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坤 李曉燕
[摘 要]根據內蒙古巴彥淖爾市設施農業發展現狀,研究了設施農業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專業合作能力差、缺乏職業農民、資金投入不足等問題,提出合理流轉土地、提高組織化程度、積極培育職業農民、建立健全設施農業推廣體系、提高技術水平等對策建議,從而推動設施農業持續穩定,提升該地區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關鍵詞]設施農業;發展現狀;對策研究
[DOI]10.13939/j.cnki.zgsc.2017.35.063
設施農業是在環境較為穩定并且可控的前提下,運用工程技術手段,進行動植物高技術高效的一種現代農業生產方式。設施農業作為現代農業的發展方向,是經濟發達地區現代化農業的主要發展目標。[1]暨改革開放,在新的經濟增長環境及新政策的推動下,我國設施農業發展取得顯著進步,已成為設施農業生產大國,是農民增收、農業增效的最直接有效的途徑。但是,在發展的過程中還存在很多亟待解決的問題。[2]
1 巴彥淖爾市設施農業發展現狀
巴彥淖爾市地處內蒙古自治區西部,地理位置:40°13′~42°28′N,105° 12′~109° 53′E,光熱資源豐富,降雨量少,非常適合發展設施農業。巴彥淖爾市設施農業產生于20世紀80年代,發展興建于20世紀90年代中,起初設施農業發展較為緩慢,直到2009年,市委、市政府將設施農業作為現代農業建設的重要內容,加強力度推進設施農業專項工程建設,經歷了較長時間的發展,取得了大的提升。到2017年6月10日,全市建成面積25504畝。其中,溫室10341畝,大棚15163畝。完工面積7678畝,其中:溫室200畝,大棚7478畝。在建面積5455畝,其中:溫室3340畝,大棚2115畝。設施農業分布在巴彥淖爾市七個旗縣區,主要集中在臨河區和五原縣。“十三五” 期間,全市規劃建設10個萬畝設施農業園區,規劃面積105600畝。截至2016年年底已建成68606畝,其中:溫室38638畝,大棚29968畝。2017年,計劃建設15296畝,截至6月10日,已建成面積3040畝,在建面積2775畝。2016年全市引進建設設施農業的光伏企業5家,其中22家已開工建設。據調查,投入生產的溫室年平均畝收入3.5萬元左右,大棚平均畝收入10000元左右。
2 巴彥淖爾市設施農業存在問題
2.1 布局較為分散,建設規模難集中
巴彥淖爾市設施農業布局不集中,日光溫室占比重較少,建設規模較小。大棚利用率截至2017年9月達到95%左右,但仍有部分荒廢現象存在。一方面,一家一戶分散的土地經營模式,致使大面積土地集中流轉、置換困難,嚴重制約了日光溫室和大棚集中連片、規模化生產;另一方面,巴彥淖爾市各旗縣區設施農產品生產地在生產及管理環節、銷售環節上均各自為政,沒有足夠的管理能力。其中一部分設施農業建設基地選址遠離市區主干道,交通閉塞,增加了巴彥淖爾市設施農業規模化、一體化發展的難度。
2.2 建設資金短缺,資金投入不足
設施農業屬于高投入、高產出的新型農業,發展過程中有前期成本投入高、收益較慢、后期資金回收緩慢的問題。目前,建設一座高標準機建厚墻體日光溫室投資需要10萬~25萬元,雖然各旗縣區都采取了不同的扶持政策,但對收入較低的農民來講,建設費用不足成為制約設施農業建設的主要原因。建設環節缺少投資經費,并且設施農業由于其特殊性,投資風險較大,極大地制約了設施農業的發展。
2.3 缺乏職業農民,推廣機制不健全
首先,巴彥淖爾市農民人均耕地相對較多,而且大田種植效益穩定,人均收入相對較高,大部分農民不愿從事投入大、費工費時的設施農業生產,特別是有文化、懂技術的年輕農民進城打工,從事設施農業生產的農民大部分年齡大、文化程度低。其次,巴彥淖爾市從事設施農業的人群中,大部分人都是由糧農轉變為菜農,傳統農業思想根深蒂固,對發展溫室反季節種植的經驗不足,在設施農業生產上,達不到預期目的。同時,由于巴彥淖爾市多年來主要以大田生產為主,廣大科技人員對大田栽培比較精通,但對設施農業了解較少,直接影響了設施農業生產水平的提高。
2.4 科技服務滯后,導致種植效益不高
根據實地調研,按目前巴彥淖爾市設施農業面積計算,至少需要250名科技人員開展技術指導服務,而全市設施農業科技人員不足50名,加上外聘技術人員,全市能夠從事設施農業技術指導服務的技術人員不足100人,尚不能滿足當前設施農業發展的需要。同時,各旗縣區缺乏設施農業技術經費的預算,無法及時引進新品種、進行試驗、開展示范推廣活動。由于缺乏科技指導,一些成熟的溫室種植技術得不到推廣應用。如黃瓜、茄子和西瓜嫁接育苗技術,在巴彥淖爾市應用很少,溫室滴灌和膜下暗灌技術應用不多,病蟲害防治重治不重防等一系列問題,導致溫室生產效益不高。
3 發展設施農業的對策建議
3.1 合理流轉土地,提高組織化水平
首先,重視土地的合理流轉,始終做到“依法有償”、農民自愿的原則,對設施農業用地合理規劃流轉,堅持以國家土地政策為依據,保護農戶家庭經營的主體地位,引導土地經營權合法流轉,形成新的土地流轉及規模化設施農業管理的新模式。其次,注重農村專業合作社發展,努力提高其組織化水平,壯大合作組織隊伍,利用合作組織優勢,打造設施農業產業化的新模式,并結合國內外形勢,做好設施農業供給側結構調整,使農戶收益提高。
3.2 加強資金投入,優化貸款制度
資金支持是設施農業發展過程中重要的推動力。首先,巴彥淖爾市政府部門及農牧業部門要積極落實政策意見,為設施農業建設爭取最大限度的資金扶持,統籌設施農業的建設資金,合理利用,扶持重點園區發展建設。并且設立設施農業專項資金,對新建園區并且符合規劃建設要求標準的園區進行補貼。其次,加強貸款支持力度,金融機構設立設施農業專項貸款,優惠貸款政策,降低貸款門檻,加快資金到戶的速度,使資金效用最大化。最后,7個旗縣區要做好招商引資等工作,認真貫徹執行,吸引社會資本的投入。
3.3 培養職業農民,健全推廣技術體系
首先,通過加強專業技能培訓,利用外出學習,實地觀摩及指導、培訓等多種形式的學習,培養一批年輕化、有知識、會經營、懂技術的新型職業農民,為設施農業建設提供中堅力量,起到示范作用。其次,建設配套的人才機制,例如設施農業技術推廣隊伍的建設,提高設施農業技術推廣的水平及效率。這項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推廣系統、用戶系統、研究和管理系統。最后,要進一步深化設施農業體制改革,將高校、政府等農業科研院所或其他民間農業推廣組織結合起來,優勢互補,多種形式、不同層次地推廣設施農業技術。
3.4 加強技術投入,提高經濟效益
首先,大力推進設施蔬菜生產機械化。大力推進設施蔬菜機械化,是發展設施蔬菜標準化生產、大幅度降低勞動成本,提高生產效益的根本途徑。其次,加快推進設施蔬菜智能化,是解決設施蔬菜產業后繼無人問題的根本之策。要想“80后”的年輕人回歸農業,只能靠發展輕簡、時尚、高科技的智能農業,把菜農變成體面的職業。要把大棚建設作為重點,充分利用鋼材等建設材料低價位和冬春農閑季節,宣傳動員農民掀起建設高潮。同時,重點抓建成設施農業的利用率及生產效益。
參考文獻:
[1]陳輝,范紅娟.基于社會穩定的城市基層治理研究[J].理論探討,2009(4):142-146.
[2]陳振明.群體性事件的成因及對策研究[J].東南學術,2010(5):40-50.
[3]劉書艷,羅仁全.農村農業自動化發展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4(11):3440-344.
[4]王勉.高效設施農業發展現狀及趨勢分析[J]經濟論壇,2012(2):108-111.
[5]賈康.新供給:經濟學理論的中國創新[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3:46-57.
[6]國家發展改革委,農業部.全國蔬菜產業發展規劃(2011—2020年)[EB/OL].(2012-01-16).http://njs.ndrc.gov.cn/gzdt/201202/t20120227_463479.html.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