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蕾
【摘要】隨著我國金融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近年來新成立的民營銀行在開展產品創新和業務創新的基礎上,利用大數據、互聯網等信息技術,為客戶提供普惠金融服務,走出了差異化發展的道路。在這一過程中,由于經營模式的變化,傳統商業銀行績效評價體系已經無法滿足民營銀行特別是致力于發展互聯網金融業務的民營銀行的需要。在這一背景下,本文通過分析當前我國商業銀行績效評價現狀、民營銀行改進績效考評體系的必要性的基礎上,從構建準互聯網型民營銀行績效考核體系的角度,提出了具體的對策和思路。
【關鍵詞】互聯網型民營銀行 績效評價體系 構建
一、我國商業銀行績效評價現狀
商業銀行績效評價是指運用一系列財務、非財務指標和一定的評估方法,對商業銀行經營目標實現程度進行考核和評價。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我國金融改革的持續深入,各大商業銀行逐步開展績效評價工作。在這一過程中,國內各商業銀行越來越多的借鑒國際先進銀行的理念和方法,經歷了從單一向綜合、由定性為主向定量為主、由重規模向重價值的演變過程,也反映出我國商業銀行逐步向現代商業銀行轉變的商業化軌跡。在銀行內部,近年來也分別建立了各具特色的績效考核體系,并在實踐中不斷調整變化以適應自身改革和戰略實現的要求。從思路和方法上看,主要有以下特點:
第一,采用以縱向考核和多指標考核為主的考核體系,即由總行、一級分行及其承擔管理職能的分支機構,從經營績效、業務發展、風險控制、資產質量等維度,賦予不同權重,對各級分支機構及其管理者進行評價。
第二,構建了以財務類指標為核心的平衡發展考核模式。多年來,先后引進了杜邦分析法、經濟增加值(EVA)、風險調整后資本回報率(RAROC)等指標用于績效評價,且日漸重視規模、效益和質量的平衡發展。
二、民營銀行改進績效評價體系的必要性
(一)民營銀行發展現狀
由于受到監管政策的限制以及差異化發展的要求,民營銀行在負債端無法依賴傳統銀行的獲客渠道吸收存款,在資產端也難以通過傳統的大中型企業授信發展模式賺取穩定收益,只能通過開展產品、服務、管理和技術創新,實現特色化發展。在目前已開業的各家民營銀行中,基于股東背景、區域特色和目標客戶群體的差異,形成了純互聯網型、準互聯網型、傳統型等三大類型。
(二)民營銀行改進績效評價體系的必要性
新型民營銀行由于規模較小,加之監管政策暫不支持其采取網點擴張式的傳統銀行發展模式,因此只能通過產品創新、業務創新和渠道創新,與傳統銀行開展錯位競爭,實現差異化發展。在這一背景下,民營銀行績效考核也必須隨之進行調整,既要借鑒、繼承傳統銀行的績效考核模式,同時也要認識到傳統考核模式存在的困難和挑戰,從而構建適合自身發展模式的考核指標體系。
1.傳統商業銀行績效考評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考評指標無法有效實現戰略及經營目標落地。當前商業銀行考評指標雖然涵蓋了經營績效、風險控制、資產質量、業務發展、內部管理等方面,但總體上仍側重于效益、資產質量、經營規模等財務類結果性指標,存在一定的滯后性,不夠重視過程,缺乏客戶體驗、員工發展等前瞻性指標,限制了銀行整體戰略及經營目標的實現。
二是風險成本計量指標難以有效落地。在銀行風險管理理論中,廣義的風險成本既包括針對預期損失計提的資產減值準備支出,還包括針對非預期損失而保有經濟資本的成本。雖然許多行引入了經濟資本概念,但由于數據儲備和質量達不到要求,經濟增加值或經濟資本只能做到模擬測算,難以準確反映區域、行業及產品等差別。風險調整后資本回報率(RAROC)指標計算出來的結果通常較高,加之需要開發大量有效的數學模型和大量銀行內部的歷史數據,風險成本計量在總體上采用相對簡單的系數法,未采用計量更為準確、實施要求更高的內部評價法。
2.建立適應自身發展模式的新型考核指標體系。
在差異化發展過程中,隨著互聯網和準互聯網型民營銀行將金融科技與零售、消費金融等業務進行全面融合,因此如何構建與時俱進的考核體系,對互聯網型和準互聯網型民營銀行來說便成了全新的考驗。目前,互聯網型和準互聯網型業務發展及業務模式如下:
(1)互聯網型民營銀行。
作為全國首家民營銀行,深圳前海微眾銀行定位為互聯網型銀行,無實體經營網點,主要依靠大股東的平臺優勢,打造自身核心競爭力。2015年以來,該行所開發的互聯網信貸產品“微粒貸”,能夠實現7*24小時無間斷審批和授信服務。截至2016年年末,微粒貸累計發放貸款約1987億元,而貸款不良率僅為0.32%,全年實現凈利潤4.01億元。與此同時,該行借助強大的渠道優勢,與數十家銀行進行合作,當年全行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占比為22.95%,盈利能力和中間業務收入占比均遠高于傳統型民營銀行。
(2)準互聯網型民營銀行。
目前,上海華潤銀行、福建華通銀行、江蘇蘇寧銀行、吉林億林銀行和威海藍海銀行均定位為準互聯網型銀行。例如,作為山東省首家獲批籌建的民營銀行,威海藍海銀行于2017年成立伊始便定位為準互聯網型銀行,實行“線下+線上”融合發展的模式,在開展傳統基礎銀行業務的同時,致力于搭建“準互聯網型”銀行平臺,聚焦中小企業和個人客戶,通過重點開展互聯網金融、消費金融業務,實現差異化發展。
三、構建準互聯網型銀行績效評價體系的思路
對于準互聯網型民營銀行來說,在構建自身考核體系過程中,既要借鑒、繼承傳統銀行的績效考核模式,同時也要認識到傳統考核模式存在的困難和挑戰,運用互聯網思維模式,構建適合自身發展模式的考核指標體系。
(一)傳統線下業務考評體系的構建
1.以銀行價值和員工利益最大化為考評核心目標。作為準互聯網型民營銀行,開業后各項系統建設和線上業務渠道建設均需要一定的周期。因此,開業初期要以傳統銀行業務為主。在制定考評政策過程中,一是要借鑒傳統商業銀行績效評價體系,確定具體的考核指標體系。二是要充分發揮民營銀行機制相對較為靈活的優勢,體現鼓勵價值創造的核心目標。endprint
2.逐步建立以EVA和BSC為核心的績效評價體系。在對利潤中心考核時,要突出EVA在資源配置中的核心作用,在控制成本的同時,提高經營效率。在對成本中心進行考核時,要考慮到EVA這一財務指標的局限性,并組織各成本中心制定本條線平衡記分卡考核指標體系,通過績效考核促進各項業務的發展,確保全行戰略目標得到貫徹落實。
3.建立適應EVA考核的配套考核機制。針對目前各商業銀行在實施EVA考核時普遍存在風險成本、資本成本、內部資金轉移價格和經營分攤等計算EVA組成要素計量不夠科學的準確的問題,民營銀行應在建行初期,特別是系統建設時應提前認識到信貸風險評級、數據質量及模型搭建、考核指標口徑等項工作對于EVA考核的重要性,通過數據積累和系統支持,建立全行統一的、基于市場的風險計量、經營成本分攤方法以及經濟資本內部評級、內部資金轉移定價體系。在此基礎,對EVA指標的計算方法進行動態調整,逐步完善績效評價指標體系。
(二)線上業務考評體系的構建
從微眾銀行開展互聯網金融的成功案例可以看出,其主要通過運用平臺和技術優勢,在打造“傳統數據+互聯網數據”為核心的互聯網金融風控體系和基于大數據技術的反欺詐體系的基礎上,實現大批量獲客和有效篩選客戶,有效分散和規避信用風險。由此可見,民營銀行如要在互聯網金融業務上取得突破,必須要通過技術創新,降低與中小客戶之間的信息不對稱程度和交易成本,實現風險和收益的匹配。根據這一特點,在構建線上業務考評體系時,應以打造核心產品為核心,圍繞目標市場細分,打造精品業務和爆款產品來制定考核政策。
1.短期以打造產品為考核重點。產品是銀行立足生存和長遠發展的戰略要素之一。客戶的需求及其對產品的感知,則是產品設計的核心。對于商業銀行來說,線上產品的設計需立足于客戶的需求,綜合運用各種信息技術手段予以實現。在研發線上產品及相應系統過程中,應重點圍繞客戶體驗、研發效率和系統可拓展性,設計有針對性、可測量的考核標準,對產品研發過程中的目標客戶及市場細分、需求分析、研發進度、產品創新性評估等流程進行全流程考核。同時,由于產品的研發涉及多部門,因此實施考核時要加大對部門間協同效果的考核力度,力爭打造爆款產品。產品上線后,重點對系統迭代升級頻率以及優化客戶需求情況為重點實施考核。
2.中期以加強平臺合作、互聯互通為考核重點。目前主流的互聯網金融產品,均立足于平臺優勢,運用互聯網技術,充當平臺與中介的角色,為合作銀行篩選客戶,為個人和小微企業提供授信,避免了傳統銀行的重資產和重負債模式,不僅實現了風險隔離,也符合監管部門關于資本充足率、存貸比等方面的要求。對于缺少股東互聯網平臺及客戶信息數據優勢的準互聯網型民營銀行來說,應加大與擁有客戶消費、交易數據等互聯網型銀行、互聯網金融公司、供應鏈金融平臺公司、資產交易所的對接和合作。在此基礎上,通過研發系統,實現業務的對接和交叉銷售,實現互聯互通。
3.長期以建設節約資本的交易銀行體系為考核重點。長期而言,準互聯網民營銀行應根據自身資源及現狀,通過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等工具,搭建線上平臺,主要從供應鏈金融和互聯網金融兩個業務方向,為企業和個人客戶提供線上化的服務和產品。具體而言,交易銀行中的結算業務能夠形成大量具有穩定、持續、低成本的結算性存款,而互聯網線上貸業務可帶來較高的收入和利潤。因此,在對供應鏈金融業務進行考核時,應圍繞支付結算、現金管理、貿易融資、資金托管等金融服務,提高客戶粘性、增強客戶體驗為核心,重點考核結算量、核心客戶數等核心指標。在互聯網金融服務方面,以節約資本、提高中間業務收入、客戶數量為重點,平臺建立初期重點考核流量、用戶數、APP下載數等指標,成熟后重點考核盈利能力、風險控制以及凈利差等指標。
參考文獻
[1]周學東.民間資本發起設立民營銀行的思考[J].中國金融,2013,19:28-31.
[2]袁博,李永剛,張逸龍.互聯網金融發展對中國商業銀行的影響及對策分析[J].金融理論與實踐,2013(2):66-70.
[3]周汝,韓慶蘭.基于BSC的企業戰略業績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2006.2.
[4]張云.商業銀行績效評價體系研究[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5.
[5]王艷.經濟增加值(EVA)財務管理體系分析[J].商業會計.2002,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