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育倡廉是反腐的基礎,教育倡廉在人格塑造和品格修養中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信仰文化、紀律文化、法治文化、道德文化、傳統文化、外來文化諸方面,在文化的多維作用中實現善治。
關鍵詞:教育倡廉;文化內涵;作用
人格養成和品質培育是教育的重要內容,從這個意義上講,教育倡廉是反腐的重要基礎。教育倡廉既是政黨治國理政的政治選擇,也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教育倡廉的實質是文化構建,內涵十分豐富,在人格養成和品格修養中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六個方面。
一、信仰文化補足精神之鈣
堅定的理想信念是人的行為定力的基礎。歷史經驗證明,政治立場堅定、道德品質高尚的人是不會貪污腐化的。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初就要求全黨保持政治、思想、品行的純潔。土地革命時期就把“政治觀念沒有錯誤(包括階級覺悟)、忠實、有犧牲精神,能積極工作”作為入黨條件。1929年12月古田會議專門就“黨內教育問題”作出決議,指出:“紅軍黨內最迫切的問題,要算是教育的問題,為了紅軍的建立與擴大,為了斗爭任務之能夠負荷。都要從黨內教育做起。”品格養成有賴于文化滋養,文化的核心是精神,精神的核心是信仰。信仰文化是政黨力量的基石和標桿。中國共產黨歷來重視把理想信仰作為黨員教育的基礎性內容。這是因為,在革命年代,黨當時的生存發展環境的特點決定了必須加強理想信念教育,一是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社會環境;二是黨員構成情況極為復雜,各種非無產階級思想侵蝕黨的機體;三是黨員對馬克思主義認識水平不高,需要理論武裝。因此,黨需要從教育入手,培樹理想信念。
二、紀律文化強化剛性約束
政黨隊伍的紀律性決定一個政黨的力量和效率,“打鐵必須自身硬”,堅強的組織須有鐵的紀律維護。以紀律觀念培樹組織意識規范組織行為,是紀律文化的意義所在。紀律是政黨保證隊伍看齊步調一致的文化系統構建,具有剛性約束力。“路線是王道,紀律霸道”。早在井岡山時期,中國共產黨就規定了三大紀律八項紀律,延安時期又作出了“四個服從”的規定。當代中國共產黨人結合新時代新特點,提出“六大紀律”,修訂制定一批黨內法規,紀律文化更加嚴謹而全面。
三、法治文化筑牢底線之堤
一般來講,政黨政治追求的主要目標是建立政權并長期項固政權,和平年代長期執政情況下,政權的穩定性通常取決于國家、社會、政府的法治化水平。中國共產黨在歷史上從局部執政到全國范圍執政,對法治建設理念不斷發展完善。瑞金時期,瑞金葉坪村蘇維埃政府主席謝步升利用職權貪污打土豪所得財物,偷蓋公章偽造通行證私運物資到白區販售,謀害干部和紅軍軍醫。毛澤東當時指示:腐敗不清除,蘇維埃旗幟就打不下去,共產黨就會失去威望和民心。謝步升被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最高法院判處死刑。嚴處謝步升,對提高蘇維埃政府的公信力產生重要的積極影響。延安時期頒布的《陜甘寧邊區施政綱領》明確規定,“厲行廉潔政治,嚴懲公務人員之貪污行為,禁止任何公務人員假公濟私之行為,共產黨員有犯法者從重治罪。”(《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18冊)),這條規定是對當時局部執政的共產黨自身更加嚴格的要求,從根本上保證了清廉政府的建設。建國之初,在處理劉青山、張子善一案時,毛澤東嚴肅指出:“正是因為他們兩的地位高功勞大,影響大,所以才要下決心處決他們。只有處決他們,才可能挽救二十個,二百個,兩千個,兩萬個犯有各種不同程度錯誤的干部。”(薄一波:《若干重大決策與事件的回顧》上卷,第152頁)嚴肅處理典型違法案件,以震懾力教育全黨,為二十世紀五十年黨風政風的清廉奠定了基礎。當代中國,法治文化在教育倡廉中的內容已拓展為不斷強化依法治國、依法行政、依法用權,推進法治國家、法治社會、法治政府一體建設。以法治文化養成執政團隊的正義思維、公平思維、程序思維、平和思維。
四、道德文化塑造高尚人格
無論是革命還是執政,中國共產黨歷來強調黨員的道德水準應高于普通百姓。1937年毛澤東就強調了共產黨人的道德境界:“一個共產黨員,應該是襟懷坦白,忠實,積極,以革命利益為第一生命,以個人利益服從革命利益,鞏固黨和群眾的聯系;關心黨和群眾比關心個人為重,關心他人比關心自己為重。這樣才算得一個共產黨員”(《反對自由主義》《毛澤東選集》第二卷第361頁)在延安時期,毛澤東牢牢堅持把思想教育放在黨員干部反腐教育的第一位,在思想教育中,德育又是第一位的。把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確定為黨員干部的第一準則,明確要求一切共產黨員必須抱定“三個犧牲”的決心,即為人民而犧牲升官、犧牲發財、犧牲個人生命的決心(《毛澤東文集》第2卷)。同時,通過對魯迅、張思德、白求恩等理想人格的宣傳,導揚風氣,將“做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作為全體共產黨員的崇高人格追求。
五、傳統文化厚植國學底蘊
傳統文化是民族血脈,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廉潔簡約思想,對今天的廉潔人格養成仍然具有重要意義。如老子倡導的“儉,故能廣”、“無有”即“廣有”,體現的就是國家管理上的簡樸理念,管理者的簡樸就是最大的富有,只有節儉克制才能做到“其用不弊”、“其用不窮”。古人倡導管理國家應當“去甚、去大、去奢”,即是今日我們提倡的不過分、不夸大、不驕奢浪費。“罪莫大于不可欲,禍莫大于不知足”,恪守廉潔心境,方有人生定力。凡此種種,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有益營養,厚植正心善為的人格底蘊,方可保持理性平和的心態。
六、外來文化提供廉政借鑒
積極借鑒國外廉潔文化和有益做法,是建設現代廉潔政治的文化選擇之一。如德國將有效的權力監督體系多元性作為廉政建設的根本,“注重人格力量,突出權力重點,堅持法制原則,強化輿論監督”。德國法律規定,檢察院發現有腐敗方面的報道,有義務進行調查。德國有100多家電臺、25家電視臺、27家通訊社、380多種報紙和9000多種期刊。政府官員和公務員一旦有丑聞被曝光,就要引咎辭職。
綜上所述,教育倡廉以六種文化為推手,形成多維文化構建,推進廉潔政治建設,實現善治。
作者簡介:盧路,男,1983年畢業于山西大學歷史系,中共晉城市委黨校教授。著有《中國皇帝制度》、《上黨史話》等專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