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靜,閆建坤,徐曉莉
(包頭醫學院職業技術學院,內蒙古 包頭 014030)
淺談以就業為導向的天然藥物學基礎實驗教學改革
劉 靜,閆建坤,徐曉莉
(包頭醫學院職業技術學院,內蒙古 包頭 014030)
藥學人才的培養關系到我國醫藥產業的發展。為提高職業院校中職藥劑專業人才培養質量,以醫藥營銷行業對藥劑專業學生的能力要求為導向,圍繞教師因材施教,學生學以致用的基本原則,對中職藥劑專業的專業課程天然藥物學基礎實驗教學從轉變教學理念、構建實驗課程體系、優化實驗教學方法以及改進實驗考核模式等方面進行改革。這些改革措施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了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了天然藥物學基礎實驗教學質量,使天然藥物學基礎實驗教學貼近職業崗位需求,有利于學生職業能力的形成。
就業;中職藥劑專業;天然藥物學基礎;實驗教學
伴隨著國內經濟形勢的不斷轉變,教育形勢也在不斷變化和發展,藥劑專業職業教育越來越被社會所關注。職業教育以培養技能型、應用型人才為目標,不斷改變教育內容與教育形勢,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基層醫療機構對人才的需求。然而,目前我國藥劑專業職業教育仍未完全樹立以就業和發展為導向的觀念,基于此,我校對中職藥劑專業大力扶持,不斷擴大規模,采用校企合作的新型教育方式。目前,我校中職藥劑專業學生均為訂單式培養,培養方向主要為藥品營銷方向,課程設置上傾向于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旨在使學生進入社會后能夠迅速適應工作崗位,成為實用型人才[1]。
天然藥物學基礎是我校中職藥劑專業學生入校第二年后開設的第一門專業課,也是針對中職藥劑專業進行教學改革的重點課程。該門課程是藥劑專業實踐性十分強的一門專業課程。學習如何鑒別中藥材是藥學專業學生踏入藥學大門的一塊敲門磚。天然藥物學基礎的教學目的主要在于培養學生對中藥材真偽優劣進行鑒別的能力,并能夠將其應用于中藥生產及營銷過程中。由于天然藥物學基礎具有非常強的實踐性與實用性,因此它是一門能很好地檢驗藥劑專業學生崗位技能的、以實驗為基礎的課程。
實驗教學是職業院校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很強的直觀性和操作性,是對理論教學的補充和拓展,是學生將課本知識轉化為實踐能力的重要手段[2]。本文以包頭醫學院職業技術學院中職藥劑專業學生為研究對象,從轉變教學觀念、構建實驗課程體系、優化實驗方法及改進實驗考核方式等方面,探討我校中職藥劑專業天然藥物學基礎課程實驗教學改革與實踐。
目前,中職教育是我國整個教育體系中最薄弱的環節,其教學理念、方法、手段既無法滿足學生知識學習的需要,也不能滿足企業用人的需求。中職教育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3個方面:一是錯誤的教育教學理念。職業教育不是精英教育、學歷教育,長期以來,將職業教育當作學歷教育開展,重理論、輕實踐,造成專業教學與崗位實際脫節,所培養的人才難滿足企業的用人要求;二是實驗教學手段落后。傳統實驗教學方法是,通過教師將細致的實驗步驟講述給學生,學生嚴格按照實驗操作規范進行實驗,但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缺少互動,學生無法緊密結合崗位實際需求靈活運用理論知識;三是實驗教學評價機制落后。實驗教學評價忽略實驗課程的特殊性,仍然以知識教育為目標,以筆試成績為衡量學生實驗操作能力的主要標準[3]。
綜合以上中職實驗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出解決對策:實驗教學目標應當使學生在受教育后獲得與崗位匹配的就業技能,同時獲得繼續學習的能力,科學性和實用性相結合,不能僅局限于對醫藥行業入門的基本技能的傳授[4]。教學計劃的安排應基于學以致用的原則,在保證學生完成全部專業課程學習的同時,加大實驗教學的投入,注重培養學生的實驗操作技能。要加強素質教育,根據訂單式人才培養要求,加入“敬業、合作、企業文化”等教學內容。中職藥劑專業實驗教學的目的是使學生在掌握專業實驗知識、方法、技能的基礎上形成對所學專業知識的應用能力。因此,在天然藥物學基礎實驗教學改革中,我們應當轉變傳統實驗教學觀念,樹立正確的實驗指導思想,重視中職學生實踐動手能力以及頂崗實踐能力的培養。
以就業為導向,專業教學與企業實訓相結合,合理構建天然藥物學基礎實驗教學體系。根據藥品營銷行業需求,針對原有教學體系結構不合理、內容陳舊等問題,本著強化基礎、刪除陳舊、注重應用的原則,我校對天然藥物學基礎實驗教學內容進行精選與更新,構建了重點突出、特色鮮明、適應崗位需要的實驗教學體系,即“多階段、一體化”的實驗教學體系[5]。天然藥物學基礎實驗教學方式主要包括藥房見習、專業實驗以及企業實訓3個階段,使實驗教學貫穿于天然藥物學基礎課程學習的全過程(見圖1),將理論內容融入專業技能培養中,使教學內容與實踐技能鑒定接軌,為實施訂單式人才培養、與企業對接打好基礎。

圖1 天然藥物學基礎“多階段、一體化”實驗教學體系框架圖
通過開展多階段的實驗及實踐活動,使學生將天然藥物學基礎課程理論知識與實際的醫藥營銷工作有機結合,深切感受理論聯系實際的重要性以及藥學工作者的責任,對所學中藥材相關知識有更深入的了解,為以后就業打下良好的基礎。
在天然藥物學基礎實驗教學中,教師首先要積極優化天然藥物學基礎實驗教學方法[6],在實驗內容上注重實驗項目的實用性與趣味性,重點培養學生使用顯微鏡的基本操作與切片制作技能以及分析鑒別中藥材的能力,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帶著問題學習。此外,學校要定期選派實驗教師進修學習,以提高教學技能。
在實驗教學中,教師既要注重學生基本實驗操作能力的培養,又要鍛煉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教師應特別注重規范操作,因為實驗教師的規范操作有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實驗操作習慣。同時,教師應當保證所有學生都對實驗項目進行操作與練習,在實驗過程中注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在教學過程中,具體可以采用以下措施。
案例教學是一種開放式、互動式的新型教學方式。在案例教學中要使用特定的案例并指導學生提前了解相關內容,再組織學生討論,能增加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與交流,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7-8]。案例教學更加貼近實際工作與生活,同時在課堂上能夠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與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案例教學能夠啟發學生思維,比如,講授中藥三七的性狀鑒別時,教師通過一個生活案例告訴學生三七正品的性狀鑒別特征及功效,再將學生進行分組,并分給每組學生一種三七偽品,組織學生討論,再由各組派代表在黑板上寫出各種偽品三七與正品三七在性狀特征上的區別,最后教師帶領全班學生對各組寫出的性狀特征進行分析,以此加深學生對正品三七性狀特征的印象。
中藥材的種類繁多,功效復雜,知識點不容易記憶。通過在實驗教學中應用比較法[9],能夠加深學生對中藥材功效的記憶和對中藥材性狀及顯微鑒別特征的理解。中藥材當中有許多同名異物或同物異名現象,如川木通與關木通,中成藥龍膽瀉肝丸中使用的應為川木通,而不是關木通。川木通與關木通二者屬于不同科,川木通為毛茛科,關木通為馬兜鈴科,且馬兜鈴科的關木通中含有有毒物質馬兜鈴酸,會損害使用者的腎功能,嚴重者會導致腎衰竭。學生通過對比這些容易混淆的中藥材,能提高分析鑒別能力,同時對于一些中藥材的特殊特征也會記憶深刻。
一直以來,實驗教學考核的主要內容是學生上交的實驗報告,學生的實驗報告成績即實驗考核成績。這種考核方式不能客觀、科學地評價學生的實驗知識與技能掌握情況。我們通過不斷探索實踐,對天然藥物學基礎實驗考核方式進行了一系列改革,成績評定不單單依靠實驗報告,更關注學生的實驗操作過程,使實驗成績更加公平、公正。
(1)對于強調專業技能的實驗,教師要側重于對學生實際操作能力及操作規范的考核,如顯微鏡的基本使用、切片的制作等;對于強調基本技能的實驗,則注重對學生實驗參與情況的考核,對學生積極性以及發言情況進行全方位評價;對于校外實訓,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出勤情況、學習態度、實訓報告等進行量化打分。
(2)從實驗前的預習態度,實驗中的操作規范、實驗現象觀察記錄、實驗結果分析以及實驗后對儀器、試劑處理和衛生打掃等多方面進行考核。
(3)從實驗報告書寫是否清楚規范、結果是否正確、內容是否完整等方面進行考核,并規定同組學生只能共享實驗數據,實驗報告不能雷同,否則取消該實驗成績。
實踐證明,改革后的實驗考核方式比較合理,實驗報告抄襲現象減少,提高了學生實驗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天然藥物學基礎實驗教學改革對于提高本校中職藥劑專業學生天然藥物學基礎實驗技能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天然藥物學基礎實驗教學改革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需要不斷探索實踐,要根據專業發展循序漸進開展,要徹底改革傳統實驗教學體系和模式,還需要我們大膽嘗試與創新。但我們相信,經過各位專業教師的積極探索和配合,一定能使我校中職藥劑專業學生職業能力得到較大提升。
[1]戴一,張興法.改革藥學專業實驗教學培養應用型人才[J].衛生職業教育,2012,30(15):93-95.
[2]李德平.高校創新人才的培養與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J].遼寧教育研究,2007(4):75-77.
[3]王育仁.對中等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思考[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6.
[4]李凡修,孫首臣,鄧仕英.淺談應用化學專業實驗教學改革與實踐[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4,33(4):198-202.
[5]楊玉梅,劉全禮,石松利.構建藥學專業“一體化、階梯式、多層次”實踐教學體系的探索與實踐[J].包頭醫學院學報,2015,31(1):128-130.
[6]譚湘德.天然藥物學基礎課教學方法的探討[J].廣東職業技術教育與研究,2014(4):77-78.
[7]劉錄護,扈中平.教師教育中的案例教學:理念、案例與研究批判[J].教師教育研究,2015,27(3):79-85.
[8]王剛,徐義爽.大學物理實驗對比教學研究與實踐[J].科技創新導報,2015(20):116-117.
[9]麥穗堅.天然藥物學基礎實驗技能操作考核方法及評分標準初探[J].衛生職業教育,2008,26(6):117.
G423.07
A
1671-1246(2017)24-014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