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洪
摘 要:語文教學作為學科教學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其對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將審美教育有效地滲透于語文教學中,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還能陶冶學生的情操,特別利于學生成長。所以,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應該將審美因素有效地滲透于語文教學中,使其更好的發展下去。基于此,本文主要對審美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進行了深度的研究。
關鍵詞:審美教育;小學語文;教學滲透途徑
由于我國大部分的教師都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導致部分教師只注重知識的講結與傳授,而忽略了審美教育的開展,不利于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為了改善這一現狀,應該重視審美教育,將課程內容與審美技巧、審美意識有效結合在一起,以便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一、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審美教育的重要性
語文作為一門具有文學藝術性的學科,其教育教學必然應與審美教育聯系在一起,教師應當將審美教育有效地滲透于語文教學中,讓學生感受到語文學科的魅力所在,發現語言的美,陶冶學生的情操,使其心靈得到凈化,從而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幫助學生塑造出高尚的人格。所以,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根據實際的教學內容挖掘出有效的審美因素,使得語文教學效果更明顯,更能激發學生的審美情操。
二、 審美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途徑
(一) 盡力挖掘出教材中的語言
在小學語文課文中,詩歌用字精練傳神,辭藻優美,散文句式千變萬化,對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眾所周知,詩人和作家都十分注重用詞的傳神,其可以有效地表達出課文的內容。例如,《桂林山水》中: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連,像老人,像巨象,像駱駝,奇峰羅列,形態萬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綠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筍……用排比、比喻的修辭手法描述桂林的秀和奇,尤其是用氣勢磅礴的短句來展現桂林山水的精髓,教師應該讓學生反復誦讀和感悟,以得到更多的情感體驗,獲得有效的文化知識。
(二) 利用人物形象美進行審美教育
小學語文教材中有大量刻畫人物形象的文章,如《小英雄雨來》《狼牙山五壯士》《將相和》等,其中的人物特點都可以幫助學生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并養成優良的品格。因此,在提升語文教學質量的同時,應該盡可能地挖掘教材本身及人物形象的美,進而使學生在借鑒、比較的過程中,認識到什么是真、善、美,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理解能力。例如,在講解《將相和》這一篇課文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抓住藺相如、秦王和秦國大臣為代表的兩種人和事進行比較分析,還可以引導學生對其進行討論與分析,最后鼓勵學生站在不同的角度上去發表對美與丑的不同看法。再如講解《狼牙山五壯士》一課時,通過揭露日本侵略者的丑惡嘴臉和五壯士的為抗日戰爭勇于獻身的精神,讓學生養成高尚的愛國情操,塑造學生美好、純潔的心靈。通過將教材中的人物形象進行分析與對比,不僅可以讓學生掌握人物形象特點,而且還可以讓學生在人物形象上學習到更多的優良品格與為人處世的道理。除此之外,在教學中,教師還應該引導學生去琢磨富有個性的對話,盡力去體會人物的性格特點,最重要的是教師應引導學生對人物之間的外表與內心、客觀與主觀進行分析與比較,進而幫助學生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達到新課程理念對教學的要求,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三) 創設教學情境,感受意境美
小學教材中關于“美”的資源非常豐富,所以,教師應該對其進行充分地利用與挖掘,積極主動地幫助學生樹立起較強的審美意識,使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能夠感受到“美”的存在。基于此,在教學中,教師應該善用教學資源,積極創設出“美”的意境,將學生帶入到一個趣味橫生的教學情境中,然后在一點一滴的努力下,逐漸將學生的審美能力培養起來,使學生真正融入到語文學習的海洋里。
例如,在備課之前,教師可以先讓學生進行觀察或動手觸摸,深切感受其存在的美好,便于讓學生在課堂上得到更多的情感體驗。再如,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目前應用十分廣泛的多媒體技術,穿插一些與語文學習有關的音樂和圖片,利用音樂、圖片營造出一個身臨其境的氛圍,讓學生得到除了課本以外的知識,從而使學生與教師一同徜徉在知識的海洋中,以此來激發學生對“美”的渴望。最重要的是可以營造出一個輕松愉快的教學氛圍。如在教學《富饒的西沙群島》時,教師便可利用多媒體技術給學生播放一些有關于西沙群島的圖片和視頻,將變幻莫測的海底世界展示給學生,然后教師再運用精煉的教學語言,配以精彩的講解,讓學生在視覺感知的基礎上充分感受到祖國山河的壯美,從而使學生更好的理解課文知識。
(四) 深度剖析,欣賞結構美
理清文章的結構,也可以欣賞到文章的思路美。一般來說,文章的結構形式主要表現在完整、和諧、勻稱等方面。例如,小學教材中的《董成瑞舍身炸暗堡》這一課有頭有尾,首尾連貫,形成了一個架構完整的文章。這篇課文的思路主要是根據董存瑞炸暗堡的活動體現出來的,作者用樸實的語言和鏗鏘的詞句,使得節奏與情節發展相呼應,從而構成了文章節奏和諧、格調統一的結構形式美。通過讓學生理清文章的結構,不僅可以讓學生更加清楚地了解課程內容,而且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學質量。
三、 結束語
將審美教育有效地滲透于小學語文教學中,既是新課程理念的要求,也是學生發展的需要,更是教學發展的必然趨勢。所以,教師應深挖教材中的審美因素(情感美、結構美),并根據實際的教學內容創設出合適有效的教學情境,為學生營造一種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使學生在感受美、享受美的過程中收獲更多的知識,產生強烈的情感體驗,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以為我國培養出更多的優秀人才。
參考文獻:
[1]陳應昌.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審美教育的嘗試與思考[J].軟件:電子版,2014,(10):191.
[2]蘇曉水.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滲透審美教育的探索[J].祖國:建設版,2014,(08):39.
[3]劉玉娟.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美育教育的思考[J].軟件:電子版,2015,(02):29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