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姝婧
【摘要】建構主義教學觀對當代教學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本文首先對建構主義教學觀進行了簡單的論述,分析了高職英語教學的現狀,并在建構主義教學觀的指導下提出了一些針對高職英語教學的改革建議。
【關鍵詞】建構主義教學觀 高職英語教學 改革建議
一、建構主義教學觀
建構主義是認知心理學的一個分支,前蘇聯心理學家維果斯基的思想理論為建構主義的發展奠定了基石。維果斯基強調人類社會文化在人的心理發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社會交往對人的認知發展的作用。他提出了著名的“最近發展區”理論,因為教學的最佳效果在“最近發展區”產生,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不僅要考慮學生的現有水平,還要走在學生發展的前面。自從20 世紀70 年代,布魯納等將維果斯基的理論介紹到了美國,這對建構主義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建構主義教學觀認為:學習是一個獲取知識的過程,在社會文化背景下,學習者通過人際協作活動所實現的意義建構過程;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把學生現有的知識和經驗作為新知識的生長點,并引導學生從原有的知識中“生長”出新得知識和經驗。建構主義教學觀情調以學生為中心,認為情景、協作、會話和意義的建構是教學環境建設的四個方面。
二、高職英語教學的現狀
高職英語教學應以培養學生能力為目標,重視學生主動性的培養以及學生的自主發展。所以應把以傳授和灌輸知識為主的教學模式轉變為以培養學生的能力和素質為主的模式。目前的高職英語教學過程多采用復習舊課、導入新課、講授新課、鞏固練習這一傳統模式,這一模式以教師講授為主,忽略了學生的主動性。在學習過程中,學生主要是消化理解教師講授的知識,完全處于被動地位。這一教學形式割裂了新舊圖式在學生知識建構中的聯系,使學生得主觀能動性發揮受到抑制。很顯然,這種以教師講授為主的傳統教學模式存在很大弊端,不利于學生的培養,所以我們應積極探討高職英語教學改革。
三、建構主義教學觀對高職英語教學改革的啟示
1.注重教學環境的創設。教育部規定高職英語教學的基本要求是使學生能夠較好地掌握英語基礎知識和技能,并且具有一定的聽、說、讀、寫、譯能力。高職英語教學要給學生提供在現實生活中解決實際問題所需的知識,并要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建構主義教學觀主張創建學用一致的教學環境,教學過程中的問題解決要與現實中的問題解決過程一致,這樣才能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在教學時要根據現實及學生水平選擇合適的教材。教材的選擇要能使學生牢固地掌握基本知識,能使學生的聽、說、讀、寫、譯能力得以全面發展,能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自學能力和創新能力。因此,我院在選擇教材時根據學生的英語水平選用幾種不同的教材,但這些教材都具有很強的實用性。教師在使用教材時考慮到學生的基礎和特點對教材進行適當的調整和補充,使教材更有利于學生的學習。現在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基于互聯網的線上學習受到了越來越多的歡迎。各高校紛紛引進資源建立相關的網絡環境來給學生創造更好的學習環境。網絡資源運用現代技術把音頻、視頻、圖片等運用于教學中,能給學生創設練習英語聽說的真實情境,還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以,高職英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積極主動地開發網絡資源,給學生提供更好的學習英語的環境。
2.加強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和協作。建構主義認為人們都是以自己的經驗建構對事物的理解,所以人們只能從自己的角度理解事物。因此教學的意義就是幫助學生認識到與自己不同的理解,發現事物的其他方面。受到自身經驗背景的影響,學生對同一問題的理解各異。
學生之前的認知差異恰好構成了寶貴的學習資源。那么,教師在教學中就要努力增進學生之間的合作,讓學生學習別人的觀點。通過學生之間的協作,學生們能彼此分享各自的見解,還能發現自己忽略的方面,這樣有利于發展學生的建構能力。在英語教學中,教師課進行小組活動,讓學生圍繞一個話題進行討論,教師可參與各小組的討論。這樣,通過討論學習,可以師生之間交流觀點、互相啟發。使學生在輕松的氣氛中提高了英語的運用能力。
3.開展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赫爾巴特等傳統教育家認為,在教育中教師處于中心地位,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知識。這一主張忽視了學生的主動能動性,片面地強調教師的權威性,使教學成為滿堂灌,這不利于學生自主性和創造性的培養。該教學法已逐漸不能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建構主義認為學習總會涉及學生原有的認知,學生習慣于用自身的已有經驗來建構新的知識。因此建構主義教學觀強調以學生為中心來組織教學活動,教師應掌握學生已有的知識和技能,在此基礎上有效地組織教學。在這種教學模式中,教師不應該簡單地灌輸知識灌輸者,而應該幫助學生主動建構意義。在教授一項新內容時,教師應重視學生對此的理解,可先讓學生分享自己的看法,這樣老師能摸清學生的已有經驗知識,按此調整教學的內容、進度和方法并以此為依據來有效地組織教學。在英語教學時,教師應經常與學生一起探討、相互交流,來引導學生自主使用英語。
四、結論
建構主義教學觀強調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培養學生的主動性和創新精神。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努力創建真實生動的學習環境,注重師生之間的交流和學生之間的協作,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和建構性,以學生為中心開展教學改革。
參考文獻:
[1]袁振國.當代教育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