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淼
摘 要:根據小學生的心理特點開展趣味教學是優化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率的有效途徑.這有助于喚起學生求知的欲望,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精力集中地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本文作者從巧設游戲法,運用故事法,制造懸念法入手,講解了激發小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的方法。
關鍵詞:小學數學 課堂教學 趣味教學 游戲法 故事法 懸念法
興趣有一種神奇的力量,它能夠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以旺盛的精力參與到知識學習的過程中。在小學的數學教學中,學生對學習感興趣的程度,直接影響教學的效果. 那么如何根據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展開趣味教學呢?筆者根據多年小學教學經驗,歸納了一下幾種方法:
一.巧設游戲法
愛玩是孩子的天性。小學生的思維方式還停留在直觀形象的事物上,對富有互動性,激勵性,競爭性的游戲更感興趣。而對數學這種抽象的符號,感知力往往比較弱。作為小學數學教師,如果既能滿足孩子愛玩的心理,又能結合教材,將知識點融入游戲當中,那么將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教師可以利用現有的資源,巧妙地設置一些課堂小游戲,讓孩子參與到游戲當中,邊玩邊學。
比如在學習奇數偶數時,教師可以利用班里學生們的學號這樣設置游戲:
教師:我們每位學生都有一個學號,每位同學也都有一個座位。那么現在我們利用這個學號和座位做一個分辨奇偶數的游戲,同學們根據老師的口令舉手,每輪中在規定時間內做出正確反映的同學將會得到一朵小紅花,做錯的同學將失去下次舉手的機會,請大家互相監督。最后得花最多的同學將會得到一支鉛筆作為獎勵。那么下面請同學們根據老師的口令開始行動。
教師:學號是奇數的同學請舉手。
學生:(部分同學舉手)
教師:學號是偶數的同學請舉手。
學生:(部分同學舉手)
教師:學號是奇數又坐在奇數排的同學請舉手。
學生:(部分同學舉手)
教師:學號是偶數又坐在偶數排的同學請舉手。
學生:(部分同學舉手)
學號是奇數又坐在奇數排奇數列的同學請舉手。
學生:(部分同學舉手)
學號是偶數又坐在偶數排偶數列的同學請舉手。
學生:(部分同學舉手)
學生們的好勝心以及獎品的激勵使得他們的注意力都非常集中,一邊“表現”自己,一邊還要“監督”別人,興趣自然高,不知不覺中就明白了奇偶數的含義。
二.運用故事法
孩子大多都愛聽故事,故事中玄妙變換的情節比抽象的數學符號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然而數學教材中沒有優美的語言和動人的故事,作為教師,可以根據學生日常生活中接觸到的事物來編一個小故事,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比如在學習百分數的認識這節內容時,我就結合動畫片《喜羊羊與灰太狼》中的角色,為學生講了一個《喜羊羊買蛋糕》的故事:喜羊羊從村長那里拿到了過年的壓歲錢,他想用這些錢買最多的蛋糕分給大伙吃,它到了一個蛋糕店,里面寫著蛋糕7折優惠,它又去了旁邊一個店,里面寫著蛋糕優惠30%。這下喜羊羊糊涂了,一個是打7折,一個是優惠30%,究竟哪個優惠力度大呢?喜羊羊跑去問村長,村長告訴他,這兩家的蛋糕的優惠力度其實是相同的。喜羊羊問村長,明明一個是優惠30%,一個是要七折,怎么一樣呢?同學們你們知道這是怎么回事嗎?同學們心里帶著這樣的疑問,都迫切想弄明白為什么,自然而然愿意聽后面老師的講解。這種充滿趣味性與挑戰性的故事將學生不知不覺就帶入了分數的學習中,學習積極性自然提高。我一邊給學生講故事,一邊利用多媒體給他們演示圖片,學生聽得津津有味,等我把故事講完了,學生也理解了百分數的運用,教學效果大大提高。值得注意的是,故事不要脫離教學內容,要把教學知識點融入到故事當中,讓故事為教學服務。
三.制造懸念法
孩子都是充滿好奇心的。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該利用小學生的這一特點,根據所教授的知識點巧設懸念,激發學生求知的欲望。在課程一開始先制造懸念,引導學生思考,為后面知識點的講解做好鋪墊。小學生好奇心強,懸念運用好了,將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比如在學習三角形的內角和時,我是這樣為學生制造懸念的:找一個學生在黑板上任意畫一個三角形,并用量角器量出其中兩個角的度數,讓同學們猜第三個角的度數。然后再由教師說出第三個角的度數,并讓學生猜正確與否。再讓學生用量角器驗證第三個角的度數。然后問學生:同學們想不想知道我是怎么知道第三個角的度數的呢?這樣,學生的好奇心就被激發了,他們帶著這個懸念去思考,并有目的地去聽下面的講解,很快就會明白了內角和的奧秘。
總之,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在學習中尋找快樂,是教師教學一直追求的目標。教師從小學生現階段的心理特點與認知規律出發,將抽象、枯燥的數學知識與游戲、故事等結合起來,并運用設置懸念等方法引導學生,將賦予小學數學教學新的生命活力,使教學更加輕松有趣,更便于學生的理解和記憶。
參考文獻:
[1]卜有東.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怎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J].科技資訊,2012(25):164.
[2]王瑞霞.小學低年級數學課堂中的趣味教學[J].教育教學論壇,2013(50):266-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