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句中“說”字連綴在連詞之后,帶有語用標記性作用。針對這一現象,通過對比分析,我們將其劃分為話題分解型話語標記、話題組織型話語標記、話題生成型話語標記等八類話語標記。通過分析“說”字標記語的演變由來和生成語境可以看到,“說”字的標記意義也是從引申義虛化而來的,且這種虛化伴隨著“說”字標記語結構的固化而不斷加強。對“說”字話語標記意義研究,再一次證明了漢語發展中的演化規則,同時也可以對現代漢語“說”字的義項進行完善。
關鍵詞:虛化 形態 語用 話語標記 引申 固化
在一些結構中,“說”字的標記意義已經非常明顯,并在語義、語用、語法三維響度上延展出了較為系統的功能和意義。現代漢語中“說”字話語標記語的結構非常多,例如“如果說、至于說、再者說”等。“說”字標記意義的出現并非偶然,它依然遵從漢語的發展演化規律。本文通過對“說”字演化路徑的研究,總結其發展規則,在秉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重點研究現代漢語中“說”字的話語標記意義。
一、“說”字話語標記概述
“說”字話語標記是一種在清代以后的近代漢語和現代漢語中常見的結構,但卻沒有受到人們重視,它和其正常引申義項有著很大的區別。
(一)“說”字標記語概念的界定
Schiffrin最初把話語標記語定義為:“對話語單位起切分作用的順序性依附成分。”①現代語言學稱為“話語標記”,也作“話語聯系語”,是指序列上劃分言語單位的依附成分。②所謂的“說”字標記語,我們認為是指在語句中連綴在連詞之后,帶有語用標記性作用的結構。比較常見的有“如果說、比方說、或者說、所以說”等。
“說”字標記語主要有以下幾個特征:
1.語義特征
概念意義虛化是“說”字標記語的一個重要特征。結構中的“說”字僅用來表示話題標記性的語法意義,其概念意義的有無不對語句的真值產生影響。因此,我們可以通過省略“說”字看對語句真值是否產生影響來判斷“說”字是不是標記語。
2.語法特征
這類語言結構都是由“連詞+說”的形式構成,其中,連詞承擔本身的連接意義,承擔了組合的整體概念義。而“說”字作為語法后綴成分,其表示“言說”的概念意義已經轉化為話題性的標記意義。
3.語用特征
說”字標記語的語用特征主要體現在語境中:一方面是對出現語境的選擇,一方面是對語境的限制。此外,還在句中起強調作用,會對語調產生影響。
4.語體特征
“說”字標記語的口語性特征十分明顯。從書面語和口語的關系來看,很多書面語來源于口語。“連詞+說”結構大多最先在明清時期小說作品中出現,而在之前書面語中完全沒有用例。到現在為止,“說”字標記語已經運用于文學作品中,但其結構本身仍帶有很強的口語性語體特征。
(二)“說”字標記語的類型劃分
“說”字標記語根據結構中的連詞的意義和語法作用的不同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1.話題分解型話語標記
話題分解型話語標記就是指由表示列舉義的連詞“比如、比方、譬如”等加“說”字構成的結構。此類話語標記語大多出現在句中,表示解釋說明的意義。在此類句子中,由列舉義連詞引導的部分,往往是用前句大主語分解出來的小主語(有時是一個,有時是多個)來對前句進行解釋說明。例如:
(1)“季節也會突然喪失記憶嗎?比如說春的花香鳥語就忘卻了冬的凜冽蒼茫,秋的高遠空曠就忘記了夏的火熱燦爛?”(遲子建《岸上的美奴》)
(2)“他現在所煩惱的,大概也只是楊威利不知道在做些什么罷了,比方說,在勝利祝捷會上和美女跳舞……等。”(田中芳樹《銀河英雄傳說》)
例句中“比如說、比方說、譬如說”后面的小句都是對前句的分解說明。例(1)中,“比如說”后面引導了由大主語“季節”分解出來的“春”“秋”這兩個小主語來解釋前句。例(2)也是用一個分解出來的小主語來解釋前句。
2.話題組織型話語標記
話題組織型話語標記是指由表示承接意義的連詞“就是”加“說”構成的標記語結構。由于此類標記語總是出現在句中,在結構上起到承上啟下作用。因此,由此類標記語能夠起到順承性話題組織作用。例如:
(3)“他的學說,與上述第二種學說的一個方面有某些相似之處,也就是說,認為人性內有種種善的成分。”(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
(4)“這樣,我又找到了我自己,我又跟戰前的我一致了。這就是說,在戰爭一開始,我忽然受了毒刑,忽然的家破人亡,我變成瘋狂。”(老舍《四世同堂》)
以上例句中的“就是說、也就是說、這就是說”都是出現在上下文話題連接的部分,即對上句話題進行了總結,又重新確定了話題的方向,起到了話題組織的作用。
3.話題生成型話語標記
此類話語標記由因果連詞“所以”加“說”字構成。由于其本身就帶有一種因果邏輯關系,借“因”來生成“果”,所以,由此結構引導的部分都是從“前因”中生成的“后果”。提示聽話人,后面的內容是基于前面的事實或條件所生成的新的話題。③例如:
(5)“即以計算機為手段,把企業內部所有的工作都以數據的形式集成運作,這種集成決不是計算機的簡單地相加,而是一種有機的結合,所以說CIMS是組織企業生產的一種哲理。”(1994年報刊精選)
(6)“地球上的淡水資源只占地球水資源總量的3%,而這3%的淡水中,可直接飲用的只有0.5%。所以說,水是人類的寶貴資源,是生命之泉。”(《中國兒童百科全書》)
例(5)通過“計算機為手段,把企業內部所有的工作都以數據的形式集成運作……等等”,都是為了生成“CIMS是組織企業生產的一種哲理。”這一話題。同理,例(6)中“地球上的淡水……”也都是為了生成“水是人類的寶貴資源,是生命之泉。”這一話題。endprint
4.話題引入型話語標記
引入話題性話語標記,由假設性連詞“如果、假如”加“說”構成。此類標記語在句子中經常通過假設來引出新的話題。例如:
(7)“建國三十年了,如果說一九六一年到一九六六年畢業,那個時候是二十五歲左右,現在就是四十歲左右到四十五歲左右。”(《鄧小平文選2》)
(8)“假如說一切常在,為什么今人不見古人呢?足見是不常在了。”(《佛法修正心要》)
以上例句中的“如果說、假如說”通過連詞本身的假設義對前一話題進行肯定或否定,進而引入新的話題。例(7)“如果說”引導的后面的小句,并不是在陳述與前句“建國三十年了”這一話題,而是引出推算某人的歲數的新話題。例(8)通過反向假設,對“一切常在”進行否定,進而引出“不常在”的話題。
5.話題轉換型話語標記
話題轉換型標記語由連詞“至于”加“說”構成。此類標記語在語句中介于前后兩個話題之間,表示前后話題之間的轉換關系。此類標記語與話題引入型話語標記的不同在于,此轉換在于強調前者而不是引入進一步探討的新話題,可以理解為“此外還考慮到……”。例如:
(9)“吳文英說,我國服裝市場目前總的說是能夠滿足消費者需求的,至于說有人反映買不到自己滿意的服裝,對這個問題應該作具體分析。”(《人民日報》1993-12)
(10)“我會去看她的,也會告訴她那些她知道了對她有好處的事情。至于說其他的事情,既然我在插手此事,那我也會全部處理好的。”(詹姆斯·凱恩《郵差總敲兩次門》)
例(9)中,“至于說”將上文“滿足消費者需求”的話題轉換到了“滿意的服裝需求”的話題上,表示“還考慮到滿意的服裝需求”的意義,進而強調回到作者持有的主要觀點上來。同理,例(10)重在說明前一話題,在此基礎上考慮到“其他的事情……”。
6.話題選擇型話語標記
話題選擇型話語標記由并列連詞“或者、與其……不如”加“說”構成。此類標記語在句中連接兩個處于平行關系中的話題成分,并含有對前后話題的選擇傾向。如:
(11)“即使如此,他還在想方設法地少交稅,或者說就是在逃稅。”(張劍《世界100位富豪發跡史》)
(12)“與其說河之為言何也,不如說河之為言何也。”(鐘毓龍《上古秘史》)
例(11)的“或者說”表示兩種相同意義的說法之間的并列關系,并帶有偏向于后者的選擇傾向。例(12)中的“與其說……不如說”選擇傾向更為明顯。
7.話題補充型話語標記
話題補充型話語標記語由連詞“再者”加“說”字構成,該類標記語在語句中表示對之前所述話題進行補充,增強前者的說服性,也是重在強調前一話題。例如:
(13)“侍應小姐服務的好,我也尊重她,這尊重的方式就是小費。再者說,付小費本身也體現了一種紳士行為,它應該是雅皮士文化的一部分。”(1994年報刊精選)
例(13)“再者說”后面的成分“付小費本身也體現了……”是對前面小句“這尊重的方式就是小費”進行補充說明。
8.話題轉折型話語標記
話題轉折型話語標記由轉折連詞“雖、雖然”加“說”構成,表示前后話題間的轉折關系,此標記語重在強調后者。例如:
(14)“我今年才二十歲,雖然說師父教的時候十分嚴厲,但是我用功不夠,功夫還不到家。”(常杰淼《雍正劍俠圖》)
(15)“是以維摩默然,如來寂寞,雖說種種諸乘并是方便,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夫知者知離,見者見微。”(僧肇《寶藏論》)
例(14)、例(15)通過“雖然說……但是”組合和“雖說”在語義上的轉折關系來說明兩個話題間的重要性關系。
二、“說”字標記語的演變
在現代漢語中,“說”字用于表示“言說”意義繼承了從古到今“說”字的主要義項。但“說”字經常與連詞結合構成標記結構,作為一種連詞性的話題性標記成分,發展成為一種專門代表說話人的意愿、期望預期或情感色彩的話語標記。
(一)“說”字標記語的演變
1.話題分解型話語標記的演變
據北大CCL語料庫語料分析得知,“比如”作為舉例說明時的發端語與“譬如”同義,最早出現在東漢史論《太平經》和《風俗通義》中。例句:
(16)“天之格法,比如四時五行有興衰也。”(東漢史論《太平經》)
(17)“劉勝位故大夫,見禮上賓,俯伏甚於鱉,冷澀比如寒蜒,無能往來,此罪人也。”(東漢史論《風俗通義》)
明清時期使用漸漸增多,在現代文學和日常言語中使用非常廣泛。
“比如說”最早出現于清代小說《三劍俠》中,總共出現4次①,但在同時代其他作品中均未用到。由此可推斷,“說”連綴在“比如”后面構成舉例型話語標記語最早應起于清代。到了民國時期,“比如說”作為整體運用于言語序列中也僅在小說《雍正劍俠圖》中出現了6次,在現代漢語語料中卻出現4471次。
“比方”一詞最早出現在戰國時期荀子的《強國》一文中,到清代“比方”單獨表示舉例共29次,“比方”與“說”字連綴出現,表示分解說明時的發端語開始于清代。在民國時期的文學作品中表示舉例說明時,“比如說”的使用頻率要高于“比如”。
標記語“比方說”在古代漢語中的運用最早出現于清代小說《野叟曝言》中,全文只出現了1次。例句:
(18)“把伯有為厲來比方說,生而為人,歿而為神,確鑿可信。”(夏靜渠《野叟曝言》)
到民國時期依然比較少見,小說《雍正劍俠圖》中總共使用了15次。但在現代漢語中出現次數明顯增多,達到了1403次之多,并且在口語中更為多見。
北大CCL語料庫語料數據顯示,“譬如”在春秋時期的《國語》《左傳》《論語》《孫子》作品中就有出現,表示“比如”義。以后各代均有運用,到唐宋時期運用較為廣泛。“譬如說”連綴使用最早現于北宋《朱子語類》中。例句:endprint
(19)“譬如說屋,不論屋是木做柱,竹做壁,卻只說屋如此大,容得許多物。”(黎靖德編《朱子語類》)
所收元明清語料中沒有出現此連綴現象,但到民國時期又開始活躍,其后使用漸趨普遍。
2.話題組織型話語標記的演變
北大CCL語料庫語料數據顯示,“就是說”最早出現在明代,在句中承擔組織話題的標記作用,僅在小說《初刻拍案驚奇》中出現運用。例句:
(20)“若依他說,不過遲做得仙人五六百年,為何陰間有‘李林甫十世為牛九世倡之說?就是說道業報盡了,還歸本處,五六百年后,便不可知。”(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
在清代的文學作品中,“就是說”連用出現次數開始增加。民國以后的文學作品中,這一結構的使用也越來越廣泛。“也就是說、這就是說、那就是說”只是它的幾種變體形式。
3.話題生成型話語標記的演變
據北大CCL語料庫語料數據分析得知,“所以”作為因果連詞最早運用于《周易》一書中。“所以說”這一結構作為標記語最早出現于唐代佛經《楞伽師資》中。例句:
(21)“眾生根有無量故。所以說法無量。”
宋代文學作品中,這種連用已經比較普遍,其后,在明代、清代、民國時期均有使用。例如:
(22)到此地位,曉得值錢了,也還是有受用的,所以說敗子回頭好作家也。(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
(23)朋友道在責善,可以擇交,所以說朋友數,斯疏矣。(文康《俠女奇緣》)
(24)推想諸君家族情況,莫不略同,所以說吾輩死義而后,同胞還不醒,我是決不信的。(陸士諤《清朝秘史》)
4.話題引入型話語標記的演變
北大CCL語料庫語料數據顯示,用連詞“如果”表假設,在宋代話本《太平廣記》《朱子語類》中就已經出現。“假如”最早出現在東漢《宅經》以及荀悅的史論《前漢紀》中。到清代的《曾國藩家書》《康熙俠義傳》《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就已經出現了“如果說”這一連綴形式,但在清代之前并沒有使用記錄。在民國時期“如果說”出現15次;“即是說”在小說《乾隆南巡記》中有過運用;“假如說”最早出現在民國時期的小說《上古秘史》中。例如:
(25)“如果說錯,并不是我錯的,那孟夫子曾說‘女子生而愿為之有家,只好算他錯的。”(李汝珍《鏡花緣》)
(26)“禮儀經傳通解,有王朝禮,即是說大經之文字,制度雖不可略,然不如冠昏喪祭之禮,可以通行。”(《乾隆南巡記》)
(27)假如說大風大雨的夜里,天黑如墨,桅桿上忽然看見一點火光,就是神燈出現,女神前來保護,無論如何危險,決不會覆溺的。(鐘毓龍《上古秘史》)
5.話題轉換型話語標記的演變
“至于”一詞在古代已經發展出了多個義項。北大CCL語料庫語料數據顯示,“至于”作為連詞表示“另提一事”,早在《國語·周語》就已經出現。到北宋時期,出現了“至于”和“說”字連在一起使用的情況,在《朱子語類》總共用到兩次。例如:
(28)“歐公文字尋常往往不以經旨取之,至于說‘用九、用六,自來卻未曾有人說得如此。”(《朱子語類》)
在清代文學作品中,“至于說”這一結構總共出現了6次。民國時期出現了8次。從出現次數上來說,總體呈現增長的趨勢。
6.話題選擇型話語標記的演變
“或者”作為連詞,表示兩者或兩者以上話題間的選擇或并列關系。據北大CCL語料庫語料分析數據顯示,早在春秋時期就已經開始使用。例如:
(29)晉侯曰:“衛人出其君,不亦故?”對曰:“或者其君實甚。”(《左傳》)
“或者說”最早出現在清代,在清代文學作品中總共出現3次。在民國時期的文學作品中出現了6次。例如:
(30)“其實安公子不是不會說官話的人,或者說相貌也還端正,或者說舉止也大方,都沒什么使不得。”(文康《俠女奇緣》)
(31)假使給漢朝的太史知道了,他必定要奏知皇帝,說天下德星聚,或者說五百里內賢人聚了。(鐘毓龍《上古秘史》)
北大語料庫語料數據顯示,“與其說……不如說”最早出現在清代小說《八仙得道》中。例句:
(32)“那么,對于毫無關系的神仙,你還知道尊重么?與其說了出來,受你一場奚落,還不如不說為是。”(無垢道人《八仙得道》)
上例“與其說……不如說”暗含了一種優劣選擇關系,可以明顯感覺到作者的主觀傾向。
7.話題補充型話語標記的演變
“再者”有另外、此外之意,表示有所補充。例如:
(33)“等我找了你老的女孩兒來,你老自己告訴他罷。再者,二叔在這里,也該叫他出來見見。”(文康《兒女英雄傳》)
顯而易見,當“再者”用于表示多個理由中的第二個時,其在語義上就帶有“追加”“更進一步”的意義了。④北大CCL語料庫語料數據顯示,“再者說”在清代小說《三劍俠》《康熙俠義傳》《彭公案》中有過運用。民國時期,在《雍正劍俠圖》中出現了3次。例句:
(34)“此事張副將不但無罪,而且有功。再者說,他也是國家三品大員,也不能說殺就殺。”(貪夢道人《康熙俠義傳》)
(35)再者說嘛,也是幫著師伯們出一出主意什么的。(常杰淼《雍正劍俠圖》)
8.話題轉折型話語標記的演變
漢語中的“雖、雖然”作為連詞,表示“即使”或是“縱然”的意思,后面多有“可是”“但是”相照應。黃伯榮、廖旭東主編的《現代漢語》中把其作為轉折復句的標志之一。北大CCL語料庫語料數據顯示,“雖說、雖然說”最早在明代小說《醒世姻緣傳》中出現。例句:
(36)“珍哥雖然說是問了抵償,也還好好的監里快活,沒見有甚難為他。”到清代此結構已經出現了固化的趨勢。(西周生《醒世姻緣傳》)endprint
在清代以后的文學作品中,“雖然說”也漸漸被作者們認可,使用次數漸漸增多。在清代的文學作品中,“雖然說”總共出現了11次,到民國時期就增加到了20次。如:
(37)“.雖然說都是老道,可是一個是奸淫殺害,無惡不為;一個是除惡安良,無善不作,二人殺到一處。”(張杰鑫《三俠劍》)
(38)這些民船,行駛很慢,衢州上游開到杭州,雖然說是順水,每天也只能行駛百來里路,所以每天總在縣治所在的地方駐泊。(蔡少藩《民國演義》)
(二)“說”字話語標記語境分析
語境就是語言單位出現時的環境,可以分為上下文語境和情景語境。從語用功能的角度來講,話語標記是屬于語用層次上的,因此,語境的選取又會對標記意義的賦予產生影響。
1.“說”字話語標記語的語境言明功能
話語標記語,簡單來說就是一種語用標記語,在交際過程中主要起預先言明的作用,在語法上幫助聽話人在接收信息時能夠快速構建出說話人所預期形成的語言環境。話語標記語的使用,“能夠引導聽話人獲取說話人所期待的語境假設和語境效果,將聽話人引入到處理該話語所需的語境之中”。⑤
這種言明功能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表現說話人思維傾向,隱含個人情感好惡
“說”字標記語結構在語法上主要承擔著連接前后的作用,在本文所列的八類話題標記中除了“話題分解型話語標記”之外,其余七種均帶有不同程度的偏向和強調作用。例句:
(39)“人生是有風險的,各種生活風險正在因為客觀環境的變化,和影響因素的變化不斷增長,所以說應該對風險有一個重新的認識。”(鄭功成《明天誰來保障你》)
通過“所以說”進一步強調了“應該對風險有一個重新的認識”。
(2)“說”字話題性話語標記,明示話題引入的情景語境
(40)“我沒覺得我的這種性格有什么不好,如果說性格決定命運,那么我愿意接受命運的挑戰。”(卞慶奎《中國北漂藝人生存實錄》)
話語標記語對聽話者理解話語很有幫助,它可以使各句表達的命題或由這些命題引起的言語行為更加明晰化,且不改變各句表達的意義。⑥進而引導聽話人對所得到的語境信息做出正確的判斷,以靠近并切入說話人所期待的語境假設。
2.“說”字話語標記語的語境限制功能
Blakemore認為,“話語標記語對理解話語的語境具有制約功能”。⑦交際雙方在溝通之前就已經做好了交流計劃,已經有了既定的信息目標。所以,說話方在說話之前就要對其交際預期有一個清楚的預測,這直接影響到說話方語言的整合。
標記語的作用就在于形成語境假設。說話人創設與交際話題相關的語境,來輔助話語的達意功能,同時形成語境限制,使聽話方在理解時能夠快速排除干擾,在既定語境中實現說話方的交際預期。例如:
(41)“如果說她真正有意與我,那么她今天見了我,又為什么這樣的冷如冰雪呢?”(徐哲身《漢代宮廷艷史》)
“說”字的加入,對聽話人接收到的語境信息加以了限制,引導了聽話人的理解方向,使其在說話方預期范圍內實現理解過程,引導聽說雙方的信息交流實現話語的最佳關聯性。
三、“說”字話語標記的演化規則
“說”字由動詞義演化成為僅表示指示性的語法標記意義的成分,有著很長的演化軌跡可循。“說”字標記意義的演變開始出現的時間要晚的多,大約到了明清時期才出現,但從出現到普遍運用時間卻非常短。就其演化路徑來說,必定存在著相對應的演化規則作為指引。
(一)詞義引申規則
漢字在產生之初只有一個義項,那就是它的本意。其后隨著社會的發展,交際需求的增加,引申義漸漸出現,也就產生了一詞多義的現象。這也是漢語詞匯豐富的一種表現,相對于另造新字來說,更為經濟實用。
現代漢語中“說”字是一個多義詞,“說”字的9個義項,除了在古文中表示同“悅”的通假字意項之外,其他8個義項均同最初的“言說”義有關。
“說”字詞義引申過程示意圖:
“說”字話語標記意義也是由其概念意義過渡而來。本文研究的主要是“說”字的概念意義完全虛化的情況,但在一些結構中“說”字還帶有明顯的過渡色彩,概念意義還比較明顯。例如:“換句話說、對……來說、別說”等。在這些結構中,“說”字都還表示“用話表達”的意義。“說”字的標記意義是隨著概念意義的弱化而不斷加強的,二者之間存在一種此消彼長的關系。
(二)結構固化規則
“說”字標記意義的出現,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有著很長的發展形成過程,這個過程就是結構固化的過程。上文已經提到,“說”字的標記意義在“連詞+說”這樣的結構中才能顯現出來,現在來看這種結構到已經固定了。
結構固化過程示意圖:
連詞+“說”→“連詞+說”→“連詞+說”
(短語)(詞匯化)(固定短語)(語法化)(詞)
(“言說”實義 )(主要表“言說”實義 )(話語標記)
根據上圖所示,結構上呈現了從短語到固定短語再到詞的固化過程;意義上經歷了從本義同“言”有關,到主要表“言說”義,再到話語標記義的虛化過程。
就拿“至于說”來講,起初“至于”與“說”字的連用只是偶爾的結合,并且同后句的聯系比較緊密。例如:
(42)“至于說到醫藥,全家大小老幼,幾乎沒有人不吃藥,沒有藥不貴,甚至有吃補藥吃出毛病而用涼藥去攻伐的。”(曾國藩《曾國藩家書》)
(43)至于說他老人家要當當,他做制臺的沒有錢用,我們的官比他差著好幾級,只好天天喝西北風哩。(李伯元《文明小史》)
例(42)“至于說到”中,“說”和“到”的結合程度高于“至于”和“說”。例(43)中,“說”和后句聯系的緊密程度就比較弱。endprint
(三)實詞虛化規則
根據漢語語法的發展傳統,漢語詞類可以粗略分成實詞和虛詞。“說”字標記意義的出現,類似虛詞中的介詞。介詞大部分是由及物動詞虛化而來。漢語在發展過程中,貫穿著一條實詞虛化的演變規則,尤其是動詞。古代漢語里,早就存在“言說”動詞向標句詞虛化的例子。如“上古漢語中的‘曰和中古漢語中的‘云”⑧,它們在“說”字標記意義出現以前就已經開始了其虛化進程,與“說”的不同在于語法化的程度不高,只能出現在其他言說類動詞后面。例如
(43)“言曰聞善而不善。”(《墨子·尚同》)
通過對“連詞+說”標記語的結構進行分析,我們能夠看到“說”字的虛化軌跡。董秀芳認為,“這種情況下的“說”后是一個小句形式,所以“說”可以看成一個標句詞”⑨。但是我們從其整體結構的角度來看,其后面的小句卻不作謂語的補足語成分,因此,結構中的”說“字不能被當作標句詞來看待。從復句的角度來講,能和“說”結合組成“……說”的連詞多在偏正復句中的偏句部分出現。例如:
(44)“中國執行開放政策是正確的,得到了很大的好處。如果說有什么不足之處,就是開放得還不夠。”(《鄧小平文選》第三卷)
例(44)是一個假設復句,通常來說,判斷復句的類型依據的是看其結構連詞,這些結構中連詞才是復句的標記,“說”字也沒有成為復句標記的資格。這里的“說”無疑是一個語法化了的成分。⑩
總而言之,隨著社會的發展,現代漢語中“說”字在“連詞+說”結構中具有的“標記意義”已經非常明顯。“說”作為實詞的概念在標記結構中虛化的事實也已經非常明顯,這進一步驗證了漢語實詞虛化的演變規律,有利于我們更為系統地認識漢語標記語的形成。
注釋:
①方梅.對外漢語教學中的話語標記語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第19頁。
②董秀芳.語法化研究:爭議與發展并存[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2),第15版。
③吉海韻.語言學習中“所以說”的語用功能和主觀化[J].知識經濟,2015,(12):第132頁。
④單寶順.“再說”的語法化歷程[J].池州學院學報,2014,(5).第13頁。
⑤馬蕭.話語標記語的語用功能與翻譯[J].中國翻譯,2003,(5):第37頁。
⑥何自然,莫愛屏.話語標記與語用照應[J].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2002,(1):第2頁。
⑦李佐文.論元話語對語境的構建與體現[J].外國語,2001,(3):第49頁。
⑧隨利芳.語法標記“說”和“道”[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7,(4):第22頁。
⑨董秀芳.詞匯化:漢語雙音詞的衍生和發展[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第154-158頁。
⑩隨利芳.語法標記“說”和“道”[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7,(4):第22頁。
參考文獻:
[1]吉海韻.語言學習中“所以說”的語用功能和主觀化[J].知識經濟,2015,(12).
[2]單寶順.“再說”的語法化歷程[J].池州學院學報,2014,(5).
[3]謝世堅.話語標記語研究綜述[J].山東外語教學,2009,(5).
[4]席建國,劉冰.語用標記語功能認知研究[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7).
[5]隨利芳.語法標記“說”和“道”[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7,(7).
[6]李晉霞.論話題標記“如果說”[J].漢語學習,2005,(2).
[7]馮光武.漢語語用標記語的語義、語用分析[J].現代外語,2004,(1).
[8]馬蕭.話語標記語的語用功能與翻譯[J].中國翻譯,2003,(5).
[9]何自然,莫愛屏.話語標記與語用照應[J].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2002,(1).
[10]李佐文.論元話語對語境的構建與體現[J].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2001,(3).
[11]方梅.對外漢語教學中的話語標記語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
[12]張冠喬.論主觀性在“如果說”詞義演變中的作用[D].長春: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
[13]黃伯榮,廖序東.現代漢語[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14]董秀芳.詞匯化:漢語雙音詞的衍生和發展[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
[15]董秀芳.語法化研究:爭議與發展并存[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2).
(孫愛峰 貴州貴陽 貴州大學文學與傳媒學院 55002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