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淑翠++孫紅柳
摘要:當今社會醫生除了必須有廣泛的專業知識,還應具有終身學習等能力及態度。本文通過探討反思性教學在醫學教育中的具體實施途徑,促進師生協同發展,尤其是提高學生的終身學習能力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反思性教學;醫學教育;高校教師
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發展,當今社會對醫療工作的需求越來越高,醫生除了必須有廣泛的醫學科學知識,更必須富于對生命與人性的關懷,并且具有終身學習、追求知識及與時代并進的能力及態度。這些能力的養成需要長期的學習和實踐,尤其是在醫學院校的教育階段。所以醫學教育必須讓學生:能有正確的學習過程與學習方法,能養成主動學習的習慣與能力。這些目標的實現,有賴于教育實踐中的大量練習、教師長期的身體力行和醫學生的高度重視。
一、反思性教學的內涵
美國教育家杜威在1933年出版的《How We Think》中,提出反省思維不是一種能夠被教師運用的技術,是一種比邏輯理性的問題解決更為復雜的過程,反省思維涉及直覺、情緒和激情,理性和情緒的交織[1]。
此后,關于教學反思和反思型教師的研究越來越多。美國學者斯蒂芬和布魯克菲爾德認為,教師的教學反思所追求的是探索被常識掩蓋之下對于實踐經歷的真正理解[2]。
從 20世紀 90年代末開始,國內關于教學反思的研究開始出現,其中華東師大教授熊川武在 1999 發表的著作《反思性教學》引領大批學者對教學反思的研究,在教育界產生了強烈的反響[3]。
反思性教學是反思在教學活動中的運用和體現,是指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教師對自身的教學行為不斷進行反思的一種行為。與傳統的常規教學相比,反思性教學更重視教師的思考和探究能力,通過教師積極地內省與探索,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努力提升教學實踐的合理性,從而有利于教師全面和協調發展。
二、反思性教學的具體實施途徑
筆者通過觀察發現,在現實教學情景中,教師教學反思受到社會、學校和反思主體自身等諸多具體因素的影響。所以重視教學反思的整體性,才能有效提高教學反思的水平,完善教學效果。
(一)加強理論知識學習,強化反思性教學意識
人的行為,都是由意識決定的,意識沒有達到,行為不會實現,沒有任何行為是超越意識的。強化反思性教學意識對于反思性教學的順利實施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可以通過多種活動來完成。教師應重視理論學習,知識是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法寶。教師通過學習反思性教學相關理論和本專業新進展,一方面了解教育學與心理學內容和學生發展規律,了解如何進行有效的反思,另一方面學習面對紛繁甚至是矛盾的信息所需要的反思能力,能夠有效的強化反思性教學意識。
教師及時更新教學理念,不斷實踐,才會促進反思順利有效地進行,也為擁有深厚的理論修養、廣闊的教育視野及過硬的教育科研能力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重視在職培訓,提升反思性教學能力
目前教師在專業發展過程中會有許多在職培訓的機會,增強教師理論知識,對于提升教學實踐能力有著一定的作用。特別是關于反思性教學的教學方法與策略等培訓,能幫助教師規劃反思內容,掌握教學反思的重要技術,演練反思性教學過程,有利于提升教師的反思性教學技術和能力。
(三)重視教學環節,強化反思性教學能力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把教學與反思充分結合,使其不斷反思自身教學行為從而獲得持續的專業所長,使反思性教學能力得到進一步強化,最終將有效提升教學效果。
結合醫學生的培養目標、以往經驗和當前學生的情況,積極做好教學規劃,具體可以從以下三方面進行。首先是課前準備階段,包括課堂內容的組織、教學環節的設計及教學方法的選擇等,既要做好充分的課前準備、能夠充分解決以往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又要有足夠的調整余地,并以嚴謹的態度審視教學安排的合理性,減少教學過程中意外情況的發生,為理想的教學效果提供有力保證[4]。比如,引入生命觀、臨終關懷的案例、穿插相關的學科新進展和關于同一知識點的不同假說,引導學生獨立思考,總結發展規律和發展趨勢,既能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也能幫助學生掌握本學科的前世今生和未來走向。其次是課堂教學階段,在實施教學安排的同時,密切關注學生的反應,及時判斷學生的接受程度,并且根據學生的反饋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盡量及時調整教學安排,以求當堂解決。對于不能馬上解決的問題,教師做好記錄,在課后繼續深入思考,找到相應的解決方案,并在隨后的教學中適當補救。也是教育學生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的大好時機。然后是課后總結階段。這個階段通常在教師心里進行,常常缺乏有效記錄。改成書面記錄后,既能減少有效信息的丟失,又能引發進一步的深入思考[5]。尤其是事后的客觀審視,少了事發時的情緒反應,多了客觀理性,更加準確可靠。通過分析教學準備和教學實施中存在的問題,找到應對方案,為以后的教學實踐提供保障;反思學生的知識基礎和學習興趣,有針對性地設計課堂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反思教育再實踐的安排,根據經驗教訓調整教學設計,完善教學計劃;反思教師自身的專業能力和知識,查找不足,全面提高教師的業務能力,促進教師持續進步。另外,以往的課后總結多偏重于不足與問題,反思性教學同時強調發現長處、積累經驗,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
(四)優化育人環境,創設反思性教學氛圍
學校管理部門定期組織反思性教學講座,聘請反思性教學的相關研究者或專家答疑解惑,提高教師對反思性教學的認識。學校組織有經驗的教研室開展反思性教學活動,進行集體備課等觀摩,并相互交流、探討,分享成功案例,激發教師進行反思性教學的熱情。學校組織骨干教師走出校門,到有經驗的院校觀摩反思性教學活動,學習他校的成功經驗,與他校教師面對面地探討反思性教學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促進教學能力的進一步提升。
通過教師的反思性教學,不僅能夠提高學生課堂的效率,而且可以有助于深化教師對教育的理解,升華教師的教學經驗,促進教師的專業化發展。
參考文獻:
[1]杜威. 我們怎樣思維[M].姜文閔,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30-32.
[2]斯蒂芬,布魯克菲爾德.批判反思型教師[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2:312.
[3]熊川武.反思性教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4]邵迎春. 高職英語教學中的反思教育探討[J]. 職教與經濟研究,2015,13(03):54-56.
[5]牛抗. 反思性教學促進高職院校英語教師專業發展研究[J]. 校園英語,2017,(33):82.
作者簡介:
李淑翠(1977.11- ),女,漢族,碩士,濱州醫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藥理學教學。
孫紅柳 (1972.10- ),女,漢族,博士,濱州醫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藥理學教學。endprint