將相關的知識呈現與傳授給學生,讓學生能在腦中形成一個全面系統的知識結構。同時,為了能讓不同層次的學生群體得到不同的發展,滿足各自的學習需求,教師可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將相同學習能力的學生歸為一組,讓他們就不同的知識內容展開討論:如有的是洋務運動興起的背景;有的是洋務運動的性質;有的是洋務運動產生的原因。讓學生利用課下時間借助網絡環境收集相關的歷史資料,通過自己的組合、認識以及理解與其他小組成員進行交流與討論,從此幫助學生樹立信心,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促進不同群體學生的發展,從而實現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
三、 引導學生主動實踐參與,拓展歷史課程資源空間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是課堂的中心,任何教學活動的開展都離不開學生的參與和互動。現在是一個網絡信息化普及與廣泛運用的社會,可以說網絡環境中含有大量的歷史教學資源,但是有用的信息卻很少,這就需要我們廣大教師與學生進行搜索、觀察、下載與編輯,這對于我們教師而言不難,但對于初中階段的學生無疑是一個巨大挑戰,因為他們尚不具備完善的知識儲備,不能夠有效區分與利用有效的信息,從而阻礙信息的獲取。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實踐,培養學生篩選有效信息的能力,這一技能的培養無論是對于學生的學習,還是對于學生今后的生活與工作都有著積極地促進作用。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網絡資源下載一些學生犯錯誤的知識內容,并通過PPT的形式呈現給學生,讓學生能夠根據自己所學知識,判斷與選擇正確的信息。比如在學習“毛澤東思想”相關知識時,教師可出以下題目:“毛澤東思想的歷史形成條件?”以及“標志毛澤東思想得到多方面展開與成熟的事件?”并給出具有迷惑性的選擇,如“新民主主義的興起于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傳播”,“社會主義革命與社會主義建設理論的完整論述”,以此來培養學生獲取正確信息的能力,拓展學生的歷史課程資源空間。
四、 搭建歷史資源服務平臺,開發特色網絡教學資源
歷史是一門綜合性極強的學科,涉及知識的層面非常廣泛,而單單依靠歷史教材以及網上不完整、散亂的資源,很難對學生進行一個系統全面的培養。因為,對于網絡教學資源,學生需要花大量的時間與精力進行搜索、篩選與下載,不僅降低了學習效率,長此以往,還會嚴重打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因此,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利用網絡環境,開發出具有本學校特色的網絡教學資源,讓本學校的學生能夠隨時隨地的進行學習與利用。為了能夠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教師還可讓學生參與到網絡資源的開發中,將自己所了解到的比較深層次的歷史知識納入到特色網絡教學資源中,增加學生的主人翁思想,以此激發學生學習歷史興趣,并在不斷參與中激發自己歷史學習的欲望,從而達到提升課堂教學質量的目的。
小結
總而言之,現在是一個信息不斷革新的時代,作為一名合格的初中歷史教師應當及時更新與豐富自身的專業知識,更新自己的教學理念與教學方式,借助現代網絡技術開發與利用相關的歷史教學資源,以此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習主觀能動性,從而促進課堂教學質量以及學生學習水平的提升,促進全體學生的共同進步與發展。
參考文獻:
[1]徐明鳳.基于網絡環境下初中歷史教育資源的開發和利用[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4,18:131.
[2]張艷.基于網絡環境下初中歷史教育資源的開發和利用[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4,10:202.
[3]邵德巖.網絡環境下高中歷史教育資源的開發和利用[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4,17:61-62.
[4]徐坤,劉春玲.基于網絡環境的初中地理教育資源的利用和開發[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4,17:63-64.
[5]盛錦雷.初中歷史情感教育資源的開發與利用[J].初中生世界,2014,36:22-2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