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顯榮 劉青 吳壽桐

【摘要】 目的 探討分析在腦性癱瘓患兒康復治療中應用核心穩定性訓練配合綜合康復訓練的作用。方法 60例腦性癱瘓患兒, 采用數字法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各30例。對照組患兒給予綜合康復訓練, 觀察組患兒在對照組基礎上加以核心穩定性訓練, 比較兩組的效果。結果 治療前兩組患兒粗大運動功能測量量表(GMFM-88)、Peabody運動發育量表評價精細運動發育商(FMQ)、兒童功能獨立性評定量表(WeeFIM)評分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兒GMFM-88評分、FMQ評分及WeeFIM評分優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4.47、2.36、2.39, P<0.05)。結論 臨床在小兒腦性癱瘓治療中采用核心穩定性訓練配合綜合康復訓練能有效使患兒神經運動功能改善, 促進患兒日常生活能力的提高, 值得推廣。
【關鍵詞】 腦性癱瘓;核心穩定性訓練;綜合康復訓練;小兒;作用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34.089
小兒腦性癱瘓是臨床較為常見的一種以各運動功能障礙為主的綜合征, 其誘發病因復雜多樣, 患兒一旦發病智力水平、生活自理能力會下降, 為患兒及其家屬造成了嚴重的負擔, 臨床有效治療具有重要意義[1, 2]。綜合康復訓練是一種針對患者康復的綜合性治療方法, 其有著確切的康復效果, 不過往往缺少以全身軀干為核心的穩定訓練[3]。本研究分析在腦性癱瘓患兒康復治療中應用核心穩定性訓練配合綜合康復訓練的作用,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抽取本院2015年2月~2017年2月收治的60例腦性癱瘓患兒, 所有患兒均符合相關診斷標準及本次研究需求, 患兒家屬均簽署了知情同意書。采用數字法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各30例。觀察組中男16例, 女14例;年齡1~9歲, 平均年齡(4.6±1.5)歲。對照組中男15例, 女15例;年齡1~8歲, 平均年齡(4.5±1.3)歲。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對照組 患兒給予綜合康復訓練, 主要內容為:①給予患兒2次/d以Bobath療法及Rood為主的神經發育療法, 30 min/次;②給予患兒中醫治療, 中醫推拿1次/d, 30 min/次,
6個月以上患兒加以中醫針灸治療, 1次/d, 留針30 min/次;③給予患兒藥物治療, 取腦蛋白水解物注射液對患兒靜脈滴注治療, 6個月以上10 ml/d, 6個月以下則5 ml/d, 同時給予患兒腦苷肌肽注射液靜脈滴注, 1歲以上2 ml/d, 1歲以下1 ml/d, 連續治療1~2個月;④給予患兒引導式教育, 2次/d, 30 min/次;⑤給予患兒感覺統合訓練, 1次/d, 30 min/次。共實施12周。
1. 2. 2 觀察組 患兒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加以核心穩定性訓練治療, 具體內容為:①給予患兒翻身訓練, 主要包括被動和主動翻身, 可借助器械訓練患兒肩部或骨盆控制;②給予患兒腰部加壓或腹部按壓訓練, 同時訓練患兒體位轉換, 以提高患兒坐位平衡, 包括橫坐位、仰臥位、長坐位等;③借助滾筒對患兒實施爬位訓練, 或以爬位進行雙下肢交替運動訓練;④首先使患兒處于扶站位, 對患兒實施骨盆控制協調訓練, 然后逐漸過渡到彎腰拾物訓練, 并逐漸開始對患兒實施行走訓練。共實施12周。
1. 3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治療前后對兩組患兒采用GMFM-88評分、FMQ評分及WeeFIM評分進行評價, 均為分數越高表示恢復越好。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治療前兩組患兒GMFM-88評分、FMQ評分及WeeFIM評分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兒GMFM-88評分、FMQ評分及WeeFIM評分優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4.47、2.36、2.39, P<0.05)。見表1。
3 討論
腦性癱瘓在小兒時期較為常見, 腦部為病變部位, 常會累及四肢, 并伴有癲癇、智力缺陷、精神障礙等癥狀, 其病因主要包括產婦年齡偏高、多胎、早產、窒息、低出生體重等[4]。小兒腦性癱瘓嚴重影響患兒健康發育, 為患兒及其家屬帶來了嚴重負擔, 臨床有效治療一直是臨床研究方向[6-8]。
綜合康復訓練是一種綜合性的康復治療方法, 本次研究中實施綜合康復治療包括運動鍛煉康復治療、中醫康復治療、藥物治療等[9, 10]。綜合康復訓練主要針對肌肉牽拉、肌張力等技術為主, 缺少針對性的以全身軀干為核心的穩定訓練, 故而在綜合康復訓練中配合核心穩定性訓練能夠使治療更為全面。結果顯示, 治療前兩組患兒GMFM-88評分、FMQ評分及WeeFIM評分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兒GMFM-88評分、FMQ評分及WeeFIM評分優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充分印證了核心穩定性訓練配合綜合康復訓練的效果。
綜上所述, 臨床在小兒腦性癱瘓治療中采用核心穩定性訓練配合綜合康復訓練能有效使患兒神經運動功能改善, 促進患兒日常生活能力的提高, 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陳艷平. 家庭康復護理對小兒腦癱的康復影響. 護理實踐與研究, 2013, 10(5):41-42.
[2] Heinze F, Hesels K, Breitbach-Faller N, et al. Movement analysis by accelerometry of newborns and infants for the early detection of movement disorders due to infantile cerebral palsy. Medical & Biological Engineering & Computing, 2010, 48(8):765-772.
[3] 趙曉忠. 小兒腦癱的綜合康復訓練. 中外健康文摘, 2011, 8(2):403.
[4] 任青. 小兒腦癱患兒的康復護理體會. 中國當代醫藥, 2010, 17(19):128, 131.
[5] Ghasia F, Brunstrom-Hernandez J, Tychsen L. Repair of strabismus and binocular fusion in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 gross motor function classification scale. Investigative Ophthalmology & Visual Science, 2011, 52(10):7664-7671.
[6] 劉冬芝, 尚清. 核心穩定性訓練配合綜合康復在小兒腦性癱瘓康復治療中的應用. 中國中西醫結合兒科學, 2017, 9(3):185-187.
[7] 豐利, 王君. 核心肌群訓練在腦癱患兒康復中的作用. 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 2013, 15(8):330.
[8] 劉啟雄, 萬子超. 核心穩定性訓練治療痙攣型腦癱的隨機對照研究. 鄂州大學學報, 2016, 23(6):106-109.
[9] 李丹, 劉軍軍, 劉亞瓊, 等. 核心穩定性訓練對腦性癱瘓患兒功能恢復的效果. 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 2015, 21(5):583-585.
[10] 金炳旭, 趙勇, 李素云, 等. 核心穩定性訓練對腦性癱瘓患兒坐位能力的影響. 中國中西醫結合兒科學, 2014, 6(4):324-325.
[收稿日期:2017-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