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紅艷
【關鍵詞】 幼兒;家庭教育;關注度;健全人格;培訓
【中圖分類號】 G61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7)18—0024—01
家庭教育對幼兒的健康成長起著重要的作用,為幼兒的生存和發展奠定基礎,與未來國民素質的提升等方面關系密切。如何抓好家庭教育,特別是圍繞農村留守、半留守幼兒家庭教育的缺失和缺位形成的“情感荒漠化”現狀,采取哪些有效措施進行彌補,需要引起我們的關注。
一、導致農村幼兒家庭教育荒漠化的原因分析
1. 監護人責任落實不到位。父母作為家庭教育的主要實施者,負有不可推卸的監管責任,部分年輕家長因各種因素的缺位,直接將孩子交給長輩撫養,教育責任和監護責任沒有盡到,阻礙了幼兒健康成長。加之在幼兒生活習慣和養成教育方面存在放養式和包辦式二元現象,以幼兒施婷婷為例,該幼兒父母做生意,孩子的生活起居和教育由外婆包攬,隔代教育導致孩子出現以自我為中心、責任意識欠缺、動手能力弱等不良傾向。
2. 家庭教育能力欠缺。部分條件較好的農村家庭,唯分數論、唯成績論思想嚴重,不尊重教育規律,對幼兒進行各種高強度啟蒙訓練,結果適得其反,導致幼兒產生了逆反心理、厭學情緒,家庭關系緊張。如幼兒張童童是獨生子,個性孤僻、叛逆,不善溝通。調查得知,該幼兒父母文化程度都不高,做生意積累了一些財富,對孩子期望過高,對孩子教育過分嚴格,看到孩子表現不突出時,采取簡單粗暴的教育方法,形成親子關系的惡性循環,影響了幼兒健康成長。
3. 家庭教育投入和關注度不高。部分農村家長存在“重男輕女”思想,致使部分幼女產生自卑、孤僻等負面情緒;有些父母自身道德修養不高、認識不到位,向幼兒灌輸一些庸俗、功利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嚴重影響孩子的認知和做事的風格,出現幼兒人際交往能力弱、行為過激、親情觀念淡漠等人格扭曲現象。
4. 家庭教育合力不夠。部分農村家庭科學育兒知識欠缺,把孩子的教育問題全部推給母親,父親缺席孩子的成長過程,忽視了父親在幼兒成長期的重要作用;部分家庭的裂痕、矛盾,甚至是父母離異造成單親孩子,讓孩子成了無辜的受害者,產生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
二、對農村幼兒家庭教育的建議
一是想方設法做好陪伴工作。陪伴是對幼兒最好的教育,針對農村幼兒家庭情況和經濟情況,完全把父母留下來陪伴孩子成長不太現實。筆者認為,幼兒園應積極搭建平臺,加大家園共育力度,充分發揮“互聯網+”教育功能,開通留守兒童“親情專線”,通過QQ、微信等功能,定期連線留守兒童父母,讓孩子與父母面對面;另外,把孩子的成長用圖文形式記錄,附帶指導性的家庭教育知識,讓幼兒父母看到孩子的成長歷程,將家庭教育的相關知識潛移默化、慢慢滲透,形成父母缺位但教育到位的常態,盡最大努力減小不利于孩子發展的因素。同時,盡可能動員家長調整外出務工方式,努力承擔起教育孩子的責任,并積極與幼兒園配合,形成教育合力。
二是正面引導彌補家庭教育不足。加強家園溝通,讓非監護人的家庭成員樹立正確的家庭教育意識,明確家庭教育的目標,用良好家風家訓攻克家庭教育的難點,同時,幼兒園對幼兒進行分類施教,為這留守孩子創設符合孩子發展需要的環境、課程、區角,給予這一類孩子更多動手操作的機會,引導孩子主動學習、探索,學會生活、快樂游戲,讓幼兒在學習生活中體驗成功、增強自信、健全心智。
三是言傳身教促進幼兒健全的人格形成。父母要與幼兒園建立持久的理解、溝通、交流和互動,為孩子的成長之路提供豐富的知識和養料。特別是針對留守兒童,父母要用心傾聽孩子的心聲,了解幼兒的需求,給予孩子更多的關愛和守護,用良好的言行為孩子樹立成長的榜樣,激發幼兒求真、向善、崇美的動力,培養孩子積極樂觀、昂揚向上的精神氣質。同時,針對待孩子的錯誤行為,在孩子理解能力和承受能力范圍內采取容錯改錯措施,教給孩子改正的方法,做一個能給予孩子更多選擇權、嘗試權和犯錯權的優秀父母,讓幼兒在有梯度的教育曲線中快樂成長。
四是加大對家長的培訓力度。發揮家庭教育學會平臺聚合教育資源、交流教育智慧的作用,利用多種媒體開展系統、專業的家庭教育培訓,引導父母堅守家庭教育陣地,科學施教、藝術施教、文明施教。同時,深入分析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失效的共性原因和個性因素,因材施教、因人施策,提出指導性的意見和策略,智慧地解決子女教育中出現的問題。幼兒園要加大家園共育力度,有針對性地開展多種形式的家園共建活動,增進親子關系,鼓勵父母主動了解孩子、寬容孩子、鼓勵孩子、陪伴孩子,提高家庭教育的有效性。
編輯:蔡揚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