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惠珺
摘 要:教材建設是課程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原教材進行有效整合是教材建設的一條有效途徑。本文擬以中職《計算機應用基礎》教材整合為例,闡述教材的解構與重構的模塊化整合、工作化整合、生活化整合、趣味化整合等四種策略,進而推動中職課程的開發與建設。
關鍵詞:計算機教材;整合;策略
一、 背景和目的
傳統中職計算機教材的特點是重理論、操作步驟詳細,但案例不夠實用,針對性不強。我國近年加大在中職教育方面的投入,而社會對于中職類學生的需求也不斷擴大,但中職學生的質量卻沒同步提高,大部分學生存在基礎薄弱、缺乏學習興趣、目標不明確、沒有進取心、學習的自制力差、學習無壓力不努力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研究中職學生的學習特點,找到相應的對策,以保證中職畢業生學到適合職業水平要求的知識和技能,以適應社會的需要就顯得十分必要。
二、 整合策略
所謂教材整合,就是把原教材進行解構與重構,和諧優化教學系統的過程。依據不同策略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教材進行解構與重構,讓學生始終保持對課程的熱情,快速有效地接受教材的基本內容,在愉快的學習中提高技能,是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有效途徑。本文以《計算機應用基礎》教材為例,談談教材整合的四種策略。
1. 模塊化整合
“模塊化整合”就是依據學科特點、職業崗位能力要求、中職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教材進行解構與重構。整合的總體思路是以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為核心,在兼顧學科的科學性和系統性基礎上,以職業崗位能力為主線,以項目為載體,對相關知識點與技能點進行重新組合,形成項目引領型課程。在教學內容呈現上,依據職業崗位信息能力要求呈現教學基本內容,在模塊設計上根據專項能力劃分模塊,在教學方法、教學過程與教學評價設計上根據專業培養目標和課程標準來設計。現以《計算機應用基礎》教材為例,以項目為載體,把《計算機應用基礎》教材進行整合重構為“認知計算機、認知Windows、Word應用、Excel應用、PowerPoint應用、網絡基礎及應用”6個模塊,22個項目,形成“項目引領型”教材。整合后教材涵蓋了計算機基礎技能、辦公軟件應用能力以及計算機專業的核心能力。如第二模塊“認知Windows”整合(見表1)。整合后教材的主要特點是以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與能力為主線,以培養學生信息意識、信息知識、信息道德為輔線,以項目為載體,克服了以往教材形式單一的缺點,以情境教學、實際演練為鮮明特色,面向應用,關注過程,滿足學習者個性化、自主性和實踐性要求,同時注重對學生職業素養和信息素養的培養。
2. 工作化整合
“工作化整合”就是以“做中學、學中做”為教學理念,將教材內容加以工作化改造,把教材內容“化”為工作來進行學習的過程。即在工作中學習,在學習中工作。整合的總體思路是以工作過程所需的素質與能力要求為主線,以工作任務為載體,通過實際工作任務完成過程來整合理論學習,把理論學習與能力培養結合起來,把知識本位學習轉換成能力本位學習的教材,整合成“做中學、學中做”和“理中有實、實中有理”的“任務驅動型”教材。以《計算機應用基礎》為例,以工作任務為載體,通過“典型工作任務分析——行動領域歸納——學習領域轉化——學習情境構建”四個階段,將《計算機應用基礎》教材的各知識點與技能點加以梳理組合,并進行教學化改造成各項工作任務,整合形成6大模塊、25個工作任務的任務驅動型課程體系。如第三模塊“Word文字處理軟件應用”整合(見表2)。整合后的教材主要特點是以“職業人”的職業素養和信息素養為標準,以典型就業崗位為例,在分析典型職業崗位基礎上得出中職生必需的計算機通用基本操作技能,通過選取合適的職場任務為載體,將各知識點與技能點融入具體職場任務中并進行教學化改造,引導學生適應職業環境中的計算機應用。在教學內容上強調學習的引導和探索,不給學生設定固定的思維模式,賦予他們想象的空間。
3. 生活化整合
知識源于生活,人人都是生活的主角。生活化整合就是尋找教材中的知識在生活中的原型的基礎上,充分挖掘學生的生活資源,以學生的校園生活為題材,以活動為載體,架起知識與生活原型的橋梁,整合構建成以校園生活元素為活動載體的活動引領型課程體系,將抽象、枯燥的知識生活化。以《計算機應用基礎》為例,通過“梳理計算機知識與生活原型對應關系——融入生活元素知識點與技能點的活動領域歸納——生活化學習領域轉化與呈現——生活化活動情境構建”四個階段,將計算機基礎知識、Windows操作系統、Word、Excel和PowerPoint的具體應用、個人計算機組裝、網絡組建和使用因特網的相關知識點與技能點融入活動領域主題并進行教學化改造,形成6大模塊、25個活動主題的活動引領型課程。如:第四模塊“Excel電子表格處理軟件應用”整合(見表3)。整合后教材的主要特點是介紹學生日常生活和學習中能夠使用到的計算機知識,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可以讓學生在生活實例中獲得認知和啟發,激發出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計算機知識應用的意識增強,這樣教學活動就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 趣味化整合
趣味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課堂活力。“趣味化整合”以學生趣味元素為引導,以競賽通關為主線,將課程標準要求的所有教學內容重新“序化”,構建“競賽任務引領型”課程,從而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其基本思路是“梳理知識點與技能點——依據知識點與技能點設置任務——任務歸類整合成關卡——關卡歸類組合成競賽項目——競賽項目構建成模塊”五個階段。如:《計算機應用基礎(興趣引導立體化新教材)》(2011年出版,清華大學出版社,作者:叢書編委會),就是以學生興趣為引導,將課程標準要求的所有教學內容重新“序化”,課程重構為“展現自我、改變生活、促進學習”3篇。第1篇“展現自我”:主要介紹了如何使用Windows自帶的影音制作軟件制作電子相冊,Word、PowerPoint的具體應用,以及制作個人DV。第2篇“改變生活”:主要介紹了個人計算機組裝、Excel的具體應用,以及網絡組建和使用因特網的相關知識。第3篇“促進學習”:主要介紹了Windows操作系統的相關知識及如何在網上查找和下載資料等網絡應用。如:第1篇“展現自我”的整合,整合后教材基本框架見表4。該整合后教材的主要特點是借助“游戲通關”的理念,以趣味性競賽為引領,增強了教材的磁性和課堂的吸引力,為教學的有效性奠定了基礎。其中各競賽任務側重于學生個性、生活、學習相關的計算機應用。職業任務不僅鞏固了競賽任務中所學的技能,同時引導學生適應職業環境中的計算機應用。
總之,教材(課程)的解構與重構是一個系統工程,采用的策略不同,重構的教材結構體系也各有千秋。在全面推進教學改革的背景下,課程改革是基礎,課程改革的關鍵在于教材的開發與建設,對原有教材進行解構與重構,編寫出適合中職學生學習同時又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和操作性的教材,能最大限度地滿足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需要,進而提高教學、學習質量,促進教學改革。
參考文獻:
[1]陳芷,劉永勝.基于信息素養培養的高職計算機應用基礎教材建設[J].職教論壇,2016,(32):81-84.
[2]叢書編委會.計算機應用基礎(興趣引導立體化新教材)[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