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小嫘
摘 要:小學教材中的寓言教學因其特殊的內容和階段,成為教學中的一個難點。本文從寓言教學的目標和操作策略兩方面展開論述,從適度有效,合理拓展文本、講述故事,激活文本語言兩方面進行分析,以期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關鍵詞:小學語文;寓言教學;拓展文本;講述故事
寓言在小學語文人教版教材中所占的比重偏小,使它無形中成了遺忘的角落,教學時,隨意、機械,產生了諸多問題。造成這種現狀的主要原因是教師對課程目標中的文體意識缺乏關注。實際上,不同文體、不同類別的文章,在組織形式和表達方法等各有不同的特點,應根據課文的文體、類別設計不同的教學思路和環節,采用不同的教學方式,獲取不同的教學效果。
一、 適度有效,合理拓展文本
寓言故事短小精悍,因此可以進行適度有效的拓展來豐富教學。有的老師認為只要學生能夠理解寓意,就已達成教學目標,于是不補充該寓言的背景資料;有的則過度拓展,一位教師在執教《扁鵲治病》時,初讀環節就出示文言文進行拓展,整個教學過程都在從文本中逐字對照尋找釋義,這樣不僅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負擔,而且也直接影響了原有目標的實現。
寓言教學應該在簡約與豐厚之間把握好尺度,既要關注年段要求,又要聯系文本特點。拓展必須做到“適度”和“有效”。只關注文本,則稍顯單薄;過度拓展,則會使教學目標模糊不清,教學內容過于艱澀,導致教學過程繁冗低效。
1. 試學古文原著
人教版入選的寓言都是中國古代寓言,都有古文原著。在學生理解寓言內容、寓意和關鍵詞語后,讓學生再讀古文原著,既親切又有趣,而且大意即可明白。我們來看《扁鵲治病》的一個教學片段:
師:我們今天學習的寓言故事《扁鵲治病》就是出自《韓非子》。大家都知道,古人寫文章都帶有“之乎者也”,讀起來比較難懂。而我們課本中的故事是人們翻譯后的白話文,我數了一下,課文的字數是436個字,這樣生動的一個寓言故事,你們猜猜韓非子用了多少個字來寫?韓非子僅僅用了198個字,還不到原文的三分之一,今天我們就來讀讀原文的第一段。
(課件出示):扁鵲見蔡桓公,立有間(jiàn),扁鵲曰:“君有疾在腠(còu)理,不治將恐深。”桓侯曰:“寡人無疾。”扁鵲出。桓侯曰:“醫之好(hào)治不病以為功。”
師:能讀得懂嗎?老師說一句課文的句子,看看你們能不能在這篇古文中找到寫這個意思的句子——“這些做醫生的,總喜歡給沒病的人治病。醫治沒病的人,才容易顯示自己的高明!”
先找句子,對比讀,談感受。
教師在教學中用“對比讀”的方法,不僅可以加深對課文語言的理解,而且為培養學生學習古文的興趣做了有效的鋪墊。
2. 找準語言實踐點
寓言的語言簡潔,但富有內涵,找準突破口無縫對接,學生展開合理的想象,有效地培養他們語言表達的能力,順勢導學重點句,寓意就迎刃而解。
案例:蔡桓公態度變化描寫的教學片段:
師:既然有這樣一個“名醫”為蔡桓公治病,為什么蔡桓公最后還會病死呢?默讀課文,用波浪線畫出與蔡桓公病死原因有關的句子。
生:蔡桓公說:“我的身體很好,什么病也沒有。”
生:這些做醫生的,總喜歡給沒病的人治病。醫治沒病的人,才容易顯示自己的高明!
生:蔡桓公聽了很不高興,沒有理睬他。
師:你從這些句子中讀懂了什么?請你們想象一下,蔡桓公說這句話的時候,會用什么樣的語氣、動作、神態?
3. 拓展閱讀積累
小學語文教材上的寓言多選自《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以及我國古代典籍《韓非子》《呂氏春秋》《戰國策》等,這些背景資料就是一個知識庫,可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為以后的學習打下基礎。學生也逐漸從被動讀書而變成了主動讀書,對語文學習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二、 講述故事,激活文本語言
寓言是通過一個生動有趣的小故事形象地反映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給人以啟示。教師在教學寓言時讓學生掌握寓意,淡化了故事情節,這顯然是不科學的。寓言故事形象生動,集中編排在低中年級,符合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興趣為先的認知特點。寓言本身語言簡潔,情節有趣,人物形象鮮明,能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增強學生閱讀積極性,提高學習效率。教師應注重寓言的故事性,增強課堂教學情趣。
1. 故事大講壇
講寓言故事本身就是這種文體的教學要求,是言語積累到再運用的基本學習過程。
案例:《揠苗助長》教學片段:
在檢查預習,初讀課文環節,出示詞語教學:巴望、焦急、轉來轉去、自言自語、筋疲力盡、一大截、枯死。通過形近字識記、聯系上下文、回憶生活實際、近義詞理解等各種方式理解字意后,以此為扶手,通過時間詞“古時候”、“一天”、“第二天”,請孩子們分步講故事:
“古時候”對應的關鍵詞是“巴望”、“焦急”、“轉來轉去”、“自言自語”,講明故事的起因;
“一天”對應的詞是“筋疲力盡”、“一大截”,講明故事的經過;
“第二天”對應的詞是“枯死”,講明故事的結果;
通過“講—評—再講—再評”循環遞進,最終使孩子們能繪聲繪色地講述整個故事。
2. 創造性復述
由于寓言語言簡練角色少,而故事總是從反面給讀者以教訓,所以給學生留下很大的想象空間,是指導學生進行創造性復述的好材料,其形式可以有以下兩種:
(1)增添角色
寓言中角色少,可增添合適的角色,促使學生重新組合內容,想象角色間的對白。一般來說,一些寓言往往有角色相持不下的場面,就可增添裁判的角色。如《坐井觀天》可增加小鳥或蜜蜂當評判,使寓意得到進一步的證實。
(2)續寫故事
由于寓言的特點就是給人以教訓,既是教訓必是反面的,因此可針對兒童易于接受正面教育的特點續寫故事,作正面敘述。如《南轅北轍》,可以續寫那個去楚國的人,他的馬跑得筋疲力盡,車夫累得再也趕不動車,盤纏也全部花完,這時,他再去打聽楚國在哪里,才猛然醒悟,原來方向和目的應該是一致的。
參考文獻:
[1]汪潮.文體意識、文體特點與教學策略[J].語文教學通訊,2013,(12).
[2]李道龍.循編排順文體,寓言教學也精彩[J].小學教學參考,2013,(05).
[3]姜樹華.文體、文本、文化,讓寓言教學“言意共生”——《伊索寓言》教學設計例談[J].學科教育,2012,(0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