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麗娜

【摘要】 目的 探討循證護理(EBN)在全身麻醉(全麻)恢復期的應用效果。方法 126例全麻恢復期患者, 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 各63例。觀察組采用循證護理,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 對比兩組患者的護理效果。結果 觀察組護理質量評分(98.7±1.2)分高于對照組的(77.5±3.1)分,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滿意度98.4%高于對照組的84.1%,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1.6%低于對照組的12.7%,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通過循證護理對全麻恢復期患者進行干預, 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護理滿意度, 提高全麻恢復期的安全性, 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 循證護理;全身麻醉恢復期;應用效果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34.099
EBN是隨著循證醫學發展而出現的護理學新理念, 醫護人員在計劃其護理行為過程中將科研與臨床經驗、患者需求相結合獲得實證, 作為臨床護理依據的過程, 用實證對患者實施最佳護理的新模式 [1], 已成為現代護理發展的趨勢, 被逐步應用于臨床護理實踐中。麻醉恢復室(postanesthesia care unit, PACU)是手術后患者早期恢復的場所, 包括手術后全麻及區域麻醉后患者。保障患者從手術和麻醉狀態安全平穩恢復是PACU的主要工作, 也是圍術期麻醉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2]。現對本院PACU全麻恢復期的126例患者分別采用循證護理和常規護理模式的效果進行統計、分析、對比, 探討循證護理的優點, 為今后的實際臨床護理工作提供參考。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6 年1 月~2017 年1 月PACU收治的全麻手術后麻醉恢復期患者126例, 男77例, 女49例, 年齡6~82歲, 平均年齡(47.3±11.6)歲。其中靜脈復合全麻+氣管插管91例, 靜-吸復合全麻+氣管插管24例, 單純靜脈復合全麻11例。以隨機分組的方式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各63例。
1. 2 方法
1. 2. 1 觀察組 采取循證護理模式:對每個患者的全身狀況、術中情況、結合全麻恢復期的特點(從呼吸、循環、神經系統進行循證觀察)及可能出現的相應并發癥進行全方位的評估、監測, 針對評估、監測結果, 對每個患者提出針對性的臨床問題并應用電子檢索系統和期刊檢索系統找出循證數據支持, 將循證觀察及循證支持的結果運用到實踐的治療護理中, 制定并采取個性化的護理方案。
1. 2. 2 對照組 采用常規護理模式:根據護理人員對手術的了解, 及以往護理經驗進行密切觀察對癥處理。
1. 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術后3 d進行回訪, 主要針對患者對護理的滿意程度、護理質量的評價及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進行調查。記錄兩組患者護理質量評分、滿意度、并發癥發生率。參照《手術室工作質量評價標準(2016年修訂版)》[3]擬定護理質量評分量表, 總分值為100分, 其中包括護理管理質量40分、安全管理20分、護理工作質量20分及醫院感染控制20分, 評分>90分為優良, <70分為亟待改進。根據本院自制問卷調查表評定護理滿意度, 分為滿意、基本滿意和不滿意, 滿意度=(滿意+基本滿意)/總例數×
100%。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5.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觀察組護理質量評分(98.7±1.2)分高于對照組的(77.5±
3.1)分,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滿意度98.4%高于對照組的84.1%,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1.6%低于對照組的12.7%,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隨著醫學的不斷發展, 全麻的應用已日益廣泛, 麻醉恢復期是全麻術患者從麻醉狀態逐漸蘇醒的過程, 為麻醉后重要生理功能全面恢復的關鍵時期, 也是圍麻醉期護理管理的重要環節 [4]。由于麻醉和手術創傷對機體內環境的影響, 手術結束后, 殘余的麻醉藥、肌松藥和神經阻滯藥仍存在著干擾作用, 患者在全麻蘇醒期均有不同程度的生命體征變化。因此, 圍麻醉期全程管理是保證患者安全平穩度過恢復期, 減少術后早期并發癥發生的關鍵, 所以在護理過程中必須選擇一種更科學有效的護理措施和護理模式[5, 6]。傳統護理模式主要針對全麻患者恢復期出現問題和并發癥進行管理, 如惡心嘔吐、呼吸抑制、寒戰等的處理, 但缺乏麻醉患者個性化和差異化管理, 導致很多患者主觀感較差, 麻醉恢復質量不一 [7, 8]。而循證護理是護士審慎、準確而明智地應用當前所能獲得的最好研究證據, 結合護理專業技能、臨床經驗和科研成果并考慮患者的實際情況、價值觀和愿望, 制定出適合患者實際情況科學護理方案 [9, 10]。同時循證護理又稱為實證護理, 可簡單的理解為“遵循證據的護理”, 這也是循證護理的核心, 只有遵循和應用科學依據, 才能真正做到“以患者為中心”。
本文以循證護理與傳統常規護理模式在全麻恢復期的應用效果進行對照研究, 其結果顯示, 觀察組護理質量評分(98.7±1.2)分高于對照組的(77.5±3.1)分,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滿意度98.4%高于對照組的84.1%,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1.6%低于對照組的12.7%,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與整個護理細節的完善和實施預防性措施有關。
綜上所述, 通過循證護理對全麻恢復期患者進行干預可以有效降低并發癥發生率, 提高全麻恢復期的安全性及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循證護理的臨床效果值得肯定, 在醫學領域也具備廣泛的應用空間及價值。
參考文獻
[1] Dicenso A, Cullum N, Ciliska D, et al. Evidence-Based Nursing: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Public Health, 2000, 3(1):7-8.
[2] 吉曉萍, 呂晴. 循證護理在預防全麻術后恢復期并發癥中的應用. 護理實踐與研究, 2012, 9(17):138-139.
[3] 劉娟. 手術標準化護理方案對手術室工作效率及護理質量的改善效果評價. 上海護理, 2016, 16(7):77-79.
[4] 宋愛勝. 循證護理在手術室整體護理中的應用. 齊魯護理雜志, 2013, 31(24):102-104.
[5] 唐愛春, 涂燕喜, 郭瑞萍. 整體護理和循證護理在手術室護理中的作用. 國際護理學雜志, 2012, 31(3):400-402.
[6] 孫秀杰, 莫劍妹, 胡文知, 等. 全麻術后監護中循證護理的應用. 現代醫藥衛生, 2010, 26(24):3792-3793.
[7] 趙超男. 循證護理預防全麻恢復期患者躁動的應用研究. 中醫臨床研究, 2010, 2(6):119-120.
[8] 楊文嫻, 鄧彩霞, 梁建麗, 等. 循證護理在全麻病人低體溫護理中的應用效果觀察. 國際醫藥衛生導報, 2012, 18(16):2483-2485.
[9] 肖巧華. 循證護理在全麻后留置尿管的應用效果觀察. 中國醫藥指南, 2015(12):235-236.
[10] 吳少芬, 吳珊瑚, 蘇雪娥. 循證護理在高血壓患者圍手術期麻醉中應用效果分析. 黑龍江醫藥科學, 2017(1):109-110.
[收稿日期:2017-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