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泉 劉軍
【摘要】 目的 探究老年股骨頸骨折采用全髖關節置換術與半髖關節置換術的療效。方法 80例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 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A組與B組, 每組40例。A組行半髖關節置換術治療,
B組行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統計對比治療后兩組髖關節功能評分情況。結果 治療3個月后, B組髖關節功能評分為(87.15±1.26)分, 高于A組的(73.51±1.34)分,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46.9008, P<0.05);治療6個月后, B組髖關節功能評分為(93.08±1.35)分, 高于A組的(79.96±0.78)分,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53.2207, P<0.05)。B組治療優良率(90.0%)稍高于A組(85.0%), 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老年股骨頸骨折臨床治療中采取全髖關節置換術與半髖關節置換術均具有確切的效果, 但前者在恢復患者髖關節功能方面的優勢更明顯。
【關鍵詞】 全髖關節置換術;股骨頸骨折;髖關節功能評分;老年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33.031
老年股骨頸骨折指發生在年齡>60歲人體中的股骨頸骨折[1], 近些年來, 隨著人口老齡化步伐的加快, 老年股骨頸骨折的發生率正呈現出逐年遞增的趨勢, 嚴重影響了老年人群的生活質量。據有關資料顯示[2], 在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中, 發生股骨頭壞死的幾率在20%~30%。當下臨床上對老年股骨頸骨折的治療措施包括人工關節置換以及手術內固定, 并且前者已成為臨床治療各種股骨頸骨折的理想方式。現就本院收治的80例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分成兩組, 分別采取全髖關節置換術與半髖關節置換術治療的效果展開探析, 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5年7月~2017年1月收治的80例明確診斷為老年股骨頸骨折的患者, 根據研究要求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A組與B組, 每組40例。A組女18例, 男22例, 平均年齡(72.15±5.37)歲;B組女19例, 男21例, 平均年齡(72.36±5.29)歲。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A組 行半髖關節置換術:對患者實施腰硬聯合麻醉、硬膜外麻醉或者腰麻, 其后通過外側入路逐層打開至髖部顯露出;于小粗隆上將股骨頸截斷, 將髓腔擴大, 其后試模, 將股骨假體植入, 待復位之后, 對患者雙下肢等進行檢查, 待其穩定性以及活動度滿意后, 在其假體周圍將一根引流膠管放置, 最后將切口依層關閉。
1. 2. 2 B組 行全髖節置換術:術前準備及操作同A組, 應用電鋸將患者的股骨頸截斷, 對其髖臼內軟組織進行清理, 選取合適的髖臼銼, 由小至大, 并置入髖臼假體, 于假體周圍放置一根引流膠管, 將切口關閉。術畢依照患者的恢復情況采取感染預防措施, 包括抗血栓形成干預治療。
1. 3 觀察指標 術后3個月與6個月分別對患者進行隨訪, 記錄兩組髖關節功能評分的情況, 比較兩組治療效果。
1. 4 療效判定標準 參照Harris評分法對患者治療的效果進行評價[3], 評價內容包括關節活動度、畸形、功能以及疼痛四個指標。優:評分為100~90分;良:89~80分;可:79~70分;差:<70分。優良率=(優+良)/總例數×
100%。
1. 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
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治療后髖關節功能評分比較 治療3個月后, B組
髖關節功能評分為(87.15±1.26)分, 高于A組的(73.51±
1.34)分,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46.9008, P<0.05);治療
6個月后, B組髖關節功能評分為(93.08±1.35)分, 高于A組的(79.96±0.78)分,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53.2207, P<0.05)。
2. 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A組:優15例(37.5%), 良19例(47.5%), 可3例(7.5%), 差3例(7.5%), 優良率為85.0%;B組:優19例(47.5%), 良17例(42.5%), 可2例(5.0%), 差2例(5.0%), 優良率為90.0%。B組治療優良率(90.0%)稍高于A組(85.0%), 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4571, P>0.05)。
3 討論
老年股骨頸骨折在老年群體的患病率較高, 患者骨折后不僅會遭受疼痛的折磨, 還會對其正常的生活帶來不良影響, 進而使其生活質量降低, 因此盡早采取臨床治療措施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其不僅能確保患者接受及時有效的治療, 還可減少治療的時間進而降低其不適感, 在提升整體治療效果的同時恢復患者受損關節的功能[4-7]。臨床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時常采取內固定與牽引治療措施, 盡管具有一定的效果, 但術后患者極易出現骨折不愈合甚至是壞死的情況, 外加患者臥床時間久, 因此極易誘發諸多并發癥, 例如壓瘡、肺炎以及心血管疾病等[8]。
在本次研究中, B組患者接受了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 優良率為90.0%, 稍高于A組采取半髖關節置換術治療的85.0%, 兩種術式在治療股骨頸骨折方面均具有顯著的效果, 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半髖關節與全髖關節置換術對患者的創傷較小, 術后可促使患者盡早開展簡單的下床活動。兩組治療后髖關節功能評分比較:治療3個月后, B組為(87.15±1.26)分, 高于A組的(73.51±1.34)分,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46.9008, P<0.05);治療6個月后, B組為(93.08±1.35)分, 高于A組的(79.96±0.78)分,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53.2207, P<0.05)。B組治療優良率(90.0%)稍高于A組(85.0%), 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與蔡宇等[4]研究結論一致, 提示全髖關節遠期療效優于半髖關節術式。胡偉偉等[5]研究指出, 全髖關節與半髖關節各有優劣, 臨床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時須依照患者的實際情況選取合適的手術治療, 對于高齡、身體狀態差的患者, 可選取半髖置換術, 其可減少患者臥床時間, 恢復患者髖關節功能;而對于身體狀態良好的患者可選取全髖置換術, 其可減少術后并發癥, 避免再次手術[9, 10]。endprint
總之, 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時, 全髖關節置換術的遠期效果優于半髖關節置換術, 臨床治療前須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選取最合適的術式, 提高療效, 恢復患者髖關節功能。
參考文獻
[1] 趙紅蓮, 劉曉麗, 馮向春, 等. 全髖關節置換術和半髖關節置換術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的療效比較. 中國老年學, 2014, 34(23):
6671-6672.
[2] 董鋒, 嚴實, 祿代鋒, 等. 氨甲環酸對老年股骨頸骨折行全髖關節置換術圍手術期失血的療效分析. 哈爾濱醫科大學學報, 2015, 49(4):331-334.
[3] 劉歡歡, 關亞軍, 王巧霞, 等. 比較人工股骨頭置換術和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的療效及對生活質量的影響. 中國老年學, 2017, 37(6):1457-1458.
[4] 蔡宇, 周華軍, 程文俊, 等. 加速康復外科聯合標準化康復路徑在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中的應用. 中華創傷骨科雜志, 2016, 18(8):673-678.
[5] 胡偉偉, 晁亞麗, 耿曉娟. 小劑量硝酸甘油對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全髖關節置換術后血流動力學及血清乳酸水平的影響. 山東醫藥, 2017, 57(13):93-95.
[6] 區廣鵬, 肖軍, 鄭佐勇, 等. 金屬大頭全髖關節置換術和半髖關節置換術治療老年人股骨頸骨折的近期療效比較. 中國老年學, 2013, 33(14):3292-3293.
[7] 王立, 曹燕明, 林建浩, 等. 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治療高齡老年人股骨頸骨折的療效分析. 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 2014, 13(6): 494-496.
[8] 徐生根, 毛強, 毛兆光. 31例有并存癥的老年股骨頸骨折髖關節置換術療效分析. 中國中醫骨傷科雜志, 2008, 16(6):10-11.
[9] 張凡棋, 張兆德, 于克迎, 等. 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療效分析. 黑龍江醫藥, 2012, 25(4):605-606.
[10] 李世峰, 關江, 趙鵬飛, 等. 老年股骨頸骨折應用全髖關節置換術與半髖關節置換術的療效對比. 河北醫藥, 2016, 38(13): 2029-2031.
[收稿日期:2017-08-0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