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據凱恩斯對短期宏觀經濟問題的分析,對拉動我國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消費、投資和出口進行回歸分析。基于回歸結果,利用鄒突變點檢驗以及虛擬變量法確定“三駕馬車”拉動我國經濟增長發生結構性突變的年份是2002年。在2002年之后,消費和出口對經濟增長的拉動效率有所增強,盡管投資是對我國經濟增長貢獻最大的拉力,但投資對經濟增長的拉動效率已經有所降低。
【關鍵詞】三駕馬車 突變點 實證分析
“三駕馬車”的分析方法源于凱恩斯主義對宏觀經濟理論的短期分析框架,即產出是由需求決定的,而需求由消費、投資、凈出口和財政赤字構成。由此引申出拉動我國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即消費、投資和出口,這實際是從需求側方面研究短期宏觀經濟問題的分析方法。
不可否認,“三駕馬車”確實對我國的經濟發展發揮過積極作用,它作為我國治理經濟下滑的重要理論依據,通過“逆周期”的財政及貨幣政策可以實現熨平經濟波動的效用。但是“三駕馬車”需求管理方法發揮的有效性是否受到不同經濟發展階段的影響,尤其是當前我國經濟已經進入“新常態”,在經濟增長將在較長一段時間面臨下行壓力的情況下,消費、投資和出口對經濟增長的協同拉動作用是否已經發生變化值得討論。
本文所用的數據來源于國家統計局網站,時間跨度為1995~2015年。研究指標有經濟增長(GDP)、消費拉動(XFLD)、投資拉動(TZLD)和出口拉動(CKLD),其中消費指最終消費支出,投資指資本形成總額,出口指貨物和服務凈出口。
一、消費、投資和出口對經濟增長協同拉動作用的定性分析
(一)消費拉動經濟增長分析
■
上圖是我國1995~2015年消費對GDP增長率拉動和國內生產總值指數變化趨勢圖。通過觀察可知,我國經濟從1998年以后至2007年,一直處于持續增長階段。其中,從2000年至2003年消費對GDP增長率拉動發生一次明顯減弱,消費對GDP增長率拉動由6.6%下降至3.6%,這與經濟增速變化趨勢相背離,而2003年至2005年消費又再次強力拉動GDP增長,由3.6%升至6.2%。從2007年之后,我國消費對GDP增長率拉動變化與GDP增速變化基本趨同。
(二)投資拉動經濟增長分析
■
上圖是我國1995~2015年投資對GDP增長率拉動和國內生產總值指數變化趨勢圖。由圖可知,1998~2007年我國經濟增速保持平穩上升的過程中,投資對GDP增長率拉動在2003~2005年發生一次較明顯減弱,與經濟增速趨勢背離。在2007年之后,我國投資對GDP增長率拉動變化與GDP增速變化基本趨同。值得注意的是,在2008~2009年投資對GDP增長率拉動由5.1%升至8.1%,但是GDP增速仍由9.7%降至9.4%,這說明投資對GDP增速的拉動效應已經明顯減弱。
(三)出口拉動經濟增長分析
■
上圖是我國1995~2015年出口對GDP增長率拉動和國內生產總值指數變化趨勢圖。由圖可知,從1998~2015年,出口對GDP增長率拉動變化與GDP增速變化基本趨同。出現急劇曲折的是2008~2010年,出口對GDP增長率拉動發生明顯下降和陡升,結合當時國際經濟背景,2008年美國爆發的次貸危機帶來美元貶值以及全球經濟增速放緩,對我國出口拉動經濟增長產生明顯影響。
結合消費、投資和出口對GDP增長率拉動與國內生產總值指數的變化趨勢圖分析,可以發現自2007年以后,消費、投資和出口對GDP增長率拉動變化與經濟增速變化趨同。由此可以初步判斷“三駕馬車”對經濟增速的協同拉動作用并未發生明顯變化,消費、投資和出口對經濟增長協同拉動作用發生結構性變化的節點預計在2003年前后。
(四)消費、投資和出口對經濟增長貢獻率分析
■
比較消費、投資和出口對GDP增長貢獻率的趨勢圖可知:自1995年開始,驅動我國經濟增長的主要貢獻來自于消費和投資。值得注意的是,分別在1997年、1999年、2003年和2009年,消費、投資和出口對GDP增長貢獻率出現明顯波動。
2002年之前,對經濟增長貢獻占比最高的是消費,1999年消費貢獻率占比達80%以上,投資次之,而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持續降低至負數以下。
2002年以后,對經濟增長貢獻占比最高的是投資,在2003年投資貢獻率達到70%,消費次之,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仍然為負。值得關注的是,2009年投資對經濟增長貢獻率占比達80%以上,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出現劇烈下降,跌至-40%左右。
結合前述消費、投資和出口對經濟增長拉動及貢獻率的分析,可以發現,自2002年開始至最近年份,“三駕馬車”中對我國經濟增長貢獻最大的是投資和消費,尤其是當經濟運行遭遇蕭條或危機,更是會加大投資在“三駕馬車”中的權重。
二、消費、投資和出口對經濟增長協同拉動作用的定量分析
(一)模型構建與回歸結果
建立模型:■(1)
其中C0為常數項,C1、C2、C3為變量系數;GDP、XFLD、TZLD、CKLD分為經濟增長、消費拉動、投資拉動和出口拉動;μ為隨機誤差項,代表所有未納入模型中但影響經濟增長的其他因素。運用計量軟件Eviews8.0對模型(1)進行回歸的結果如下所示:
表一 回歸結果
■
說明:出口拉動數據中存在個別是負值,取對數造成數據缺失,但不影響整體回歸效果。
對應的回歸方程為:
■
(1)模型的經濟意義檢驗:回歸系數估計值■1=0.33>0、■2=0.2761 >0、■3=0.1407>0,說明經濟增值與消費拉動、投資拉動和出口拉動同方向變動。當其他條件不變時,消費拉動、投資拉動和出口拉動每增加一個百分點,我國經濟增速將平均依次增加0.33%、0.2761%和0.1407%。endprint
(2)單個回歸系數的顯著性檢驗:在5%的顯著性水平上,t(■1)=3.8178>t0.025(16)=2.1199、t(■2)=7.3>t0.025(16)=2.1199、t(■3)= 8.9567>t0.025(16)=2.1199,說明消費拉動、投資拉動和出口拉動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是顯著的。
(3)回歸模型的總體顯著性檢驗:從全部因素的共同影響來看,在5%的顯著性水平上,F=73.2365>F0.05(3,16)=3.24,說明消費拉動、投資拉動和出口拉動對經濟增長的共同影響是顯著的。
(4)擬合優度檢驗:■2=0.9691說明回歸方程的解釋能力為96.91%,即消費拉動、投資拉動和出口拉動對經濟增長變動的解釋能力為96.91%,回歸方程的擬合優度很好。
(二)結構性突變年份的確定
在模型(1)回歸結果的基礎上,利用鄒檢驗判斷消費、投資和出口對經濟增長協同拉動作用發生結構性突變的年份。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通過對1995~2015年期間的數據逐年進行鄒檢驗,發現其中2000~2002年均通過鄒檢驗,且檢驗結果相同,而2003年(含)以后均不能通過鄒檢驗。這說明在2000~2002年期間“三駕馬車”對我國經濟增長的拉動受到來自經濟系統的需求或供給帶來的沖擊,亦或者是制度轉變的結果,造成消費、投資和出口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發生結構性變化。
表二 2000/2001/2002年鄒檢驗結果
■
表三 2003年鄒檢驗結果
■
為了進一步確定“三駕馬車”對經濟增長協同拉動作用發生結構性變化的年份,分別對2000、2001、2002、2003年采用虛擬變量法進行檢驗。在模型(1)回歸的基礎上,引入虛擬變量D0、D1、D2、D3。設根據同一總體兩個樣本估計的回歸模型分別為:
樣本1:■
樣本2:■
定義虛擬變量如下:
■
將樣本1和樣本2的數據合并,估計以下模型:
■ (2)
利用t檢驗判斷Di、lnXFLD*Di、lnTZLD*Di、lnCKLD*Di系數的顯著性,可以得到四種檢驗結果:
(1)所有系數均等于0,即a0=b0、a1=b1、a2=b2、a3=b3,表明兩個回歸模型之間沒有顯著差異,為“重合回歸”。
(2)Di的系數不等于0,lnXFLD*Di、lnTZLD*Di和lnCKLD*Di的系數等于0,即a0≠b0、a1=b1、a2=b2、a3=b3,表明兩個回歸模型之間的差異僅表現在截距上,為“平行回歸”。
(3)Di的系數等于0,lnXFLD*Di、lnTZLD*Di和lnCKLD*Di的系數不都等于0,即a0=b0、a1≠b1或a2≠b2或a3≠b3,,表明兩個回歸模型的截距相同,但斜率存在顯著差異,為“匯合回歸”。
(4)Di、lnXFLD*Di、lnTZLD*Di、lnCKLD*Di均不等于0,即a0≠b0、a1≠b1、a2≠b2、a3≠b3,表明兩個回歸模型完全不同,為“相異回歸”。
以上四種情況,只有第(1)種情況的模型結構是穩定的,其余情況都表示模型不穩定。為了確定樣本1和樣本2存在顯著差異的時點,在確定突變點時我們遵循盡量使得模型符合第(4)種情況回歸結果的原則。運用Eviews8.0對模型(2)進行回歸,發現對D0、D1、D2的回歸結果相同:
對D3的回歸結果:
在10%的顯著性水平下通過反復對比,我們最終確定樣本1和樣本2模型結構是在2002年前后出現明顯差異,即消費、投資和出口對我國經濟增長協同拉動作用發生結構性突變的年份是2002年。
根據以上回歸結果,我們可以得到在2002年前后,“三駕馬車”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發生變化的“相異回歸”為:
可以發現,從絕對數來看,在2002年前后,“三駕馬車”中的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發生的變化最大,其次是投資,最后是出口;從相對值來看,我們可以得到a1 這說明,在2002年以后,消費和出口對經濟增長的拉動效率有所增強,而投資對經濟增長的拉動效率降低,“三駕馬車”對經濟增長的拉動效應發生結構性變化。 三、對“三駕馬車”拉動經濟增長結構性突變點的分析 1956年,R·索洛在關于經濟增長模式的討論中就提出依靠投資拉動的經濟增長,投資的回報率一定是遞減的。事實上,在2010年之后,投資對GDP增長率的拉動急劇下降,投資也不再是對經濟增長貢獻最大的拉力。“十三五”時期,我國提出要在保持經濟增長和轉變發展方式等方面取得明顯突破,促進經濟增長方式向依靠消費、投資和出口“三駕馬車”協調拉動。 從當前國內外經濟形勢看,全球經濟復蘇仍存在不穩定、不確定性因素,國內支撐經濟發展的要素也在發生深刻變化,面對我國經濟正處于結構調整陣痛期、增速換擋期,“三駕馬車”對經濟增長的拉動效應也要隨之而變。 首先,消費對我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一直延續強勁勢頭,這說明消費對穩定經濟增長將繼續發揮重要作用,而隨著消費對經濟增長拉動效率的提高,消費在拉動經濟增長中發揮的關鍵基礎作用還將進一步增強。當前傳統消費面臨升級,新興消費蓬勃興起,我國居民消費需求正在呈現出從重視量到追求質、從有形物質產品向服務消費、從模仿型消費向個性化多樣化的趨勢。促進新消費從需求側角度來說要提高居民收入,供給側角度來說就是要增加高品質產品和服務的有效供給。刺激新消費涉及到消費主體、消費客體、消費權益、產品供給、市場環境、法制環境和信用環境等多方面因素,擴大消費需求是一項長周期的系統工程。 其次,盡管出口對經濟增長的拉動效率在提高,但是出口狀況很容易受到國際經濟形勢影響,同時也會受國內經濟結構的制約,這導致出口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波動性較大。當前我國出口重心正在由低附加值產品向高附加值產品轉變,具有相對優勢的資源型產品和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出口比重在不斷下降,新的競爭力正在形成。隨著傳統出口產業競爭力趨于弱化,我國出口面臨轉型升級的壓力,而出口轉型不僅僅是外貿企業轉型,而是整個產業的轉型升級,也是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 綜上所述,未來最能夠直接拉動我國經濟增長的仍是投資,但是要改變舊的投資內涵。事實上,投資能夠帶動消費和出口。一方面,消費需求的持續增加是以收入為前提,收入的增長有賴于勞動生產率的不斷提高,而勞動生產率水平的提高來源于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另一方面,我國出口結構正在逐步優化升級,出口結構中技術密集型產品比重持續增加。這兩者都必須以投資為載體,技術創新、產業和產品的轉型升級都需要投資作為支撐。 未來在拉動我國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中,仍要繼續發揮投資在穩增長中的關鍵作用,但是要賦予投資新的內涵。我們應當從規模速度型拉動向質量效率型拉動方式轉變,尤其是發揮投資在創新驅動中的關鍵作用,擴大中高端領域投資以加快新技術、新產品研發,助力傳統產業實現轉型升級,為經濟增長培育新動力。 參考文獻 [1]郭慶旺,趙志耘.中國經濟增長“三駕馬車”失衡悖論[J].財經問題研究,2014(9):3-18. [2]孫敬水等.計量經濟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4. [3]高鐵梅等.計量經濟分析方法與建模-Eviews應用及實例[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6. 基金項目:河南省教育廳2017年度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互聯網金融推動我國經濟增長“三駕馬車”轉型升級的路徑研究》(項目編號:2017-ZZJH-358)。 作者簡介:王雪然(1986-),女,漢族,河北石家莊人,助教,碩士,主要從事宏觀經濟理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