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汶蔓
【摘要】關鍵期假說最初起源于生物學,后被引申至語言學領域。受這一假說的影響,我國英語學習呈現越來越低齡化的趨勢,但在語言習得中是否存在關鍵期存在著支持與反對兩種聲音。本文將主要通過回顧二語習得關鍵期假說的產生與發展,以及介紹國內外關于二語習得關鍵期假說的支持與反對的觀點,來探討年齡對于外語學習及教學的影響以及對我國兒童英語教育的啟示。
【關鍵詞】二語習得 關鍵期假說 兒童英語學習與教學
一、關鍵期假說簡介
關鍵期這一概念最早源于生物學,指在個體發展過程中,受環境影響最大并最適宜于學習某種行為的時期。后來著名神經生理學家Penfiled和Robrts于1959年將這一概念應用于兒童語言習得研究之中。1967年,Lenneberg發展了這一觀點,提出了著名的關鍵期假說。他認為兒童語言習得與大腦側化有關,而大腦側化通常于2歲左右開始,一直持續到青春期(10-13歲)左右結束。在這期間內,大腦的兩個半球都參與到了語言的學習,能更加容易的理解和產生語言;而在青春期后,由于大腦已經完成了側化,各種功能有了分區,語言學習的自然性減弱,學習障礙增加。因此,青春期之前大腦的可塑性使得兒童對語言的習得能自然發生,語言學習也更加容易。
二、二語習得關鍵期假說支持者及其研究
1969年,美國心理學教授Asher和Garcia對71名美國古巴移民的英語發音水平進行了研究,這些移民者的年齡在1歲至19歲之間。研究發現6歲以前到達美國的,其發音接近于美國本土人發音水平的有71%,而年齡在12歲及12歲以上的移民接近者只有7%。結果表明移民時年齡越小,其發音越接近本族語的發音水平。這項研究從語音差異方面證明了關鍵期的存在。
另一個著名的二語習得關鍵期假說的支持者Michael Long表明,雖然學習什么時候發生沒有一個精確的界限,但他通過實驗發現,如果小孩在6歲以前接觸目標語,能更加容易達到像本族語者那樣的語音;6-12歲之間開始學習二語的,部分學習者會受母語的影響,帶有外國口音;而在12歲之后開始學習的,一般都會帶有外國口音。并且在15歲之前,對于句法和詞法以及其他的語言能力會更加容易習得。根據這些實驗結果,Long認為在二語習得中,存在著語音和詞法等語言能力方面的敏感期。
三、二語習得關鍵期假說反對者及其研究
雖然很多研究都力圖證明關鍵期假說的存在,但反對者也從各個方面對這一假說提出了質疑和挑戰。Snow和Hoefnagel-Hohle對母語是英語的荷蘭語習得者作了研究,受試者依據年齡被分為了三個組:兒童組(3-10歲),青少年組(11-15歲)和成人組(15歲以上)。實驗結果表明,在學習荷蘭語的最初幾個月,青少年組在各個方面進步最快,而成人組對于句法和詞法的理解和掌握有明顯的優勢;一年后的實驗結果表明,青少年組的學習者荷蘭語掌握的最好。根據這些結果,Snow和Hoefnagel-Hohle認為二語習得中不存在關鍵期假說。
Krashen竭力反對關鍵期假說,他的“輸入假說”是反對派中最具影響的理論之一。Krashen認為,所有的學習者,無論年齡的大小,只要有大量的可理解輸入和適當的情感過濾程度,都可以習得目標語言。“輸入假說”揭示了情感因素與語言習得之間的關系,當情感過濾較強時,學習者得到的語言輸入較少;而當情感過濾較弱時,學習者得到的語言輸入較多,才更有利于語言的學習。
四、對我國英語教育的影響與啟示
目前,我國英語教育越來越呈現出低齡化的趨勢,結合關鍵期假說和我國目前英語熱的現象,對我國英語教育有以下幾點啟示。
首先,從個體因素來看,影響外語學習的因素有很多,除年齡外,學習者的認知和情感也是影響語言學習的重要因素。兒童的大腦發育還不成熟,尚未形成抽象思維能力,而語言又是抽象的大腦產物,需要大量的抽象思維。因此,我們不應該只片面的關注兒童的年齡優勢,而忽略學習者情感與認知能力對于語言學習的影響。
其次,從語言因素來看,二語習得與外語學習有著本質的不同。二語是指在本國與母語享有同等甚至更高地位的一種語言,發揮著除母語之外的通用語的社會作用;而外語是在本國之外使用的語言。二語習得強調真實環境中的大量的語言輸入,但顯然,在我國英語作為外語的環境下,學習資源大部來自于課堂,缺乏真實自然的語言環境和足夠的語言輸入,不具備語言習得的環境。
最后,過早學習英語還可能對后期的英語學習造成負面影響。目前各種社會培訓機構的師資水平良莠不齊,這種情況無法保證兒童英語教學的質量,更不能為兒童的英語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并且,挫折失敗或是乏味枯燥的教學活動都容易讓兒童對英語學習失去興趣,而這種抵觸情緒對于以后的英語學習會造成巨大的負面影響。
五、總結
綜上所述,學習英語并非越早越好。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充分利用英語學習者在學習語言中的不同年齡優勢,合理吸收關鍵期假說中的有利因素,發揮其積極作用,但不過分夸大年齡在英語學習中的作用。只有將個人的年齡、情感、認知等因素與社會文化因素等相結合,才能有最佳的學習狀態,從而決定學習者的最終英語水平與能力。
參考文獻:
[1]郭晶晶,陳寶國.浮現理論及其對第二語言獲得年齡效應的新解釋[J].心理科學,2007(2).
[2]彭堅.二語習得“關鍵期假說”的反思性研究對早期外語教育的啟示[J].學前教育研究,2007(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