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海燕
摘 要:中職藝校學生的數學基礎薄弱,學習能力不強。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需要更好地引導學生掌握解題方法,培養數學思維,提升數學素養。本文從優化素材組織、科學設計活動、把握動態課堂、加強反思總結這幾個方面,探討中職藝校數學教學中,科學預設與精彩生成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中職藝校數學;預設;生成;教學策略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數學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在以人為本、因材施教的新課改理念引領下,教師需要建構“以學為本”、“以生為本”的有效的動態課堂,讓學生在“做學教合一”的自主探究與實踐過程中,掌握知識與方法,進而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與綜合能力。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從精心選取素材、科學設計活動、打造動態課堂、進行反思總結這幾個方面,探討中職藝校數學教學中,科學預設與精彩生成的教學策略。
一、精心選取素材,巧妙預設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精心組織素材是生成性課堂構建的基礎。在全面了解中職藝校學生的認知基礎、個性差異及興趣愛好的前提下,結合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教師選取的素材要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是與生活實際、科技發展、數學經典等相關的問題,以鼓勵學生合作探究、實踐應用。
如筆者在教授“設計中心對稱圖案”時,組織學生以小組形式,收集一些軸對稱、中心對稱的生活圖案或設計圖案,結合這些常見、趣味的圖案素材,展開圖形知識的進一步學習。教授“保險公司怎樣才能不虧本”的相關知識,教師引導學生調查收集現階段保險公司各類保險費用的單價,結合保險賠付案例,展開概率相關資料的收集。通過精心組織素材,優化預設基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探究欲望,發散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從生動、有趣、現實的生活情景中體驗并掌握知識。
二、科學設計活動,深化探究
新課改非常重視對學生實踐能力與自主探究能力的培養。在組織好教學素材后,教師要科學預設,設計符合教學內容、教學目標,讓學生自主實踐探究的課程活動,強化學生的學習體驗。科學預設需要教師對全局有整體的了解,預設出學生知識與能力發展的階段與過程。通過預設,基于做學教合一的理念,采用合適的活動教學策略,讓學生在活動中動態掌握知識與方法。活動形式可以為實驗演示、問題探究、課題研究、調查訪談、辯證討論等,通過預設不同形式的活動,以及活動的各個階段、內容與目標,引導學生圍繞預設展開想象、思考、交流與探究。
如設計“丟棄了多少塑料袋”的主題活動,培養學生數據收集、整理與分析的能力,且從這次活動中提升學生的環保意識。活動一,收集數據。全校每個學生家里一年丟棄塑料袋的數量,若將這些塑料袋都鋪開,能占多大的面積,如何處理這些塑料袋,并思考用土掩埋和高溫焚燒的危害;活動二,分析塑料袋的發明與特點;活動三,進行塑料袋造成的視覺污染與白色污染危害的分析,明確塑料袋給人們帶來的潛在危害;活動四,提出針對性的降低和解決塑料袋污染的對策。通過設計活動,引導學生深入實踐與探究,提升學生數據分析與處理的能力,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教師在設計活動時,如果能把學習活動建立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創設生動有趣的情景,引導學生開展操作、探究、交流等活動,學生就會倍感親切、自信滿滿,從而產生認知的沖動,積極地投入到學習中去,主動地建構知識。
三、打造動態課堂,精彩生成
有效打造動態課堂,科學組織與引導,在動態課堂中產生精彩生成,不斷掌握知識,提升數學思維能力。優化預設、精心準備完成后,在實踐探究活動過程中,學生會提出一些沒有預設到的問題。教師應不拘泥于形式與方法,靈活應變,及時捕捉生成契機,抓住學生的問題,給予學生激勵性評價,鼓勵學生發散思維、創新思考與實踐探究。引導學生對一些看似“無厘頭”的問題進行思考,展開驗證與觀察,建構動態的師生對話課堂。
如在學習“相似三角形”相關知識時,結合“測量大樹的高度”,學生們了解了相似三角形的應用。繼而有一位學生提出“如果還有一棵小一點的樹在人與樹的中間,能不能測量出這棵小樹的高度?”“若小樹高度知道的情況下,向靠近小樹的方向走,距離小樹的距離小于多少時,會看不到大樹的樹頂了?”學生們奇思妙想,設想出不同情形下的問題,教師抓住這些問題,引導學生運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識,展開動態探索與研究,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有時會有意想不到的精彩生成。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遵循因材施教、因勢利導的教學策略的同時,針對突發情況應隨機應變,有效打造動態課堂,鼓勵學生精彩生成。
四、進行反思總結,提升素養
學生實踐探究完成后,經過了不同階段的學習過程,他們觀察了一些現象,也收獲了一些知識與方法。進一步需要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反思與總結,鼓勵學生互動交流,將自主學習、實踐探究過程中的想法、思路與結果,細細縷清,反思未解決的問題,引導學生多角度分析與實踐探究,建構完善的知識網絡。
在講授“圓”這一章的知識時,圖形與圓的位置關系是本章重點。在動態生成學習完成后,教師可引導學生分小組總結,從點與圓、直線與圓、圓與圓這三種位置關系展開系統性的知識建構,設計出網絡圖,由圓出發,細分為三種位置關系,而判定屬于何種關系,分別取決于點到圓心的距離、圓心到直線的距離和圓心到圓心的距離。并且可以制作專題文檔,使學生條理清晰,完善知識網絡。通過反思總結,學生深化了學過的知識,體會到了隱藏在知識中的數學思想方法,有利于新知識的學習。
預設是科學的準備與精心的設計,生成是動態的調控與合理的引導,將靜態預設與動態生成有效結合起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挖掘學生的潛力,引導中職藝校的學生運用多種知識與方法進行實踐探究。在動態的課堂中,促進精彩生成,提高中職藝校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提升數學素養。
參考文獻:
[1]吳鵬.創建中職數學生成性課堂的有效策略[J].中學生數理化:教與學,2015(5):69.
[2]畢維娜.淺談中職數學課堂教學的動態生成策略[J].廣東教育:職教,2012(10):33-34.
[3]趙琴琛.優化預設精彩生成——談信息技術在中職數學教學中的有效應用與展 望[J].當代職業教育,2014(5):7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