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成忠
摘 要:隨著國家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探索語文課堂的生動性和有效性,是每一位中職語文教師刻不容緩的職責。我認為中職語文課堂探索應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明確中職語文課堂的培養目標,注重語文課堂上人文素養的不斷滲透,落實課堂教學方法的不斷創新。
關鍵詞:中職語文;課堂教學;培養目標;不斷創新
近年來,國家把發展中等職業教育作為整個教育事業改革和發展的重要戰略突破口。中職職業教育作為人才培養的另外一個平臺,承擔了社會上一大部分的教學功能。但是,由于學生對中職學校的選擇是退而求其次的選擇,盡管語文教師也在細致地備課,耐心地講授,積極地探討,認真上每一堂課,可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淡薄,關注度不高,文學素養較低,畢業生多數依然錯字連篇,語言表達能力較差。中職語文課堂的方向在哪里?我感到困惑的同時,不斷地探索,試圖找到一條適合中職教育發展的語文教學之路。
一、 明確中職語文課堂的培養目標
培養目標決定教育的方向。中職語文教學的培養目標包括:創新精神,終生學習能力,動手實踐能力,適應社會生活能力,認識自我和社會交往能力,搜集、處理、利用信息的能力。愛因斯坦也曾說過:“學校培養出來的不是某一方面的專家,而是一個和諧的人。”簡單說就是教師要利用課堂教學,教會學生主動思維的能力,積極向上的人文情懷,豐富的語言交際能力與語言運用能力,這是時代對于語文教學新的要求。
二、 注重語文課堂上人文素養的不斷滲透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把教育的根本任務從“教書育人”提升到“立德樹人”。中職教育培養的大多是一線技術人員,一個合格的專業技術人員,不但要有精湛的技術,更應該有較好的職業操守,較高的敬業精神和飽含社會責任感的人文情懷。而道德感、責任感的提高很大程度上是取決于良好的人文環境的長期熏陶的。語文學科的特點體現了高度的人文教化作用,有助于培養“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高素質的專業技術人員,同時這也符合中職語文教育中“基礎課為專業課服務”的特點。
三、 落實教學方法的不斷創新
如果說步入課堂的學生是此岸,教學目標是彼岸,那教學方法就是引導學生從此岸到達彼岸的橋梁。只有不斷創新教學方法,才能離培養目標越來越近。
1. 創設情境,讓學生感同身受。情境教學是在典型工作任務基礎上,由教師設計用于學習的“情形”和“環境”,是對典型工作任務進行“教學化”的結果。在語文教學中,應創設由教學內容決定的情境,通過多媒體或現場教學創設情境,幫助學生依據自身經驗、已有知識,感同身受去建構新的知識和情感體驗,將知識轉化為學生的經驗。講《雷雨》時,我讓同學們排演第二幕,因為準備不很充分,當時的表演效果并不明顯。但課后我做了排演《雷雨》的問卷調查。同學們普遍反映,雖然表演的效果不是很好,但在此過程中,參加演出的同學們都做了大量工作。看完了其余的三幕,更完整地了解了作者生平及關于話劇的一些知識,反復誦讀臺詞、揣摩人物性格和表情……雖然沒有學過專門表演,呈現能力不是很好,但從相關知識、信息量和心理感知方面,同學們收獲的很多。我想,即使是單單讓同學們多讀了幾遍臺詞,也應該比老師在講臺上一連說了若干節課更有啟發意義吧!
2. 拓展領悟,讓學生在語文課堂上學中做,做中學。在每節課的教學目標中,知識目標是顯現性知識,可以通過語言準確的表達和傳授;而能力目標、情感目標,則屬于隱現性知識,只能意會不能言傳的默會知識,即使有老師傳授,但每個同學的理解程度和運用水平都是不一樣的,感悟能力也是不一樣的。語文教學中除了顯現性知識外還有大量隱現性知識需要靠自己領悟的。這些知識帶有主觀性,必須在不斷的實踐中不斷領悟,通過個人體驗產生只可意會不能言傳的獨有認知能力。比如語文教學中的口頭表達和書面表達,就需要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一邊練習一邊領悟,形成自己獨特的體驗和理解,總結出獨有思考方式和路徑,漸漸輕車熟路,甚至形成自己鮮明的“風格”,以此達到語文學習的最高境界。
3. 用情感引領,讓學生在語文課堂上激情四射。充滿激情的課堂才最能打動學生,調動學生,挖掘出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深層認知能力。可以說,情感教學是語文教師必備的能力。教師要對教材有情感、課堂有情感,更要對學生有情感。盡管我們的學生是所謂的中考失敗者,但作為老師,一定要從內心接受學生,學生才能接受老師以及老師所帶學科。教師要轉變評價方式,以滿腔的熱情對待學生,才可能提高教學效果,提升學生的語文運用水平。
課堂教學是一種目的性和意識性都很強的活動,通過教學,要使學生掌握知識、習得技能,發展智力,形成態度和相應的品質。可以說,有效性是教學的生命。作為老師,我們永遠在探索課堂有效性的路上,沒有終點。
參考文獻:
[1]郭恩鋒.淺談新理念下的中職語文教學方法改革[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4,(03).
[2]中職語文課程標準[S].
[3]趙志群.職業教育工學結合一體化課程開發指南[M].清華大學出版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