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榮華
摘 要:在我國社會中,存在這樣一個兒童群體,他們的童年成長沒有父母的陪伴,沒有充足的物質經濟基礎,也被我們稱之為留守兒童。現如今,留守兒童感恩教育問題成為社會焦點話題,逐漸融入在學校教育中,怎樣進行農村小學留守兒童感恩教育,成為教育教學研究的重點課題。對此,筆者根據多年教育經驗,就留守兒童感恩教育方法進行簡要分析。
關鍵詞:農村小學;留守兒童;感恩教育;方法分析
留守兒童問題是我國城鎮化和工業化發展過程中必然會產生的問題。而其中的重要表現就是留守兒童思想感恩的缺失。留守兒童感恩意識的缺失是多種原因造成的,可能是忽略了家庭感恩教育的培養,也可能是學校沒能正確的進行疏導。此外,還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整個社會都將注意力集中到了對留守兒童單方面的關愛當中,卻沒有留守兒童在得到社會的關愛后是否做出積極的表現。教師作為學生感恩教育的執行者,對這一方面不能忽視,必須適時、適當的對留守兒童進行感恩教育。
知恩圖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由于留守兒童在成長的道路上沒有正確的引導和教育。他們對于文化感恩是怎樣理解的,據調查,從整體上而言,留守兒童文化感恩良好,但是由于缺少父母的關愛、缺少陪伴,他們在感恩言行上也存在不足。
一、 農村小學留守兒童感恩教育問題
(一) 缺少重視
在教育研究、政府、家長方面對于農村留守兒童感恩教育問題缺少重視:第一,政府部門,雖然政府部門對留守兒童給予一定的幫助,但是在感恩教育問題上涉足不多;另一方面,一些教育單位對于留守兒童較多的區域有一定的重視,例如:四川、江西、湖南等,以某區域為例,該留守兒童得到了教育部門的高度重視,定期開展感恩教育活動,并且效果良好;但是一些留守兒童較少的區域,當地政府缺少重視,只是在物質基礎、經濟條件上進行幫助,對于學生的感恩教育涉足不多;在學術界研究方面,對于學生的感恩教育活動也沒有進行深入研究;父母為了給孩子更好的生活,而不得不外出打工,但這份良苦用心并未得到孩子的理解,主要因為家長與學校沒有對孩子進行有效的引導,使得孩子思想意識出現偏差。
(二) 教育理念滯后
傳統的感恩教育主要引導學生懂得感恩、懂得他人的關心、老師的用心。這種感恩教育理念較為落后,很容易引導學生形成錯誤的認知,對感恩教育的理解較為片面。筆者認為:感恩教育包含多方面,例如:受恩、報恩、感恩、知恩等,其中受恩是基礎,知恩是條件;報恩是結果。而傳統感恩教育要求學生在缺少受恩的前提下懂得感恩、報恩,這無疑是感恩教育的缺失。另一方面,傳統教育中多數以說教為主,缺少說服力,使得學生很難在心理上得到深化和理解。
(三) 感恩教育方法不當
第一,感恩教育活動單一。現階段,一些學校在開展感恩教育活動中較為形式化,主要以寫信、大合唱為主,在活動形式上較為單一,缺少教育性。第二,針對性不強。不同年齡階段、不同兒童之間存在顯著的差異性,一些留守兒童自小有著堅強的性格和獨立性,有著較強的責任感,能夠主動擔任家庭大任;而一些兒童由于種種原因,自甘墮落,以自我為中心。因此,在進行感恩思想教育中,還需要根據不同兒童的性格有針對性地開展。但是,根據現階段感恩教育活動開展的情況,多數學校仍然采取一刀切模式。第三,參與人身份單一,現階段,多數學生感恩教育活動主要以教師、學生為主,但是學生需要感恩的對象不僅是教師、學校,也需要父母的參與。但是在感恩活動中,多數沒有父母家長的參與。第四,感恩主體單一。現階段,開展感恩教育活動主要感恩對象為教師、家長,而對于社會、黨、自然等感恩教育卻缺少或被忽略。
二、 農村小學留守兒童感恩教育策略
(一) 將感恩教育融入生活教育中
首先,從節日祝福上開展感恩教育活動,例如:兒童節、母親節、父親節,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以制作賀卡、打電話等活動形式開展感恩教育活動。雖然這與傳統教育相似,但是是有必要的,不過這只是一部分;生活賦予了我們豐富的條件,因此,開展感恩教育可以從生活化入手,相對于說教效果更為顯著。其次,教師引導學生生活中存在的感恩現象,并將自己看到的感恩記錄下來,如果有所感受,可以立即報恩并不一定等到節日。例如:主動收拾家務,爺爺生病為爺爺開藥、請醫生等,對有幫助的人說“謝謝”等,都是感恩的一種表現,養成良好的感恩習慣,習慣說“謝謝、不客氣”等禮貌用語,從生活化入手,在一點一滴中引導學生學會感恩。
(二) 堅持以人為本
隨著新課標的落實,要求教師堅持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協調可持續發展,將以人文本理念融入感恩教育活動中,對學生感恩意識樹立具有幫助性作用。以人為本理念強調將心比心,引導能夠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問題,學會寬容他人、理解他人。農村留守兒童,他們自小獨立成長,缺少關愛,他們渴望得到關注、關心。因此,教師在感恩教育中需要主動關心他們,滿足孩子享受情感需求,讓孩子感受到他人的關愛,感受到社會的幫助,讓學生產生心靈共鳴,感化他們,引導他們也能夠以同等的方式回報他人。另一方面,也要尊重兒童的感恩行為,切不可強制要求兒童的感恩行為,例如:給長輩洗腳等,不要用大人的思想要求他們。
(三) 創建留守兒童之家,別讓一名留守兒童掉隊
隨著農民工進城務工數量增多,農村被留下來的孩子也就越來越多了,這也給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帶來嚴峻的考驗,但作為學校,它是培養人才的重要圣地,也是歷史賦予的重任。對于這一群群被留守的孩子,我們有責任將他們培養成才,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目前農村留守兒童所占比例較大,例如我校共有學生120人,留守兒童就有55人,占全校學生的百分之四十五點八,其中男童23人,女童32人。為此我校學初就要求班主任深入了解學生情況,并聘各班主任為該班留守兒童的代理家長,簽訂代理家長承諾書,組織開展一系列的活動。建立留守兒童檔案卡,全面掌握其數量、家庭及監護人、思想品德、行為習慣、學習態度等情況。學校還創建了留守兒童之家,布置了溫馨的留守兒童活動室,有電腦、電視、電話、圖書角、學生特長展示臺等設施,為這群留守兒童開辟了一片新天地,讓留下的孩子不再寂寞、不再自卑,讓他們感受到學校這個大家庭的溫暖。也和有父母在身邊照顧的孩子一樣感受到足夠的溫暖和關愛,不讓一名留守兒童掉隊。endprint
(四) 疏導留守兒童心理,讓心靈成為明媚的晴空
農村留守兒童最值得關注的問題是心理問題。長期的單親監護或隔代監護,甚至是他人監護、無人監護,使留守兒童無法像其他孩子那樣得到父母的關愛,家長也不能隨時了解、把握孩子的心理動向、思想變化。這種親情的缺失使孩子變得孤僻、抑郁,甚至有一種被遺棄的感覺,嚴重影響到了孩子的心理健康發展。針對這種情況,在通過經常家訪摸清每個學生情況的基礎上,要求班主任將班級留守兒童建立詳細的心理檔案。記載每一個留守兒童的大量信息,包括生日、愛好、父母聯系電話、監護情況、家庭環境、情緒變化等等。學校建立“親情信箱”“親情熱線”,經常提醒孩子與在外的父母通話或寫信,把生活和學習中的苦與樂告訴父母,使情感得以抒發。經常利用班會課、體育課組織歌詠、球類比賽。定期組織召開留守兒童座談會,讓孩子們在座談會上盡情地說,暢談自己的心里話,平時班主任每周至少與這些孩子單獨交流一次,內容可以是說說悄悄話、問問近期心情,也可以推薦一兩篇好文章,也可以陪同走走路。讓他們在老師、學校的引導下勤動手、勤交流。讓他們在學校里能找到“家”的感覺,引導孩子幫助家人適當做些家務,一同和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包包餃子,給父母寄上生日賀信,及時讓父母分享自己的進步和榮譽,點燃孩子們熱愛生活、熱愛父母、親人的熱情。
(五) 積極改善學校教育實施,為留守兒童創造優越的條件
學校要通過各種方式來加大教育資金投入,改善學校辦學條件,不斷完善基礎教育設施的建設。目前,我校正在為實施寄宿制學校而努力,對實施寄宿制后,學校對學生的教育、生活和安全實行全方位管理,教師既教書育人,又扮演“父母”身份的角色,為廣大留守兒童創造一個較好的學習、生活環境,這不僅在很大程度上能解決留守兒童缺乏父母直接關心和臨時監護人無力管教等問題,而且還給他們提供了生活、學習、安全和教育監管的保障,能幫助他們克服面臨的各種困難,使留守兒童在規范化管理和集體生活中逐步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道德行為。
三、 結語
總而言之,感恩教育在小學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尤其在農村留守兒童中,引導他們學會感恩,懂得他人的幫助、理解父母,通過努力學習將來回報社會、報答父母。
參考文獻:
[1]季彩君.教育公平視閾下的留守兒童教育支持——基于留守與非留守兒童差異的實證調查[J].基礎教育,2016(02).
[2]季彩君.基于實證調查的留守兒童教育支持研究——以蘇中X地區為例[J].全球教育展望,2016(0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