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瑞麗
摘 要:高考改革方案頒布以來,語文學科倍受重視,寫作教學更是成為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本文以藏漢雙語授課模式語境下的合作市中學為例,對高中語文寫作困境作以淺析,并對甘南藏區高中語文寫作教學中如何引入本土文化資源,作以思考與嘗試。
關鍵詞:高中語文;寫作教學;本土文化;思考嘗試
自2014年高考改革方案正式頒布以來,語文學科倍受重視,寫作教學更是成為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2016年下發的高考大綱中,又增加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考核內容,比如,在語文中增加古代文化常識的內容,在漢語(針對新疆、西藏等少數民族學生)中增加文言文、傳統節日、民俗等內容。
“得語文者得高考,得作文者得語文”,寫作教學歷來被稱為語文教學的“半壁江山”。貫徹考綱精神,在甘南藏區高中寫作教學實踐中引入本土文化的資源,穩固寫作這“半壁江山”,本文將以藏漢雙語授課模式語境下的合作市中學為例,作以淺析、思考與嘗試。
一、 高中語文寫作困境淺析
結合多年的高中語文教學實踐,筆者認為甘南藏區高中語文寫作困境主要集中在立意構思、聯系素材及表達形式三個方面:
1. 立意低淺,浮于表層
“意”是作文的靈魂,“立意”猶如確立文章的“主心骨”。近年高考“任務驅動型作文”的命題形式,要求學生能在短時間內準確、深刻立意。然而,由于學生缺乏情感體驗,思想意識浮淺,導致立意構思環節即出現偏差——不能有效結合文題材料展開分析,難以將生活體驗融入對文題的思考,更不善于將現象上升為本質,從而輸在了“立意”的起跑線上。
2. 言之無物,素材空乏
素材之于作文,猶如人之血肉。素材豐富,則文章血肉飽滿;素材空乏,則行文干癟無味。甘南藏區地處偏僻內陸,外界信息閉塞,學生在見識上備受限制,在作文寫作時不易聯系時事動態生發聯想,難以從生活實踐中挖掘素材,運用素材缺乏新意、廣度,造成作文言之無物、內容空洞。
3. 形式單一,缺乏創新
古人云:“文若春華貴出新”。可見,作文寫作貴在創新。高中階段是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雛形時期,這一階段本應是學生創新性思維最為活躍的時候,然而,由于甘南藏區閱讀資源相對匱乏,閱讀氛圍不濃,高中生的閱讀積淀瘠薄,在寫作中缺乏寫法借鑒,導致高中作文存在謀篇布局單一,結構框架松散,語言表達貧乏等硬傷。
二、 引入本土文化的思考與嘗試
1. 引入本土文化的思考
(1)從本土文化中汲取精髓,為作文“立心”
甘南藏族自治州地域文化資源十分豐富,州府所在地合作市,地處青藏高原東南端,甘、青、川三省交界處,遠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是古西羌政權的北塞重鎮。藏、漢、回等18個民族在此雜居,佛道伊等宗教信仰的影響,農耕、游牧的傳統文明與現代化文明進程的碰撞與交融……種種文化現象與本土民眾生活實際和命運走向息息相關。高中語文寫作教學,就是應當引導學生直面生活現實,從本土文化中汲取精髓,進行構思立意,為作文“立心”。
(2)從本土文化中尋找素材,為作文“果腹”
甘南藏區歷史悠久,民族融合充分,衣、食、住、用,婚、喪、嫁、娶,節俗與禁忌等本土文化自成體系。加之重大歷史事件與現當代多元文化的推動,使得關乎各種話題、題材的素材俯拾皆是。與其在高中作文寫作教學中舍近求遠,勉強學生關注與自己生活距離遙遠,不易引發共鳴的文化現象,不如激發學生立足本土民生實際,尋找鮮活靈動的寫作素材,展開聯想想象,生發思想感情,從而為作文“果腹”。
(3)從本土文化中借鑒方法,為作文“整裝”
甘南藏區本土文化表現形式多樣,各民族民俗異彩紛呈。藏族的藏戲、史詩、民歌,漢、回、土等族的花兒、戲曲……堪稱活的民間文學寶庫。針對甘南藏區高中學生在寫作中謀篇布局單一,結構框架松散,語言表達貧乏等“硬傷”,教學中可強調學生學習借鑒民間文學的表達方式、表現手法與用語技巧,“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古為今用,大膽創新,為作文“整裝”。
2. 引入本土文化的嘗試
2016年的第十八屆“語文報杯”全國作文大賽活動中,合作市中學有十余人獲獎,筆者指導的學生作文《三生三世·憶》榮獲了國家三等獎。
輔導寫作此文的過程中,筆者著意引導學生從甘南本土文化入手:立意構思上,站位甘南藏區歷史文化與百姓生活命運的變遷;聯系素材中,嵌入了藏族宗教信仰中有關輪回轉世的說法,藏族插箭節投寶瓶、放生等節俗,以及發生在舟曲縣的特大泥石流災害等重大歷史事件;在寫法上,借鑒學習本地民間文學中常見的故事性敘事手法,情景式的結構等。
將富于地域文化氣息與民族民俗特色的文化元素,與高中語文寫作教學有機糅合,以上為一點有益嘗試。
參考文獻:
[1]宋曉靚.高中語文寫作教學低效現狀分析及對策研究[J].渤海大學,2016,(08).
[2]肖陟.高中作文教學對傳統文化的繼承[J].河北師范大學教育碩士學位論文,201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