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艷琴 姚兆宏
【摘要】多模態隱喻將語言層面的概念隱喻與圖像、音樂、動作等相結合,使表達方式更為多樣化,更為生動形象。電影是集圖像、語言、聲音、動作、音樂等為一體的多模態藝術作品,影視作品中廣泛存在的隱喻和轉喻是人們基于日常生活體驗形成的常規化的概念隱喻和轉喻的藝術加工和升華。本文嘗試對第52屆臺灣電影金馬獎獲獎影片《老炮兒》進行多模態隱喻的認知解讀,以期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性格特點和影片的主題,豐富多模態領域的相關研究。
【關鍵詞】《老炮兒》 多模態隱喻 認知解讀
認知語言學研究表明,隱喻和轉喻不僅是語言中的修辭手段,更是人們認識、理解、思維的重要方式,人類的概念系統本質上是通過隱喻和轉喻建構的,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工具。隨著認知語言學和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隱喻和轉喻研究已擺脫了單一的語言模態研究范疇,國內外學者紛紛把目光投向語言、圖像、聲音和動作等模態。Forceville將多模態隱喻定義為:“源域和目標域分別或主要由兩種的不同符號模式呈現的隱喻現象,在很多情況下,其中的一個符號模式為語言符號”。
賀歲片《老炮兒》作為第72屆威尼斯電影節的閉幕片,馮小剛也憑該片奪得第52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男主角。影片講述了六爺為營救兒子而和官二代小飛發生一系列沖突的故事,反映了以六爺和小飛為代表的兩代人在價值觀方面的巨大差異。本文基于多模態隱喻理論的研究成果,試圖對電影《老炮兒》中的隱喻和轉喻進行認知解讀,以加深對該片人物性格和主題的理解。
一、多模態隱喻理論
多模態語篇指運用聽覺、視覺、觸覺等多種感覺,通過語言、圖像、聲音、動作等多種手段和符號資源進行交際的現象。隱喻和轉喻的識別均建立在多模態語篇符號特征、圖文關系的基礎上以及我們對社會文化語境的闡釋基礎上。多模態隱喻的識別基于鏡頭或場面的并列或交替所形成的以此喻彼或單個畫面內部元素的排列、組合方式和圖文關系。轉喻的識別更加依賴于語境和百科背景知識,通常以同一認知域內某一突顯的實體或特征來指代另一實體,提供了通向目標實體的心理通道。
二、多模態隱喻視角下對《老炮兒》的解讀
1.《老炮兒》中的多模態隱喻:影片中的隱喻高度概括了人物的特點和主題思想,是謀篇布局的有效手段。具體來說,涵蓋如下典型的概念隱喻:
(1)PEOPLE ARE CAPTIVE ANIMALS(人是被囚禁的動物)。把動物比作人是認知語言學中的實體隱喻最為常見的體現形式。不同的是,本片中,人被隱喻化為被囚禁的動物。把握鴕鳥和六爺的相似點,有助于深化對影片主題的認識。鴕鳥本應自由自在地生活在沙漠,如今卻被困在城市的囚籠里,供人玩耍;六爺雖然當年意氣風發,叱咤北京城,可如今也只能蟄伏在胡同深處,提籠遛鳥,做著小買賣,時不時“管管閑事”,沒有體面的工作和收入,靠著年輕時積攢的一些面子而活,借此來打發時光。百科文化背景知識告訴我們,鴕鳥在遇到勁敵無法逃身時往往會把頭深埋進土里,不敢面對危險。現在的六爺同飛速變化的現代社會已經格格不入,他不敢面對現實,在無奈中蜷縮在都市中不起眼的角落,準備平淡無味地了卻余生。可是,當自己的底線被觸碰時,那壓抑已久的血性和激情迸發,為了心中堅守的“凡事都要講規矩”的人生準則,為了人世間的公道和尊嚴,六爺要拼搏。
鴕鳥在大街上飛奔這一具有魔幻意義的神來之筆,在此與主人公的行動和裝束遙相呼應,鴕鳥實際就是主人公六爺的化身。影片結尾導演濃墨重彩渲染的六爺揮舞著軍刀的冰上奔跑與鴕鳥的奔跑相呼應,生動地表現了主人公為正義、為尊嚴而戰的堅定的決心。同時,人們看到飛奔在北京大街的鴕鳥時驚異的神態和急于拍照的行為也顯現出人們對于日常很少能夠欣賞到的 “風景”的異常關注,那么,六爺呢?在商品經濟飛速發展的當今社會,他的軍大衣和軍刀裝束,他的為了尊嚴而誓死一戰的舉動,不也是為常人所不能理解的異樣行為嗎?
2.《老炮兒》中的多模態轉喻:Langacker認為,轉喻就是一個參照點現象。由轉喻詞語指定的實體作為一個參照點,為被描述的目標提供心理可及,并同時把聽讀者的注意力引導到目標上。
(1)A PERSONS LANGUAGE STANDS FOR HIS IDENTITY(語言代表身份)
影片中充滿了具有“老炮兒”特點的話語,形象地展示了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特征。六爺在街頭因為燈罩兒無證經營煎餅攤和城管發生沖突,六爺和城管論理的話語:“怎么說呀?一大老爺們,一出門讓人來一大耳貼子……”,“大耳貼子”指的就是被摑了一記耳光。當燈罩詢問六爺曉波是否有音訊,六爺說:“打個屁,我這電話就是一擱了霉的炮仗?!迸谡叹褪潜?,霉在現代漢語中指東西因霉菌的作用而腐爛變質,這里六爺以半自嘲的口吻道出了兒子曉波和他的關系,暗示兒子很久沒有打來電話了,不免有份失落和無奈。細想之下,六爺不也就是這擱了霉的炮仗,年輕時的一腔熱血沒有了用武之地,時代變遷,當下的社會已經不再是一個只用“規矩”就能把一切捋得清的江湖。他也只能經營著自己的小雜貨鋪,無法在新時代發出自己的聲響,反映出六爺還在用自身早以在年輕時就構建的關于世界的狀態和行事準則的體驗和認知來去審視已經變化了的世界。六爺的話語生動地彰顯了他的說話不拘小節的“老炮兒”身份。
3.《老炮兒》中的多模態隱轉喻互動:影片中除了隱喻和轉喻,還存在隱轉喻互動:
隱喻:PEOPLE ARE CAPTIVE ANIMALS(人是被囚禁的動物)
轉喻:RELATION IS COAPPEARANCE(關系就是共現)
前文分析了影片中六爺被隱喻化為鴕鳥,這一隱喻的實現和理解是基于對轉喻-關系就是共現的辨識。逃離囚籠飛奔在北京大街上的鴕鳥和騎著自行車一副備戰行頭的六爺在鏡頭中的共現給觀眾以巨大的視覺沖擊,在關系就是共現這一轉喻的觸發下,利用關于鴕鳥的百科知識,并結合本片中主人公的行為和性格的語境,觀眾才能夠在認知加工中建立二者之間相似性的聯系,去細細品味創作者的初衷。
三、結語
電影是集圖像、語言、聲音、動作、音樂等為一體的多模態藝術作品,電影中廣泛存在的隱喻和轉喻,是人類基于體驗、經過認知加工形成的概念隱喻和轉喻的藝術體現。通過分析影片《老炮兒》中的圖像、語言、動作等多模態隱喻和轉喻,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性格特點和影片的主題,拓寬多模態理論研究的視野。
參考文獻:
[1]Lakoff G.&Johnson,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Forceville,C.&E.Urios-Aparisi.Multimodal Metaphor[M].Berlin/New York:Mouton de Grunter,2009.
[3]張德祿.多模態話語分析綜合理論框架探索[J].中國外語, 2009(1).
[4]潘艷艷,張輝.多模態語篇的認知機制研究—以《中國國家形象片·角度篇》為例[J].外語研究,2013(1).
[5]Langacker,R.Grammar and Conceptualization[M].Berlin/New York:Mouton de Grunter,1999.
作者簡介:
曹艷琴(1976-),女,山東濰坊人,碩士,西安培華學院國際教育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認知語言學以及英美文學研究。
姚兆宏(1972-),男,陜西寶雞人,碩士,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認知語言學以及英美文學研究。
【基金項目】本文系西安培華學院2017年度校級科學研究項目“西安城市形象宣傳話語中多模態隱喻的架構研究”
(項目編號:PHKT17050)的階段性研究成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