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杭
摘 要:伴隨著我國的快速發展,在提出"三農"問題后在農村推進了一系列的持續性改革,包括土地流轉、承包責任制年限再延長30年等。既適應了時代發展條件下新農村變化的新情況,也有效的推進了農業的進一步發展。下面結合諸政策與農村經濟的大力發展依靠于技術這一先進生產力對新時期農業機械化推廣體系的構建問題做出具體探討。
關鍵詞:新時期;農業機械化;推廣體系;思考
新時期的脫貧攻堅與“三農”事業推進計劃有效幫助農村經濟得到了顯著發展,而農業真正的發展推動力來自于近年來的技術投入,所以在現階段需要根據農村土地流轉的新情況、農業合作社與大塊承包土地的新現象制定有效推進農業機械化的新舉措。尤其應該按照當前的土地集中化構建一個可推廣的技術體系,進一步為我國的農業發展提供動力。
一、新時期農業機械化推廣體系
現階段,新農村在土地、居住人口方面發生了顯著變化,為了適應當前需要我國已經持續性的開展了土地流轉、農業合作社等政策的實踐。但是為了真正的將其落實到位帶動農村經濟的新增長,則需要按照系統理論,明確農業機械化推廣體系屬于一個大體系下的諸配套措施的實施。
因此,在新時期需要對農村地區先進行一番調查研究。一是對不同地區的實際土地流轉情況、可集中生產的需求情況,以及對于農業機械數量匹配情況。二是按照調查的具體結果制定與各地相適應的農業機械化推廣體系。三是對農業機械化推廣體系做出進一步的理解與分析,明確它屬于系統性工程的實踐路徑。簡言之,新時期的農業機械化推廣體系構建,應該在技術、技術人員、可持續性方面做出資源匹配;并依據體系與要素的構成條件分別從機械、技術、技術人員、土地、施肥、管理、富余勞動力安置、農業產業化等諸項因素做出全局構建。
二、構建新時期農業機械化推廣體系的實踐路徑
1、從思維路徑構建
新時期的農業機械化推廣體系的目標是為了適應當前的農村經濟發展需要,并通過一系列管理體系的轉變,推進農村經濟增長。所以,在構建新時期農業機械化推廣體系之前需要先轉變思維方式;按照體系構建的基本要求,從系統諸要素的分析開始,搞清楚與該體系推廣相匹配各個因子。二是在思維路徑之下,在每個因素方面確立部分與體系整體的關系原理,正確的建立各個部分的小體系,只有在“大體系+小體系”的基礎上才能確保構建后的體系按照制度化、機制化、體系化的模式獲得可持續運作。簡單講,即要求明確一個在新時期農業機械化推廣體系的目標,將其作為一個項目,明確不同階段的諸項指標,然后按照指標設計與其相一致的制度條例,規范其評估機制,并將評估機制、激勵機制、監督機制關聯起來,確保該體系可以實踐。
2、從資源路徑構建
根據思維路徑的構建分析可知,構建新時期農業機械化推廣體系先要在戰略上構建好目標、指標、方法后,再從資源路徑出發,做好各項資本的匹配。具體如下:
(1)分門別類的匹配農業機械
現代農業范疇相對較大,包括農、林、牧、副、漁各個方面。因此,需要在不同的農業分類下明確的匹配針對不同門類的機械;如種植業就需要匹配種植機械、耕作機械、噴灑農藥機械、收割機械、運輸機械;再如,副產品加工業則需要匹配加工機械;至于養殖業則包括軋草機、擠奶機、供氧機等。因此,應該轉變先前的農業機械化思維,從根本上按照供求關系分門別類的匹配農業發展所需的各類機械。
(2)按照機械匹配率提供技術、人才支持
農業機械化推廣體系的構建要求在“機械+技術+人才+管理”方面做出整體安排,并按照匹配的機械門類、培養相關人才,并按照人力資源管理開展一系列的培訓工作,尤其是針對管理這一塊需要有一個明確的現代化管理制度,以滿足新時期所構建的機械化推廣體系需求。比如,在農業合作社為主導的農村地區,則宜采用雇傭制度,令農民在入股的情況下,將其它擁有技術的人員進行集中,并對其進行機械應用與管理培訓,將其發展成為農業社的現代化機械工作人員。再如,對于一些相對復雜的機械則宜采用聘用制,從人才市場招攬技術工人。另外,應該在發展的過程中,逐漸發掘農業人口中的人才,以期為其未來的長久發展提供技術支持。尤其是在不同的農業分類中,應該給予相應的機械配給,以及技術指導人員,以幫助機械化后的高效使用。
(3)按照產業化發展趨勢解決富余勞動力問題
農業機械化在不同地區的實施意味著農業人口的大量富余。針對此類人口的解決方案,可以按照先培訓、再發展的思路為其提供一些工作崗位。但由于不同地區的農業人口富余情況不同,而且存在多元化的情況,如外出務工、回鄉創業、承包務農等,而大多農村富余勞動力多以老年人、中年婦女、失業青年為主,所以在機械化過程中應該注重集中生產后的產業化發展與人力資源管理;比如,在農業的各個部門開展一系列的副加工業容納此類富余人口,或依據勞動人口的素質與技能在技術指導下幫助其中存在創業意向的人員開展一些新的農業項目等。
結束語:
總而言之,應該在機械化的生產力提升、集中化生產后果中為富余勞動力的解決問題找到多個出口,才能真正的推動機械化推廣體系實踐后的農村經濟新增長。同時,需要針對不同的地域的土地、土壤需要做出進一步的實地抽樣檢驗,只有科學的將施肥、播種、耕作、收割、桔桿處理、農業產品產量、副產品加工等一體化的產業化農業建立起來,才能更為科學、妥善的將農業機械化推廣體系實施后的富余勞動力進行合理安排,幫助其真正的獲得持久性收益。因此,構建新時期農業機械化推廣體系要先關注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朱竟夷.新時期農業水利工程的建設探討[J].科技展望.2017(23):107.
[2]李軍.新時期農業推廣與農業現代化的關系分析[J].農技服務.2017(08):186.
[3]周攀,周晏起,劉笑,張景娥.談新時期農業科研管理人員應具備的素質和能力[J].農業科技管理.2012(04):94-9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