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木鑫
摘 要:小學音樂常態課中的歌唱教學不能止于簡單教會唱歌,而是要唱好。因此,要更好地完成歌唱教學,常態課中的歌唱教學應注重對學生進行發聲,特別是輕聲高位的訓練;注重樂器彈奏和范唱相結合;注重從會唱到唱好的提升。
關鍵詞:小學音樂;常態課;發聲;彈奏和范唱;唱好
常態課就是按國家教育教學安排,按照學校課表每天進行的課堂教學。相對于公開課而言,常態課的每一節課不總是和各級評優課、觀摩課活動中看到的高質量的好課一致。一般來說,常態課教案的內容是由上課教師本人設計準備,上課內容就是正常的教學進度規定的內容,也不提前試教,教學過程原始真實。所以,怎么樣上好每一節音樂常態課是小學音樂教學中必須思考的現實課題。結合教學實踐,我個人認為小學音樂常態課中的歌唱教學不能止于簡單教會唱歌,而是要唱好。因此,要更好地完成歌唱教學,常態課中的歌唱教學應注重以下三個方面:
一、 注重對學生進行發聲,特別是輕聲高位的訓練
小學生的記憶和模仿能力很強,教師只要在教學中反復、機械地多教幾遍某一首歌,學生就能很快學會。在日常的教學中,教師大多也是要求學生會唱就可以了。但作為音樂教師,從專業的角度而言,要把童聲的天籟之音表現出來,我們就必須對小學生進行發聲的訓練。因為兒童歌唱時的發聲效果并不是通暢圓潤的,而是有點擠捏、阻塞。所以進行歌唱發聲訓練,特別是輕聲高位的訓練,對于提高小學生歌唱的能力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
發聲訓練要與歌唱有機結合,有目的地進行。教師首先要注意發聲訓練中的教學策略,在課堂中做好范唱。在歌唱教學中的發聲訓練不但要符合小學生階段的年齡特征,而且還要符合音樂教學入境生情,以情帶聲的審美原則。在一二年級重點要放在小學生良好歌唱習慣的培養上,進行發聲訓練以逐步求得音色統一為原則,要求小學生以自然的聲音來歌唱,堅決杜絕大喊大叫,這個階段的小學生喜歡模仿,老師要引導學生模仿一些大自然中、生活中容易模仿的聲音,如小羊、老牛的叫聲、嬰兒的哭聲等等。學生參與模仿,不但能調動學生發聲練習的積極性,而且能提高課堂發聲訓練的有效性。在三四年級,要加強學生歌唱技能和技巧的訓練,使小學生逐步掌握正確的歌唱方法,同時訓練小學生通過歌唱表現出歌曲的情感。人教版四年級下冊《少先隊員采茶歌》,這首歌主要表現的是少先隊員采茶的過程和歡快的心情,在教學中教師就可以結合歌曲內容的情境進行發聲訓練。比如《少先隊員采茶歌》的第二樂段第一樂句的唱法是頓音,要唱出短促、均勻的節奏感,從而表現出有節奏的采茶動作。最后一個樂句第三小節八分休止符要唱得短而輕,并要做到聲斷氣連,使歌聲既分開又連貫,表現出少先隊員熱愛茶山、熱愛勞動的情感。教唱過程中,老師要引導學生劃分樂句,要給學生強調演唱時要注意樂句的分句,可做到正確地換氣,唱準大跳音程,連音,聲斷氣連結尾處。教師在給學生講發聲技巧的時候,盡量避免運用太專業的術語,太抽象的話會影響學生對歌曲的理解。教師要用肢體動作引發情境,讓學生模仿采茶的動作等,直觀形象地表現出歌曲旋律的高低起伏、力度的強弱變換等,使學生體會到旋律與聲音的自然關聯,能夠從畫面視覺素材移情到聲音的訓練上。只有通過律動、節奏等訓練學生歌唱的技能技巧,才能形成良好的發聲效果。五六年級階段的發聲主要是訓練小學生能合理正確地控制氣息,能運用正確的歌唱方法,表現不同風格、題材、形式的歌曲。比如可以通過“吹口哨”、讓學生感覺氣息的支撐點如何控制,如何把歌唱中的姿勢、口形、呼吸等有機地結合,融為一體,達到歌唱發聲的完美效果。
二、 注重樂器彈奏和范唱相結合
兒童形成音樂聽覺審美是在小學階段。而注重樂器彈奏和范唱相結合的歌唱教學則有助于強化小學生聽覺審美的形成。再者,一個合格的小學音樂教師必須具備較高水平的彈唱能力,也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提高學生的歌唱能力。所以,常態課的歌唱教學中注重樂器彈奏和范唱相結合。一是教師在常態音樂課中的聲音訓練與視唱練耳中需要把鋼琴彈好。尤其在多聲部的練習中,曲子的聲部通常都很分明,也就是說每個聲部的音色彈奏出來要有一定的區別,每個聲部到了主題時要突出,其余聲部要輕彈,否則聽上去很雜,而且要歌唱流利。所以,教師在彈奏時對兩個(或多個)聲部的旋律需要同時關注。二是小學音樂教材中歌曲的伴奏一般為鋼琴即興伴奏。一堂比較成功的歌唱課,不但需要好的歌曲,更需要好的即興伴奏。而要更好地表現音樂的美感和教育意義,優秀的即興伴奏是不可或缺的。但在實際教學中,由于鋼琴基礎底子薄,或者和聲理論知識掌握的不夠,有些教師在伴奏的時候就顯得心有志而力不足。三是彈唱要做好教師的范唱以及師生互動的教唱的結合。教師在彈唱時,要對所教授的歌曲的內容、結構、節奏、速度等進行細致的分析,同時還要讓學生明白理解歌曲的情緒以及風格。老師要編配好伴奏音型,準確表現歌曲的音樂風格。人教版小學音樂四年級上冊《快樂的潑水節》的教學內容,在教唱中,我對歌曲進行了示范演唱,這個過程中學生首先對歌曲的內容、情緒、音調、節奏、速度等有了一個初步的了解。再次示范演唱的時候,就要求學生先找出歌曲中陌生的節奏型旋律,并能指出相關的節奏卡。在教學的最后一個環節中主要是讓學生跟著音樂伴奏一起合唱,這個時候表現出來的是學生不能準確地聽前奏進入歌曲。為此,我多次手勢指揮,學生基本能夠準確地進入。
三、 注重從會唱到唱好的提升
常態的小學歌唱課,部分教師教學的基本要求就是“會唱歌”,很少提出“唱好歌”的要求。在課堂只讓學生跟著音樂或者跟著老師的范唱一遍遍地練習。作為基本要求這個教學方法也無可厚非,但這種方法使用久了,學生不但在唱歌能力上沒有什么提高,反而會對唱歌課產生了抵觸情緒。因此,我本人對小學音樂教學目標設計的基本思路時把歌唱會、把歌唱好,在歌曲學唱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歌唱及其相關能力。
首先,要培養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托爾斯泰說:“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興趣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習效率。所以,教師要培養小學生以熱情積極的心態來學習音樂,并漸漸達到喜歡學習音樂狀態,課堂學習效果就會有很大提高。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教師一定要結合具體的音樂教學內容為學生創設貼切而有樂趣的教學氛圍,使學生自然而然地融入課堂教學中,親身參與、感受音樂的魅力。比如老師起始環節中可以讓學生多“感受歌曲”,無論是放音樂還是老師的彈奏學生都可以感受,在感受中讓學生說說看到了什么?聽出了什么?對問題的思考也是一種學習方法的提示,長期下來就成為習慣固定了下來,學生自然就不會抵觸音樂學習了。
其次要通過情感滲透感染學生。對歌曲欣賞、感受之后,教師就要不能對學生太束縛,要鼓勵學生通過自己的聲音和表情唱出自己的真情實感,表現出自己對歌曲的理解。音樂是飽含情感的藝術,當學生演唱歌曲把自己的情感表達了出來,音樂魅力也就展現了出來,這其中音樂對學生的熏陶作用就自然顯露出來了。例如人教版六年級下冊的教唱課《愛在人間》,老師首先要求學生來一個互動小游戲:同桌兩個人,一個人站在講臺上把書頂在頭上,另一個學生蒙上眼睛,從座位起身慢慢走到講臺取到頂在同學頭上的課本。游戲結束之后,老師問問同學的感受,那就是眼睛看不到光明,我們的內心充滿了孤獨、恐懼。然后老師飽含感情給學生去講,《愛在人間》是著名作曲家谷建芬專門為盲童寫的一首感人的歌曲。在我們中國,視力殘疾兒童就有6萬多人,因為各種原因雙目失明,整天生活在這樣的黑暗世界里,無法用眼睛去看見美麗的世界。他們的生活全憑耳朵來聽辨,全靠雙手來摸索。但他們卻和我們一樣,熱愛學習、熱愛生活!老師樸實的講解自然而然地就把學生帶入到了歌曲所要表達的意境之中,學生也能從老師的闡釋中感覺到自己與盲童相比,生活是多么幸福甜蜜。在教唱過程中,教師又隨時結合歌曲的節奏旋律啟發點撥學生,讓學生從內心體味歌曲所要表達的盲童對社會各界給予他關愛和幫助的感激之情,從而對歌曲《愛在人間》產生非常好的感覺,內心萌生出學會它、學好它的念頭。
再次,小學階段對音樂技巧的學習雖不是重點,但我們必須結合歌唱教學讓學生了解一些基本的樂理知識和唱歌技巧,這樣能夠幫助學生更深入地了解歌曲,知識和技巧積累到一定程度,厚積薄發,學生唱起歌自然會輕松有余。但學習音樂樂理知識是枯燥的,音樂技能訓練是乏味的,教師面對小學生,只有寓教于樂,把理論知識盡力盡量的趣味化和形象化,用形象生動的語言,通過音樂游戲、故事、范唱、視覺形象的刺激等教學方法,讓學生產生興趣,從而接受。樂理知識和唱歌技巧事音樂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個環節,只有掌握好理論知識,才能使學生熟悉音樂,學好音樂,提高音樂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