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杉杉++史鳳鑫++蘇海艷
doi:10.3969/j.issn.10017836.2017.11.008
收稿日期:20170601
作者簡介:費杉杉(1981—),女,江蘇徐州人,講師,心理學碩士,從事心理學、教育學研究;史鳳鑫(1994—),女,江蘇南京人,徐州工程學院教育科學學院2013級小學全科教育專業學生;蘇海燕(1994—),女,江蘇鹽城人,徐州工程學院教育科學學院2013級小學全科教育專業學生。
摘要:進入21世紀,我國迎來了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時代,高等教育師生關系也悄然發生著變化,目前普遍存在被動化、功利化、冷漠化的問題。通過問卷調查,了解目前高校師生關系的現狀,分析成因,并分別從教師、學生、學校三方面提出合理化建議,以期對高校師生關系的和諧構建有所幫助。
關鍵詞:高校;師生關系;建構;和諧
中圖分類號:G64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17836(2017)11002203
一、高校師生關系調查背景
高校師生關系是在高校教育情境中,師生為了達到一定的教學目標,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共同管理而形成的多角度、多層次的社會關系。偉大的教育家孔子曾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師生關系的好壞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效果,更影響著師生各自的發展。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有利于順利開展各項教育教學活動;而緊張冷漠的師生關系不僅阻礙教師自我素質的提高,而且制約學生全面發展和健全人格的形成[1]。
同時,師生關系不是一成不變的,它隨著社會環境和文化環境的改變而變化,不同時代,師生關系亦有著不同的狀態。目前受高校教育體制的限制,師生交往只能局限于課堂,師生交往只限單一的知識傳遞,缺乏情感交流。近年來,高校師生之間矛盾沖突現象也是層出不窮,因此,研究高校師生關系的現狀并提出合理化意見與建議很有必要。
二、高校師生關系調查數據分析
本次調查的對象是江蘇省徐州市的五所高校:徐州工程學院、江蘇師范大學、徐州醫科大學、中國礦業大學以及徐州建筑職業技術學院。共發放問卷230份,其中大學生調查問卷200份,收回198份,有效問卷172份,有效回收率87%;教師調查問卷30份,收回30份,有效問卷30份,有效回收率100%。
(一)高校師生交往場所
經筆者調查統計,高校師生交流主要在課內,占66.67%,是課外交流的近兩倍。由此可看出,相對于課外交往,高校師生交往基本局限于課堂,這也能從側面看出高校師生之間情感交流少,感情淡漠。
(二)高校師生交往方式
由統計數據可知,對于與教師交流的方式,43.33%的大學生選擇“網絡軟件”(QQ、微信等);次之,31.33%的大學生選擇“發短信”;再次之是“打電話”,占到13.33%;最少的就是“面對面交流”,只占12.00%。這些數據說明,隨著科技的更新換代,傳統的面對面交流方式逐步被網絡、通訊技術代替,師生之間缺乏直接有效的情感交流,不利于師生關系的和諧發展。
(三)高校師生交往情況
筆者將高校師生的交流頻率設置為“基本沒有”“一月一次”“兩周一次”“一周一次”和“一周兩次及以上”的五種選項。據統計分析,高校大學生與教師課堂之外交流頻率低,高達62.20%的大學生認為自己與教師在課堂之外基本沒有交流,只有約14%的學生與教師在課外交流頻率較高。但也僅限于班干部和社團組織者的職務工作匯報,學業困擾、情感問題和家庭問題幾乎沒有涉及。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學生很少積極主動找教師溝通交流,并沒有把教師當成良師益友,教師角色定位依舊是傳統的知識傳授者。
而關于師生缺乏課外交流的原因,學生主觀上認為沒有必要與教師交流是最大的原因,占37.32%。其次,35.33%的高校師生認為受“師道尊嚴”傳統觀念的影響,使師生雙方都受到教師權威思想的束縛,缺乏交流主動性;外加學校提供交流平臺少和師德的滑坡——這兩項比率分別占9.00%和18.35%,導致師生之間溝通交流少,使得實現“良師益友”的轉變困難重重。
(四)大學課堂氛圍
高校師生關系多數是發生在教學過程中的。課堂氛圍的好與壞,直接影響著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教師如何組織教學、學生如何發揮其教育主體地位及能動性反過來也制約著課堂氛圍[2]。經調查發現,高校師生普遍不認為課堂氛圍中有表現“很活躍”的狀態,課堂氛圍“較活躍”的比重也只占13.33%,大部分高校師生認為課堂氛圍一般,這也從客觀上反映了高校課堂教學中“低頭族”逐步“崛起”、課堂氛圍普遍缺失活力的問題。
(五)高校師生關系滿意度
“對目前高校師生關系的滿意度”一題中,超過半數的學生認為目前的師生關系非常一般;不太滿意和滿意的人數差不多,前者占16.46%,后者占17.07%;對師生關系很滿意或很不滿意的大學生相對較少。說明當前師生關系一般,沒有達到學生心目中的理想狀態,也反映了他們對目前的高校師生關系有著較大的期待。
三、當前高校師生關系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一)被動化的師生關系——交流愿望與實際相差大
調查顯示,高校教師與學生雙方對師生關系的主觀愿望一致,即都認為師生之間良好的關系很重要,也都表示愿意多溝通交流,希望能實現良好的互動,然而雙方實際的交流情況卻與主觀愿望相差較大。調查顯示,師生課外交流“基本沒有”的情況高達62.20%,偶有交流也局限于學業問題,學生的情感問題和思想上的煩惱都不愿主動找教師傾訴。教師方面對學生存在主觀的關心,即教師有主動關心學生的愿望,然而由于任務繁重、忙于科研以及學生不愿主動交流等原因也沒有付諸行動。由此可見,師生雙方對于師生交流的愿望很強烈,只是雙方都缺乏主動交流的實際行動。
(二)功利化的師生關系——情感關系淡薄endprint
社會大背景下,一部分教師師德滑坡,不把“教書育人”當作畢生信仰,他們把主要精力放在追求經濟利益上,疏于對學生的關心。一部分學生也受到影響,把教師當作為其服務的對象,更有甚者潛意識里認為教師是他們的“仆人”。當高校師生關系逐漸被金錢、利益“捆綁”,理應純潔的師生關系被一點點侵蝕,道德倫理與人生價值正被交易的互利共生關系取代,師生情感淡薄成為必然。
(三)冷漠化的師生關系——心理距離加大
調查顯示,高校師生普遍認為課堂氣氛不活躍,師生間缺乏有效互動,情感淡漠。究其原因,一方面,部分學生課堂上沉迷于電子產品,不與教師進行基本的課堂互動;另一方面,一些高校教師依舊采用“灌輸式”的教學方法,教師照本宣科,學生只要死記硬背即可,大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因而得不到有效發揮。大學生自我感知他們并不需要這樣的“無意義教學”,也就自然不與教師產生對話交流,缺乏互動的課堂是冷漠的,高校師生間的心理距離也在無形中拉大了。
四、改善高校師生關系的對策
(一)教師方面
1轉變傳統觀念,樹立“以生為本”理念
傳統教學觀要求學生必須絕對服從教師,教師壟斷知識,處于權威地位。這種以教師為中心的專制型師生關系極易導致學生被動和態度消極,造成師生關系緊張。現如今,人們普遍強調師生平等,“生為主體、師為主導”的新型師生關系應運而生。新課標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此教師要注意轉變自己的觀念,要由原來的知識擁有者和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促進者。學生作為受教育者,作為學習的主體,理應在教師引導下自覺主動地構建自身知識體系;教師作為教育者和社會人的統一,除了教授、鼓勵學生習得生產活動與社會生活經驗,還應尊重學生人格,平等寬容地對待每一個學生,促使其身心健康發展。
2改變教學方式
良好的師生關系需要有效教育教學“土壤”的滋養,課堂上的有效互動也確實能增進師生感情,完善師生關系。一成不變的教學模式必定會被時代淘汰,所以,教師要改變教學方式,營造良好課堂氛圍,激發學生聽課興趣,并從方法和技巧上帶領學生進入到未知的領域,引導他們去發現新知,構建自身的知識體系,以取代簡單的知識灌輸。尤其在高校這個學術氛圍濃厚、學習環境寬松的地方,教師更應該借助學校的平臺,利用學校的豐富資源,比如多媒體等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此外,教師應借助教師語言這一最常見的教學方式完成課堂的高效教學。教師的語言包括肢體語言和口頭語言。常見的肢體語言就是教師課堂教學中的手勢。筆者認為,除了合理運用手勢之外,教師還應該走下講臺、走進學生,與學生進行互動,了解課堂的真實效果。口頭語言即是教師的課堂用語,在口語方面教師須有兩方面的突破:一是恰當使用課堂用語,親切、易懂為宜;二是語言的呈現方式,即教師課堂教學時的語言應抑揚頓挫、聲情并茂,把學生的注意力轉移到課堂上來。
3為人師表,做學生的榜樣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筆者認為這句話充分揭示了為人師表的內涵。首先,作為教師,要有極高的知識素養,即知識儲備。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自身要有多桶水,因此,教師在教書育人的同時也要繼續學習、不斷學習、終身學習,只有自己不斷進步,才能更好地教授學生,讓學生心服口服,此乃“學高為師”。其次,學生活動具有向師性,教師是學生直接的榜樣,教師的“行”才能讓學生“信”。因此,教師在儀表儀態、師德等方面一定要“正”,而不能不注重形象或只是把教師職業當作帶來經濟利益的工作。只有身正才能讓學生信服,才能受學生敬佩,才能促進師生之間高效交往。
(二)學生方面
1轉變傳統觀點,樹立正確的師生觀
傳統的師生觀念下,學生只是知識的接受者,必須無條件地服從教師,學生可以說是教師的“附屬品”,基本無能動性而言。信息化背景下,學生與教師之間的關系是平等的,學生作為教學的主體之一,應該打破傳統師生觀念,正視自我,充分認識到其與高校教師的人格平等性,課上視教師為權威,課下把教師當成朋友,主動和教師接觸,增進彼此情感交流。同時,大學生也不能摒棄中華文化尊師重道的傳統美德,不能過度地苛求教師、以偏概全地指責、批評教師。在師生雙方的互動溝通過程中要盡力配合教師,在與教師有不同意見時,能理性質疑。
大學生也要學會感恩,雖然教學活動以外高校師生接觸少,但他們依舊是給大學生提供學術學業指導、辨明人生方向的重要指路人。大學生理應認清高校教師的角色不可或缺,他們的作用不容忽視,其影響亦毋庸置疑。針對師生關系功利化的現狀,即使有金錢輸出,學生也應常懷感恩之心,而不是以偏概全,把教師都當作服務者,隨意談論和貶低。高校相對寬松的教學環境不是讓大學生恣意放縱、無所畏懼,反而需要更多的自律,是懷著一顆敬畏之心去充盈自身,是在導師們的幫助下更好更快地學習、成長。因此,大學生加強與高校教師的心靈交流甚至思維碰撞變得至關重要。
2積極主動與教師交往
作為21世紀的新型人才,大學生擁有自己的價值理念,期望有更多展現自我的機會。在師生交往情境中,要求大學生克服自身惰性,凸顯其主體性,增強自主意識,積極主動與教師溝通、交流,溝通的內容也不僅僅局限于學業,還可以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師生雙方只有在相互理解、共同對話的情境中,才能發生整體人格精神的碰撞及情感的交流,才能增進師生關系。
(三)學校方面
1樹立“以師生為本”的理念
教師作為“教”的主體,是促進學校教學、提高學校文化軟實力不容忽視的力量。學生作為“學”的主體,他們的素質是衡量一個學校文明進程的重要指標。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需要創設良好的文化氛圍,因而高校樹立“以師生為本”的人本理念對于促進和諧師生關系大有裨益。
“教育以人為本,學生是主體;辦學以人為本,教師是主體。”[3]高校如要真正做到以人為本的教育,就必須確立師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傳統的教育理念堅持自上而下的做法,如今的教學改革,完全可以從教學發展自身需要出發,由下而上地進行,以發揮師生雙方的能動性和創造性為主,從而實現有效教學。endprint
2提供更多師生交往的機會
高校師生的交互關系主要集中于課堂,若課時相對較少,師生交往頻率勢必很低。筆者認為,學校可以為師生交往提供場所,增加雙方交流時間,比如適時組織師生交流會、師生互動游戲等來增進師生關系。高校還可借助諸如論壇等形式,分學院、專業進行交流,使師生獲得更多協商、討論、對話、溝通的機會。另外,還可以借鑒目前國內外一些高校有關office time的制度,使師生、生生能在特定的“場所”、按固定的時間交流答疑。筆者認為,高校一定要拓寬師生交流的路徑,創造更多交流討論的平臺,更多地幫助高校師生解放頭腦、放開手腳,并促成新型高校師生的角色定位、關系認知及完善的良好轉變。
3完善對于教師的績效評價制度
師生互動關系不夠良好,與教師在課堂教學的投入度有一定的關系,受到評職稱等評價制度的影響,很多教師不得不把精力放在科研上,這就牽涉到了教師評價制度的問題。在當前形勢下,教師績效評價制度的改善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各方的積極配合。首先,學校轉變觀念:教師的主要任務是教書育人,科研只是教學的一部分,提高教師的科研能力無可厚非,但作為教學型高校,還是要把教師的主要精力集中到教學上來,從而增加師生互動。學校也要加強學生對于教師教學評價的重視,力促評價結果的客觀、公正、合理。總而言之,制定教師考核制度要結合高校自身實際和教師自身情況,對于教師的教學水平、科研能力所占考核比例應把握一定的度。
五、結束語
綜上,目前高校師生關系平淡冷漠的問題不容忽視,除高校切實貫徹“以人為本”理念,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為和諧的師生關系“開路”之外,高校教師和學生更應轉變自身固有的師生觀念,樹立正確的師生觀,更加積極主動地溝通、交往,逐步形成教學相長、師生和諧的良好局面。
參考文獻:
[1]陸稻稻.當前大學城師生信任現狀及應對策略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09.
[2]陳桂生.師道實話[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3]王光彥.大學教師績效評價研究[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2.
An Investigation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 Case Study of Xuzhou Area
FEI Shanshan, SHI Fengxin, SU Haiyan
(Xu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Xuzhou 221000, China)
Abstract:In the 21st century, China has ushered in the era of popular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higher education has also changed quietly. At present, there are problems of being passive, utilitarian and distant. Through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alyzes the causes, and puts forward the rational suggestions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teachers, students and schools, so as to help the harmonious construc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Key words: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construction; harmony
(責任編輯:朱嵐)2017年11月第36卷第11期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Journal of Heilongjiang College of EducationNov.2017Vol.36 No.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